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學 田恒愷 張軼陽 汪立新
普通大學生中長跑成績與日常體力活動水平的關系研究
劉潤學 田恒愷 張軼陽 汪立新
(同濟大學 體育教學部,上海 200092)
目的:探究中長跑成績與日常體力活動水平之間的關聯(lián),為提高中長跑成績和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發(fā)展提供依據。方法:利用加速度計對上海某大學非體育專業(yè)的各年級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活動監(jiān)測,分析其活動參數(shù);中長跑成績采集采用專業(yè)中長跑測試儀。結果:男生的運動消耗明顯大于女生(=0.044);各年級中長跑成績無顯著差異,低年級略好于高年級;各年級學生日常體力活動無顯著差異,活動不足,參加中高強度活動時間未達到1h/d;學生的中長跑成績與日常體力活動的消耗、各強度活動時間以及日均高質量體力活動強度有關。結論:日常體力活動與中長跑成績有關。大學生的日均中高強度運動和高質量體力活動強度會影響中長跑成績。
大學生;日常體力活動;中長跑;能量消耗;加速度計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健康中國 2030”規(guī)劃綱要》[1]中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條件。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情況的結果顯示,我國大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總體呈上升趨勢,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不斷上升[2]。但學生體質水平提升的同時,仍有一系列健康問題的出現(xiàn),比如肥胖超重率上升、視力下降等[3]。有一項關于大學男生的研究指出,超重和肥胖男生的運動能力和體質健康狀況是最不樂觀的[5]。有學者發(fā)現(xiàn),超重肥胖的大學男生、女生的BMI與其所有的體質健康測試項目標準都存在顯著相關性[6]。這些都說明超重、肥胖的人更有可能出現(xiàn)日常體力活動量不足、體測不及格、健康狀況不良的問題。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大學有很多空閑時間,很多大學生缺乏運動意識,在空閑時也沒有體育鍛煉的習慣,并且存在日常體力活動低的情況,容易出現(xiàn)其健康水平低、情緒消極、睡眠質量差等問題。教育部指出,進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目的不單單是追求數(shù)字的增減,更重要的是提示人們,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任重而道遠。
中長跑作為一項常見的體質健康測試項目,能夠考驗耐力素質、速度素質、力量素質,是一項測試學生體質水平的代表性項目。本研究使用可穿戴設備測量普通大學生的日常體力活動,通過體測獲得中長跑成績數(shù)據,探討大學生日常體力活動水平和中長跑成績的現(xiàn)狀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為培養(yǎng)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提高大學生中長跑表現(xiàn)、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據。
研究對象選自上海市某大學參與乒乓球公選課的非體育專業(yè)的三個年級的學生,實驗前篩選出研究對象共50人,剔除數(shù)據無效的11人,實際獲得有效數(shù)據為39人(男生27人、女生12人,大一13人、大二13人、大三13人)。研究對象的年齡分布在18-2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9.64±1.06歲(男生19.67±1.07歲,女生19.58±1.08歲);平均身高為1.73±0.85m(男生1.77±0.06m,女生1.65±0.06m);平均體重為65.44±13.27kg(男生70.10±12.17kg,女生54.96±9.19kg);BMI指數(shù)為21.78±3.73kg/m2(男生22.45±3.81kg/m2,女生20.28±3.19kg/m2,>0.05,無顯著差異),大多數(shù)學生的BMI值處于正常范圍內,但有少部分人還存在肥胖超重和過瘦的現(xiàn)象。
1.2.1 文獻資料法
使用Web of Science數(shù)據庫、中國知網等文獻數(shù)據庫資源,以體力活動水平、中長跑、大學生等為關鍵詞,檢索篩選并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構建提供理論參考。
1.2.2 測試法
本研究的各項測試指標均遵循《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者采用專業(yè)的身高體重測試儀和中長跑測試儀對研究對象進行身高、體重、中長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測試,并根據身高、體重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記錄完畢后,由測試者指導研究對象佩戴加速度計一周以監(jiān)測體力活動水平。加速度計型號為Lifecorder EX設備(日本)。設備記錄研究對象的各體力活動參數(shù),包括全天運動消耗量、低強度活動時間(T1)、中等強度活動時間(T2)、高強度活動時間(T3)、中高強度活動時間(T2+T3)、高質量體力活動強度(用Ex表示,Ex>3.3,說明活動強度充足;Ex<3.3,說明活動強度不足)。
使用SPSS 19.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不同性別的各參數(shù)進行處理;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對不同年級的各參數(shù)進行處理;使用皮爾遜相關性檢驗的方法對大學生日常體力活動和中長跑成績的關系進行分析。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知,男生的中長跑平均成績?yōu)?.03±0.55min,女生的中長跑平均成績?yōu)?.71±0.47min。不同年級學生的中長跑成績不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0.115>0.05)。但根據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的中長跑成績好于高年級學生,這可能與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參加的公共體育課程有關。
表1 不同年級大學生中長跑結果(單位:min)
日常體力活動的各參數(shù)顯示,大學生平均每日活動消耗時為299.74±199.16min,其中的低強度活動時間占比最高,為54.47±17.18min,中強度活動時間為33.16±14.07min;高強度活動時間為3.95±3.39min;中高強度活動僅為37.08±15.97min,每日高質量體力活動強度指數(shù)為2.71±1.28?;顒訒r間和活動強度遠遠達不到成年人身體活動指南要求的運動標準,這說明學生全天的活動主要是低強度的日常生活活動,自主發(fā)起的中高強度運動時間較少。
由表2可知女生平均每天運動產生的能量消耗少于男生,并且具有顯著的差異性(<0.05);男女生平均每天的低強度活動時間、中等強度活動時間、高強度活動時間、中高強度活動時間、高質量體力活動強度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0.05)。
表2 不同性別大學生日常體力活動測試結果
*<0.05,與男生相比差異顯著
由表3可知,三個年級大學生的運動消耗量沒有顯著差異(=0.697>0.05);而各個年級的學生平均每天的低強度活動時間、中等強度活動時間、高強度活動時間、中高強度活動時間、高質量體力活動強度的值均大于0.05,這說明三個年級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并且三個年級的學生參與中高強度活動的時間都沒有達到1小時/天。以上均表明,無論年級高低,現(xiàn)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日常體力活動不足的情況。
表3 不同年級大學生日常體力活動測試結果
表4 大學生日常體力活動與中長跑成績的相關性分析結果
因為各參數(shù)符合正態(tài)分布,所以采用皮爾遜相關性檢驗,分析日常體力活動與中長跑成績之間的關系。結果如表4顯示,大學生的中長跑成績與其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消耗量不存在相關性(>0.05);大學生的中長跑成績與其日常生活中參與低強度活動時間不存在相關性(>0.05);大學生的中長跑成績與其日常生活中參與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時間存在相關,呈中度相關(r=-0.470,=0.003);大學生的中長跑成績與其日常生活中的高強度活動時間呈中度相關(r=-0.454,=0.004);大學生的中長跑成績與其日常生活中的中高強度活動時間存在相關,呈中度相關(r=-0.512,=0.001);大學生的中長跑成績與其日常生活中的高質量體力活動強度存在相關,呈中度相關(r=-0.500,=0.001)。
早期有學者發(fā)現(xiàn),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越來越缺乏鍛煉意識和體育習慣,這將導致肥胖、視力下降、網絡成癮、學術壓力過大等一系列健康問題的出現(xiàn)。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中高強度運動時間少的人若有久坐的習慣,那么他的死亡風險會相應增高[14]。中國成人體育活動指南強調,有利于健康的體育活動強度應達到中等或以上,頻率應達到每周3-5天。
在中長跑成績方面,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各年級大學生中長跑成績沒有差異,但從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來看,低年級成績略好于高年級。由于學校為大一、大二學生開設公選體育課,每學期體質測試成績占體育課成績的40%,體質測試成績對于GPA影響很大,低年級學生在新學期面臨專業(yè)分流,所以會更加注重成績,更加注重自己的體質測試。而大三學生沒有公共體育課,臨近畢業(yè)時,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考研和求職,與低年級學生相比,大三學生也不太注重體測成績。因此,低年級的中長跑成績略好于高年級。然而由于學業(yè)負擔重,大多數(shù)學生只在公共體育課上進行活動,如專項運動和長跑練習,這很難讓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中長跑成績之間拉開明顯差距,所以兩者之間的差距一般不大。
在大學生的日常體力活動中,占比例最大的活動是低強度活動,平均每天54.47±17.18min,對健康最重要的中高強度活動時間為每天33.16±14.07min,遠未達到1h/d的標準。大學生日常低強度活動的占比高主要是由于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較低,許多學生更注重學業(yè)成績和課程任務,學習負擔重,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減少,加上他們的運動一般都在工作和學習等必要的活動或公體課中進行,自發(fā)的課外體育活動相對較少;男孩的日常體力活動明顯多于女生,因為男性先天性的心肺功能和運動器官優(yōu)勢決定了他們在跑步和跳躍等運動方面比女性有更強的天賦,以往的研究表明,女性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低于男性。
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實際上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但受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不會在體育上花費太多精力,這需要學校和社會多宣傳體育活動的優(yōu)點,促進大學體育協(xié)會的發(fā)展,策劃更多的體育娛樂活動,如體育達人、趣味運動會等,這些活動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興趣,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并有利于培養(yǎng)定期體育活動的良好習慣。
中長跑是一項反映耐力素質、速度素質、力量素質的代表性體質測試項目。本研究的結果說明,大學生日常的運動消耗和中長跑呈中度相關,日?;顒又械闹械葟姸?、高等強度、中高強度活動以及高質量體力活動強度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中長跑成績。每天進行1小時的中高強度運動,跑步、跳繩、快走都是不錯的選擇,不僅可以提高中長跑成績,還能提高身體機能、有效緩解消極情緒,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1)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有超重肥胖問題,也有過瘦的極端情況,建議超重肥胖者進行減肥,飲食方面要注意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攝入,有意識地做更多的有氧運動,如慢跑、跳繩、快走等,HIIT運動也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建議過瘦者開始增肌,飲食多攝入蛋白質,進行抗阻力量訓練。
(2)各年級學生的中長跑成績沒有明顯差異,但一年級和二年級的中長跑成績略好于三年級。建議大三學生在準備升學和求職之外的閑余時間多進行自主的體育鍛煉。無論哪個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合理安排有氧運動、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都非常重要。
(3)運動量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大多數(shù)人沒有達到每天參與中高強度活動1小時的標準。大學生們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鍛煉意識與興趣,有意識進行中高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日均步數(shù)以6000~10000步為宜,堅持“少靜多動”的日常活動原則。
(4)本研究表明,普通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中、高、中高強度活動和高質量的體力活動強度都與中長跑表現(xiàn)有關,都會影響中長跑成績。根據成人體育活動指南的要求,建議大學生每天至少進行一小時的中高強度運動,有利于增強有氧耐力,提高中長跑表現(xiàn),促進身體健康發(fā)展。
[1]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 2030”規(guī)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l,2016-10-25.
[2]教育部.不斷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109/t20210917_564015.html,2021-09-17.
[3]曹亞驍.深化陽光體育運動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1):142-143.
[4]李夢娜,史慧靜,江小小,等.上海市中小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青春期性發(fā)育水平的關聯(lián)性[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10):1475-1478.
[5]董曉虹.大學男生BMI的分型與身體機能和素質的差異性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2):43-45.
[6]是建華.對大學生BMI與體質測試指標之間相關性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8.
[7]胡馨元,楊丹.從青少年體質下降探討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J].青少年體育,2021(7):34-35.
[8]劉源.初一學生日常及體育課身體活動與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的相關性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21.
[9]劉宏樂.不同運動量的課外體育作業(yè)對中學生耐力素質的影響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21.
[10]陳天麒,董彬,張文靜,等.兒童青少年睡眠時間與速度和耐力成績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2018,50(3):429-435.
[11]徐偉.國內外青少年體育鍛煉動機和鍛煉行為關系綜述[J].浙江體育科學,2020,42(6):77-81.
[12]張海平,劉興,吳翊馨,等.12~14歲中學生日常體力活動狀況及健身跑對其心肺耐力影響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1):93-96.
[13]高曉發(fā),沈冬冬.中長跑對運動員身體素質的重要作用[J].內江科技,2018,39(9):107.
[14]Ulf Ekelund, Jakob Tarp, Morten W Fagerland, el at. Joint associations of accelerometer-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a harmonised meta-analysis in more than 44 000 middle-aged and older individuals[J].Br J Sports Med,2020(54):1499-1523.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ur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and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Runxue, eta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劉潤學(1999—),碩士生,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促進。
汪立新(1966—),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促進、運動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