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治辰
瑠歌寫詩,寫一種場景感和敘述性很強的詩。他擅長使用口語,營造看似平淡散漫的氛圍,然后突然刺破,迸發(fā)出微妙的、屬于詩歌的戲劇沖突,讓詩歌內(nèi)部和外部的世界都因此而變得搖擺不定。如那首《1991年》:“一間小倉庫里/九個伊拉克老百姓/地上鋪著紙板/躺成兩排/有人用報紙裹住全身/昏睡的人群中/戴藍帽子的男人/遮住了臉/捧著一本書/是《古蘭經(jīng)》/詩集/或者言情小說/成為他被轟炸成碎片的陪葬品/或者活著的可能性”。這樣的詩歌是當代人類生活的剪影,是對上帝的質(zhì)疑,也是替代了上帝的質(zhì)疑,而這樣的質(zhì)疑正是現(xiàn)代小說的核心精神。就此而言,寫詩的瑠歌也寫小說,當然顯得順理成章。
可能正因為寫詩,瑠歌的小說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詩性。這首先與他使用語言的方式有關(guān),在《粉紅天空》中瑠歌寫了一個詩人,因此極為準確地充分發(fā)揮出有如詩句一般的語言魅力。他使用短句,漢語之美在短句,但是能寫好的人并不多。瑠歌的短句利落、雋永,又在句子和句子之間保持著一種迷人的粘連性,有如輕快而悠揚的樂曲,這顯然與他長久寫詩有關(guān)?!败囬T關(guān)上了,景色開始流動,夕陽對城市施了一個魔法,讓所有人都消失了”;“他醒來時,列車停在了一個陌生的夜晚”;“黑人浪漫地嘆了口氣,仿佛聽見了一首過去的情歌”;“城市中心的路是斜的,一輛1972款的黑色道奇跑車,闖過了停滯的紅綠燈。街邊的長方形大樓是希爾頓酒店,墻壁上的窗戶像是用打字機印上的黑色方塊——一座巨大的幽靈”;“主角仰望著不透明的天空,此刻,它與數(shù)光年之外某個星球上的晚霞是一樣的”……這樣的句子,根本就是用詩歌的思維方式寫出來的,它們讓小說中的紅色天空顯得那么合理,讓小說始終彌漫在一種似真似幻的詩意當中。
瑠歌小說的詩性或許也和他的年齡不無關(guān)系?,姼璩錾?997年,今年25歲,正是青春洋溢或少年感懷的年紀,也正是寫詩的好時候。盡管根據(jù)瑠歌目前的創(chuàng)作,我們有一定理由相信,他并非那種隨著年齡增長便與詩歌漸行漸遠的“詩人”。但今時今日,他的詩歌與小說中那種動人的氣息,正與他的年輕有關(guān)。年輕人對世界充滿熱望,可這個世界才剛剛在他們面前展開;年輕人擁有無限的未來,可是這有限的現(xiàn)在還并不屬于他們。因此他們能夠最真切地觸摸到熱望的限度和未來的邊界,最能夠體會也最熱衷于表達人世間的挫敗、傷痛、憤懣、懊喪與無奈。瑠歌這三篇小說都流溢著一種低回的調(diào)子,某種程度而言,它們都與失敗者有關(guān)。瑠歌將那種面對廣闊危險的世界奮不顧身,但是卻頹然敗下陣來的英勇失敗者寫得何其生動,我們似乎能夠聽到阿成在午夜碎夢中發(fā)出的呻吟(《呼格羅》),也能感覺到那個墨西哥漢子被邊境線上的鐵刺劃傷皮膚的痛楚(《未來主義詩歌運動》)。當然,我們在文學作品中讀到的失敗者已經(jīng)夠多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本來就是文學的責任,誠如瑠歌所說:“每個人都在為某個說不清的感覺苦惱著,但是如果沒有人寫出來,你根本就不知道它甚至還存在。我們作家對時代的失敗者和普通人(也就是自己)抱有興趣,這與社會的價值是違背的,社會關(guān)注的是成功。但是唯有關(guān)懷失敗者,才能看清時代的真相。”(李振羽《瑠歌訪談:唯有關(guān)懷失敗者,才能看清時代的真相》)但在由失敗者構(gòu)成的龐雜譜系中,瑠歌這三篇作品中的人物,依然以其真誠、單純、富有力度卻又具有分寸感的質(zhì)地令人印象深刻。
我相信這樣的質(zhì)地并非全然因為瑠歌在敘事上的控制力,而相當程度上正與他的年齡有關(guān)。已經(jīng)不再年輕的作者或許可以將同樣的主題、同樣的人物寫得更加成熟,更具備深度,但是卻未必能夠像瑠歌一樣輕盈而富于抒情力量。將年輕人想象成稚嫩的,而老年人更可信任,在藝術(shù)上或許是個謬誤。很多時候,年輕人能夠捕捉到的情感,老年人早已視而不見。不同年齡或許有不同年齡的敏感,但老年人多少總會遲鈍一些——他們的長處已經(jīng)不在這里了。至今仍活躍在文壇的那些大家名宿,誠然仍在寫出重要的作品,但是卻永遠不可替代他們青年時代給予我們的感動。正如瑠歌在這三篇小說中所提供的情感與詩意,已經(jīng)足以令我們長久地回味。
年輕不意味著稚嫩,說瑠歌的小說有一種年輕人獨有的美感,當然也不意味著他的作品是簡單的,是僅僅止步于感性的。事實上,在瑠歌感傷的喟嘆之下,他所提供的思考豐富而尖銳。那種感性和理性彼此纏繞,又完美融合在詩性敘述當中的技術(shù),才真正令人折服于他的才華?!斗奂t天空》中,瑠歌寫的是一個注定在美國現(xiàn)代社會中格格不入的詩人,如何傷感而失望地退居到一個被遺棄的邊地小鎮(zhèn),但其中卻又幾度蕩開筆去,敘及種族問題?,姼栌|碰這一問題的時候,看似輕描淡寫,卻顯然極富匠心。那些有關(guān)黑人與白人的討論,像是這支民謠樂曲的另一個旋律,始終縈繞在敘述中,讓人疑心那才是小說真正的主題。評價時事當然也是青春熱血的表征之一,但是瑠歌的思考與表述絕非一般義憤填膺的呼喊。種族、性別、性取向等諸多層面的平權(quán)問題,當然是真實而痛切的,在美國已被充分討論,甚而形成了一種美國的“政治正確”?!斗奂t天空》里那位白種老婦人所言不虛:“你知道嗎,孩子,在你出生之前,我們可以自由地使用黑鬼這個詞,我們可以辱罵任何人?!薄艾F(xiàn)在不行了,如果你對著一個臟兮兮的清潔員說‘黑鬼’,他們會曝光你,你會丟掉飯碗,你是一個白人,卻在這個國家一無所有……”這樣的狀況或許會讓很多人認為,在美國,平權(quán)問題已經(jīng)得到了相當程度地解決。但是有如拉爾夫特那位黑人公寓管理員所說,所謂“種族平等”不過是一個“謊言”。這一“謊言”有著相當復雜的話語結(jié)構(gòu),是被精心編織出來的,某種程度而言,之所以一系列平權(quán)問題如此受到矚目,正是刻意為之的結(jié)果。在國內(nèi),如性別平權(quán)的命題正在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這討論也確實是在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因此人們當然無暇也無須去探究其背后的話語邏輯及其可能的陷阱。但在美國求學多年的瑠歌,對這一問題的理解顯然更為深入。因此在那位白種老婦人毫不掩飾地表現(xiàn)出她散發(fā)著惡臭氣息的白人中心主義言論之后,瑠歌會讓她反復強調(diào):“我們是一樣的?!薄八腥耍擞绣X人?!倍谌斯⒐芾韱T所講述的拉爾夫特的歷史,更進一步向我們暗示了是什么讓一座城市的黑人比例陡然上升,是什么在繁榮著一座城市然后又無情地拋棄它,這背后,又是誰在左右著中產(chǎn)階級的夢想,然后使之幻滅——然后我們大概可以理解,是誰在不斷生產(chǎn)出或激化著的確業(yè)已存在的種種撕裂與矛盾,讓各種爭端在大聲呼喊的同時更加尖銳,從而掩飾著真正的撕裂與矛盾。當我們對此有所理解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篇小說中一明一暗的兩支旋律或許只是一支旋律的不同變奏:那迫使我們的詩人離開布魯克林的,正與那生產(chǎn)爭端、激化矛盾從而隱藏自己的,是同一種力量。詩人與黑人以及白人、女人以及男人、同性戀者以及異性戀者,有著共同的敵人。它是人類的公敵,它是不公的根源,也是不公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