趙正林 安正平
全國卷25分材料型綜合題(以下簡稱綜合題)占高考歷史學科總分的1/4,是歷史高考的“必取之地”。對該題型進行研究分析,熟悉其命制特點,弄清其考什么、怎么考,有利于在歷史復習中占據高地,打下歷史高考的“半壁江山”。
科學有效的訓練是提高綜合題分數的關鍵。有些考生做題時常感覺“摸不著北”,答題中常犯“全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精”的毛病,那么,如何突破困境,拿下高分呢?這需要考生在歷史備考復習時注意培養(yǎng)歷史學科思維。
下面以一道全國I卷的高考典型真題為例,進行歷史學科答題思維的詳細分析。
(2019·全國I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摘編自《1949—1984中國工業(yè)的發(fā)展統(tǒng)計資料》
材料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鋼產量迅速增長,1983年達到4002萬噸,1986年達到5205萬噸,至2002年達到18224.89萬噸,鋼產量已連續(xù)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業(yè)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2001年增長39.30%,2002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yè)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比2001年增長33.82%。鋼材品種結構繼續(xù)改善,國民經濟發(fā)展需要的特殊品種和高附加值品種大幅增加。
——摘編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四個國家鋼產量的總體發(fā)展趨勢及基本原因。(15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原因。(10分)
要解答這一類型題,需要培養(yǎng)和運用以下幾種歷史學科思維。
一、時空思維
按照法國年鑒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歷史時空理論,任何歷史事件都具備特定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時空構成了歷史發(fā)生的基本要素,是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如果沒有時序思維,沒有空間意識,就容易迷失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認為,時空觀念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時空觀念蘊含著對歷史的認識、對現實的關懷,基于對將來的社會判斷。
【解題思路】要分別說明,1950—1980年中、美、蘇、日四國鋼產量的總體發(fā)展趨勢及基本原因,簡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原因,就需要考生立足于材料一中的“1950—1955年”“1955—1965年”“改革開放以來”這三個特定的時間點和中、美、蘇、日四國的特定空間,充分調動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既要從時間上分析四國鋼產量的總體發(fā)展趨勢,又要從空間上分析同一時間段內四國鋼產量發(fā)展的不同趨勢和原因。
【備考建議】考生在復習備考時,尤其是在審讀綜合題時,首先要圈出與時空相關的詞語,將限定的認知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背景下進行考察,關注長時期、短時間,抓長時期歷史特征,定位短時間歷史事件。以時空為基礎,對照歷史史實;以時空為依據,推導歷史結論。
二、主題思維
高考命題的立意具有非常鮮明的價值立場,這就要求考生在復習備考中要有主題意識,適當關注社會,思考現實。綜合題中的主題思維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視界“寬”,選題全面,能涵蓋學科體系;二是視角“新”,切口小,具有考查價值,涵蓋時代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三是視線“通”,打破時間、空間界限,一通到底。
【解題思路】材料主要涉及二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斯大林模式、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改革、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改革開放等知識點??梢詮摹?1950—1980年”“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鋼鐵產能變化概述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政策的變化,如“一五”計劃、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從“1950—1980年部分國家鋼產量變化表”中的美國、蘇聯(lián)、日本的鋼產量聯(lián)想到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政策和蘇聯(lián)經濟政策的調整。
【備考建議】考生在復習備考時,既要關注時政熱點、周年熱點、長效熱點等,也要關注每年“中國學術十大熱點”和“中國歷史學十大學術熱點”,還應關注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內容,將其與高考主干知識相結合。在看到試題時,要先審視問題設計,再瀏覽材料,判斷該題是何主題,然后在頭腦中勾勒出相應的知識結構。
三、歷史方法思維
歷史方法思維是闡述歷史問題的實現途徑,歷史課程凸顯了唯物史觀的核心指導地位,在解決重大歷史問題時要自覺運用歷史方法思維進行分析。歷史方法思維又可細分為以下幾種思維。
【歷史思維】歷史思維是看待問題的角度、觀點,它突出了歷史的生成過程。因此,考生在做題時要從題干中的關鍵詞句聯(lián)想到相應的歷史事件或者拓展知識,擁有發(fā)散性思維,整體考慮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綜合因素。如在學習經濟史時,我們要了解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就應從開辟新航路、殖民擴張、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四個歷史事件,聯(lián)想到世界市場雛形的形成、擴展、初步形成、最終形成,逐步形成知識體系;然后再從政治史的角度歸納西方代議制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關系,進而從思想史歸納四場思想解放與政治運動的影響。
【比較思維】比較對照關聯(lián)歷史概念和現象,判斷異同、求同存異、分析緣由,從而把握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共同規(guī)律和特殊規(guī)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屬于比較思維。高中歷史課本概念林立,由核心概念組成了單元和主題的主線,明確辨別歷史概念,有利于增強我們對知識的認知,如對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小農經濟這三組概念的辨析;對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概念辨析,準確把握這些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有助于我們走近歷史本質,了解歷史的內在。
【辯證思維】對立統(tǒng)一是哲學的基本方法,也是邏輯方法,在聯(lián)系和發(fā)展中把握認識對象,在對立統(tǒng)一中認識事物。高考每年的綜合題均有啟示類和觀點看法類試題,這就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問題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運用兩分法看待歷史問題,如這幾年全國卷經常涉及的洋務運動的評價、西方民主代議制的評價,等等。
【邏輯思維】充分運用歷史概念、史實屬性,總結歷史運行規(guī)律。比如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出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從選官制度的演變中總結出選官不斷平民化、公平化、合理化等。從一般事件的演繹中總結出規(guī)律,是啟示類試題的基本要求。
【解題思路】材料從1950一1980年中、美、蘇、日四國鋼產量的變化情況切入,要求考生分別說明四個國家鋼產量的總體發(fā)展趨勢,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概括和表述歷史現象的能力;要求考生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原因,考查考生獲取材料信息和調動所學知識正確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具體應從表格中各國的鋼鐵增長量切入,聯(lián)系這一時期各國的經濟政策和社會發(fā)展背景,縱向比對鋼產量變化,然后用“增長”“下降”“放緩”等趨勢詞語串聯(lián)。
【備考建議】考生在復習備考時,要熟悉唯物史觀的一些基本方法及基本觀點,如生產力、生產關系辯證關系理論、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力作用等。歷史復習中,要重視學科思維和方法,要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解決相關歷史問題。
綜上所述,在解答全國卷25分材料型綜合題時,一是要貫徹知識的外延與內涵的統(tǒng)一性,善于比較,做到通史與國別史、斷代史的統(tǒng)一。如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蘇聯(lián)經濟體制改革、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新變化等的縱橫比較,要盡量做到趨同一致。二是要巧妙運用時空線索,繪制時間線索表,做到時空對應和一致。三是要注意歷史內部邏輯,熟記答題語言,強化多元史觀的運用。
·例題參考答案·
(1)趨勢:美國鋼產量長期穩(wěn)步增長,到70年代中后期出現下降現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鋼產量增長迅猛,70年代放緩;蘇聯(lián)的鋼產量穩(wěn)步增長,70年代中后期放緩;中國鋼產量快速增長。
原因:美國采取大力干預經濟政策促進經濟發(fā)展,鋼產量受滯脹影響;日本采取引進技術等方式促進經濟高速發(fā)展,70年代在經濟滯脹沖擊下,經濟發(fā)展減速;蘇聯(lián)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后經濟發(fā)展逐漸停滯;中國重視發(fā)展重工業(yè)。
(2)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現代企業(yè)制度逐步建立;現代化建設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投資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