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永安市位于閩中偏西,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有春澇,水系縱橫密布,集雨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73條,其中主要河流有13條,河流縱橫交錯,交通極為不便,“丹霞相對崛,幽澗小橋多”,因此橋梁便成為出行的重要交通設施,據(jù)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至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永安縣志》記載,明清時期永安境內(nèi)有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平廊橋41座,另外據(jù)文物資源普查,還有11座未列入縣志。
永安的廊橋多為石砌拱橋,上蓋木質(zhì)廊亭,石砌橋墩,能有效抵擋雨季暴漲的大水沖擊,木質(zhì)的廊亭就地取材,能為行人提供躲避風雨的場所,后來,隨著人氣的聚集,廊橋逐漸成為民間公共空間,衍生出了交通以外的功能,如趕圩、祭祀、舉辦廟會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永安的許多廊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現(xiàn)存的20座廊橋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1.會清橋(圖1)。該橋坐落于永安市貢川鎮(zhèn)集鳳村的胡貢溪與沙溪的交匯處,始建于明成化乙巳年(1485年),南北坐向,兩墩三孔,橋長41米,寬7米,橋面高8.1米,橋身用丹霞石壘砌成拱券形,橋孔最大跨度為13米,為福建單孔跨度最大的橋梁,廊屋面闊十三間、進深四柱,五架抬梁式,兩側設擋雨板,橋墩的西側砌有分水石,可以緩解洪水對橋墩的沖擊力,來水面設神龕,供奉真武大帝,2000年,被列入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如何得名“會清”,在當?shù)赜袃煞N說法:一是每當雨季來臨時,胡貢溪水較渾濁,沙溪水較清澈,交匯處涇渭分明,因而得名為“會清”。二是橋上的屋廊建于明清兩朝交替的順治元年(1644年),因此有人說會清橋的“會清”取自迎接清朝之意 。
2.福興橋。該橋坐落于貢川鎮(zhèn)張荊村,所在地海拔970米,該橋既是永安海拔最高的橋,也是永安歷史上最悠久的橋,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35至1368年),后經(jīng)過多次重修,橋長20.5米,寬6.4米,單拱,橫跨在水尾溪流上,連接東西兩地。橋下溪水不寬,但地形險要,落差極大,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瀑布。1984年,福興橋被列入永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永寧橋。該橋坐落于青水畬族鄉(xiāng)青水村,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該橋是少見的集廟宇、戲臺和橋梁于一體的建筑,橋身是石砌的單拱券形,橋長22米,寬5米,橋內(nèi)雕梁畫棟,壁上刻有詩畫,73根大柱整齊排列,代表著天干地支,以示千秋永傳,12根懸柱支撐美人靠,兩邊是鳳翼,橋的西部是靈元宮,供奉趙公元帥神像,橋東部是一座戲臺,戲臺墻壁上留有從清光緒年到民國年間戲班演出的具體劇目和時間,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化龍橋(圖2)。該橋坐落于青水畬族鄉(xiāng)滄海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后多次遭雷擊。于 20世紀60年代重修,橋呈南北走向,橋底用長、大杉木層疊架起,為風雨廊橋,橋身長24.2米,寬6.6米,建筑面積140.4平方米。歇山頂,前后七架深,面闊八間,進深四柱,來水面供奉“觀音菩薩”,橋兩側設美人靠、擋雨板,地面為木板,在橋北面1.9米處建有龍興宮,坐北朝南,面闊5.9米,進深5.6米,內(nèi)設三開間神龕,供奉趙公元帥,墻上有很多壁畫。 2013年,化龍橋與龍長坊、龍昌坊、龍德堂組成的滄海畬族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安仁橋(圖3)。該橋坐落于青水畬族鄉(xiāng)三房自然村溢洋溪上,由該村林氏先祖于唐顯慶元年(656年)所建,后毀,清嘉慶八年(1803年)重建。該橋呈西北朝東南走向,為伸臂梁橋,橋身總長28.1米,寬6.2米;橋頂為歇山頂,面闊九間,進深四柱,七架梁,四面檐檁下設擋雨板,來水面設一開間神龕,供奉觀音菩薩。在橋中心頂部設澡井,橋兩側設金剛墻,在橋西北面5米處建一崇清宮,坐西北朝東南,面闊7.8米,進深7.9米。2013年被列入福建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龍鳳橋。該橋位于大湖鎮(zhèn)高增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由高僧張學廉公重建。該橋南北走向,為伸臂梁橋,橋身長23.82米,寬5.86米。兩側鵝卵石金剛墻,橋基由粗杉木分兩層梁架,橋面鋪磚。廊屋面闊九間、進深四柱,前后七架梁,東、西兩側設擋雨板,來水面設神龕,供奉觀音菩薩、五谷真仙、定光古佛。
7.聚福橋(圖4)。該橋位于大湖鎮(zhèn)吳坊村坡下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嘉慶二十二年 (1817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先后經(jīng)過重修。為三孔兩墩的石拱橋,橋呈西北朝東南走向,長 34.2 米,寬 5.9 米。橋五架梁,面闊十二間,進深四柱,橋上設有神龕,供奉觀音菩薩和真武大帝。橋面中間鋪著一條大小不一的石板路,兩側鋪的是鵝卵石,橋兩側檁下也有擋雨板。
8.吉安橋。該橋位于西洋鎮(zhèn)吉嶺村水尾,始建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底為石砌拱橋,上蓋木質(zhì)廊亭,內(nèi)供奉游獵將軍,以保鄉(xiāng)里平安,其神像上面橫批“保我黎民”四個大字。
9.延福橋(圖5)。該橋位于青水畬族鄉(xiāng)龍吳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1974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影響,該橋被拆除,2014年重建,重建后橋面建筑面積320多平方米,橋身長47.2米、寬6.8米、高8.3米,橋內(nèi)雕梁畫棟,巨柱60根,整齊排列,進川懸柱28根。
10.梓橋亭。該橋位于槐南鎮(zhèn)隔坪村,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1962年橋身毀于洪水,1994年重建。橋長58.5米,寬5.1米,磚柱護欄木架構成長廊,以18對柱、17間斷構成,中廳供奉觀音菩薩、太保侯王、五谷真仙等菩薩,意佑百姓平安吉祥、五谷豐登。
廊橋的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廊橋這種傳統(tǒng)交通設施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但是廊橋的民俗價值、建筑價值和旅游價值卻漸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1.民俗價值。受崇山峻嶺和河流阻隔的影響,在永安境內(nèi)出現(xiàn)了“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奇特現(xiàn)象,有的鄉(xiāng)鎮(zhèn)講永安話,有的鄉(xiāng)鎮(zhèn)講閩南話,有的鄉(xiāng)鎮(zhèn)講大田話,在說永安話的鄉(xiāng)鎮(zhèn)里音調(diào)、語意還略有不同,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了多元化的民間信仰,透過廊橋就可以窺見一斑。在永安稍大一些的廊橋上都設有神龕,或者在廊橋旁建有廟宇供鄉(xiāng)民祭祀,而這些神靈各不相同,如會清橋供奉真武大帝,化龍橋供奉趙公元帥,聚福橋供奉觀音和真武大帝,龍鳳橋供奉觀音菩薩、五谷真仙和定光古佛,吉安橋供奉游獵將軍等。當?shù)匕傩障嘈胚@些神靈能保境安民、驅(qū)瘟賜福、保護一方風調(diào)雨順,安排專人進行日常管理,每當春節(jié)、端午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還會舉辦廟會、放生、祭祀、唱大戲等活動。如貢川鎮(zhèn)每年三月三,會清橋附近村莊的老百姓都會來到會清橋祭拜真武大帝,人們擺上各種供品,燒香祈福,這一天還有放生活動,在橋上擺流水席供人們享用;大湖鎮(zhèn)每年春節(jié)期間,嶺后片的信眾千余人會到龍鳳橋進行為期3天的祭祀活動,其間由理事會安排選定牽頭村民舉辦“抬菩薩”儀式,屆時觀音菩薩、五谷真仙、定光古佛”的神像會被從龍鳳橋神龕中抬出,繞村一周,途經(jīng)各家,村民均會拿出供品祈福,保佑家人幸福安康,來年五谷豐登。千百年來,眾多的民間信仰在永安匯聚,各自發(fā)展,卻沒有發(fā)生沖突,由此可見永安人的包容。
2.建筑價值。廊橋是永安人民智慧的結晶,綜觀永安現(xiàn)存的廊橋,橋面的木質(zhì)部分,是從橋的延續(xù)性、長遠性來設計思考的,從經(jīng)濟、結實、耐用、便于維修的角度去做。粗看結構簡單,做工粗糙,榫頭之間的縫隙大,長廊都不在一條直線上,說明對木匠的要求水平不高,是普通木匠所建。這樣做,其優(yōu)點在于橋壞了,用最低的價錢,隨時能找到維修的木匠。永安許多有錢人的房子、祠堂,當年建造時十分氣派,現(xiàn)在就是有財力,找到維修的能工巧匠都是一件難事。橋榫頭之間的牢固不用鐵釘,全部用木釘。使用木釘,成本低,便于加工。鐵釘用在建橋上,容易生銹,與木頭結合在一起,人在橋上行走,橋體會發(fā)生振動,鐵釘會磨損木頭,橋就容易松動。用木釘牢固,木頭是同一屬性,在振動中,伸縮相同,幾十年過去了,榫頭之間依然緊密牢固。橋梁是用百年以上的老松樹加工而成,上面鋪上木板供人行走。橋面的木質(zhì)部分,大多只能保存上百年,所以永安的不少廊橋都經(jīng)過多次維修。
3.旅游價值。1995年電影《廊橋遺夢》上映后在美國掀起了“廊橋熱”,電影拍攝地的廊橋成了游覽勝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朝圣,永安的廊橋在從工藝、造型、藝術價值、規(guī)模等方面都不遜色。近年來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入,以廊橋為代表的古建筑的價值越來越凸顯,帶動了鄉(xiāng)村旅游和研學旅游的興起,貢川鎮(zhèn)依托會清橋、古城墻、進士巷等古建筑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3A級景區(qū),年接待旅客2萬多人,實現(xiàn)年旅游收入400萬元,會清橋成為游客到貢川必打卡的景點之一;青水畬族鄉(xiāng)通過保護和修繕以永寧橋、化龍橋為代表的滄海畬族建筑群成功創(chuàng)建“福建省全域生態(tài)旅游小鎮(zhèn)”和青水畬寨國家3A級景區(qū),打造了三月三文化藝術節(jié)文化品牌,形成了品畬族美食、看畬族表演、賞畬族古建筑的旅游路徑,年接待旅客3萬多人,實現(xiàn)年旅游收入200萬元。
廊橋保護面臨的問題
1.自然力量破壞。永安市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538.9毫米,每當雨季來臨,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的沖擊對橋身的影響十分巨大,尤其是對橋墩沖蕩特別嚴重,如2016年受臺風“莫蘭蒂”的影響,會清橋的廊屋傾斜嚴重,部分木柱腐爛倒塌,一些砌石被水沖走,形成孔洞,給橋體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2.消防隱患突出。部分廊橋存在電線混亂、電器設備管理不規(guī)范、電線未套管或是變壓器未能配裝保護箱,且電線老化、私拉亂接敷設混亂等現(xiàn)象;同時廊橋供奉的神龕,在當?shù)叵慊鹗滞?,每當春?jié)、端午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當?shù)厝罕姸紩园l(fā)前往燒香祈福、燃放煙花爆竹,由于村民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普遍薄弱,加之廊橋橋身都是木質(zhì)結構,在舉行祭祀等民俗活動中用電、用火不符合文保單位的相關規(guī)定,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如2014年因祭祀用火不慎引起火災,導致永寧橋、靈元宮、古戲臺大部分被燒毀,僅剩戲臺洗漱間,燒毀建筑面積約195平方米。
3.缺乏專項修繕資金。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文物保護工作采用分級保護管理制度,國保單位可申請國家專項資金,省保單位可申請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市一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重要文物點應由市級財政承擔。永安市的古廊橋除了被列入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情況稍好外,其他的基本上只能靠當?shù)卣孕谢I措維護和修繕資金,但由于文物點偏多,往往是杯水車薪,只能對廊橋進行小修小補的修繕。同時,由于資金的缺乏,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廊橋只配備滅火器材,無配備消防栓、抽水泵,消防車通道寬度也相對不足,其他未列入文保單位的廊橋大都未配備安裝消防器材或滅火器材數(shù)量不足。
對廊橋保護的幾點思考
1.群策群力,建立健全工作體制機制。廊橋是全社會共同的遺產(chǎn),它的保護不是一個部門的職責,或者一部分人的職責,應當形成文化、公安、交通、水利、消防、城建、宗教等各職能部門合力,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合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如永安市探索建立了文物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檢察官巡查機制,永安文旅部門與永安市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制定文物保護“十條措施”,探索建立文物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檢察官巡查機制,成立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工作協(xié)調(diào)小組,檢察機關、文旅部門定期開展公益訴訟文物保護聯(lián)合巡查,定期召開聯(lián)席會議,通報文物保護情況,加大對廊橋等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力度,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明確廊橋等文物紅線及縣鄉(xiāng)村三級各級各部門職責,做到事有人抓、有人管,層層分解落實下去。
2.強化宣傳,營造濃厚的文物保護氛圍。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wǎng)絡、微信等媒體,結合“5·18”世界博物館日、文物保護“進社區(qū)、進校園、進鄉(xiāng)鎮(zhèn)”等活動,開展以啟發(fā)“民智”為切入點的廊橋保護宣傳和舉辦廊橋文化講座,普及廊橋保護常識,宣傳廊橋獨特而重要的價值,提升社會各界保護廊橋、保護遺產(chǎn)的意識;同時,在鄉(xiāng)村中注重傳承“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真正發(fā)揮廊橋的教育認知功能,將廊橋保護寫入村規(guī)民約中,轉變?nèi)罕妭鹘y(tǒng)祭祀方式,樹立正確用火和用電觀念。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永安市文物部門積極將現(xiàn)代化技術引入廊橋等文物的保護中,在全國率先研發(fā)“互聯(lián)網(wǎng)+中國文物安全志愿者”行動服務平臺APP,該APP包括全市文物巡查點定位圖、志愿者文物安全巡查業(yè)務流程、文物安全保護知識學習、文物應急防護等四大板塊,通過宣傳招募社會各界文物保護愛好者參與到文物保護中來,利用手機APP隨手拍、隨地防控的功能,開展各類文物保護公益活動,收集文物保護信息,排查消除文物安全隱患,擴大廊橋保護工作的感染力、滲透力,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3.多措并舉,破除廊橋保護資金瓶頸。在堅持政府投資的同時,創(chuàng)新思路,鼓勵單位和個人參與廊橋保護和利用。一方面,利用民間資本進行廊橋保護和修繕。如青水畬族鄉(xiāng)延福橋重建過程就值得借鑒,該橋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1974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影響,該橋被拆除,2014年因龍吳村村民重建延福橋意愿強烈,該鄉(xiāng)將重建延福橋列入鄉(xiāng)領導班子的議事日程,成立重建延福橋工作領導小組,資金由村里出一點,鄉(xiāng)政府補一點,向上級申請一點,村民們捐助一點組成,積極吸引民間資金加入修繕,在工作領導小組的動員和宣傳下,最后共籌集重建資金65萬元,其中來自村民捐贈資金近60萬元,重建過程中當?shù)卮迕裰灰臻e下來,就會主動到現(xiàn)場幫工,上山采木材,挖地基、澆筑水泥等一些粗活,工期前后用時不到6個月,就讓這座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古橋重見天日。另一方面,合理開發(fā)實現(xiàn)造血。將廊橋等古建筑,積極融入近年來興起的鄉(xiāng)村旅游和研學旅游中,通過打造“網(wǎng)紅廊橋”打卡點,吸引游客和學者,帶動周邊經(jīng)濟發(fā)展,如2021年貢川鎮(zhèn)在保護好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運用聲、光、電等技術,布置觀景小品,將會清橋、古城墻等元素融入其中,推進貢川古鎮(zhèn)3D水幕秀、燈光秀的建設,打造“夜游貢川”,給游客帶來美妙的沉浸式體驗,實現(xiàn)了廊橋保護從輸血到造血的有機轉變。
廊橋是我國這個橋梁國度中一朵絢麗的奇葩,也是永安富有魅力的旅游文化資源,為了保護和弘揚好廊橋文化,永安市將廊橋保護工作列入文物保護專項規(guī)劃中進行部署和推進,會清橋、永寧橋、化龍橋和安仁橋被成功列入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福興橋被列入永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結合傳統(tǒng)村落保護和鄉(xiāng)村文化振興安排專項資金進行修繕,每年定期開展文物安全專項巡查,配置消防滅火器材,組織文物安全志愿者進行日常管護,正是這種對文化遺產(chǎn)呵護的態(tài)度,讓廊橋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仍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讓遠道而來的游客,為那古老而風韻猶存的雄姿和神奇的魅力所傾倒。
下一步,永安市將繼續(xù)秉承“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推進文旅融合,利用好、保護好特色文化資源,讓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在新時代里綻放出最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