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姬
關鍵詞 寫作素材 思維導圖 積累運用
一、素材運用問題面面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寫作素材紛至沓來,素材積累的渠道變得異常豐富。從時政新聞類的報紙,到素材類的雜志,再到推送時鮮素材的公眾號,學生愁的似乎不再是有無素材的問題,而是在海量的素材面前應該如何篩選和運用的問題。通過多年的作文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運用素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生搬硬套,胡亂拼湊。部分學生在積累素材的時候沒有理解其真正含義,為了增加文章的容量,他們往往不加思考,拿來就用。作文看似充實,實則“一鍋亂燉”,牽強附會,讓人眼花繚亂。
第二,提煉不足,以敘代議。部分學生在積累素材的時候并沒有做好提煉和總結(jié),在運用中往往不加修改,照搬素材,既不能有力證明觀點,還造成了文體不清的問題。
第三,素材單一,缺乏力度。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積累了大量的典型素材,但這些素材是零散且瑣碎的,素材之間缺少聯(lián)系,導致學生在寫作中只能單一地使用某一個素材,而做不到由此及彼,無法進一步提升文章的論證力度。
第四,素材先行,另起爐灶。部分學生在寫作中,喜歡把素材作為寫作的第一位,而忽略了素材本身是為了服務主題的。因此,容易出現(xiàn)為了用上喜歡的素材而強行把寫作角度進行轉(zhuǎn)移的現(xiàn)象。
究其根本,學生對素材的積累僅僅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深入的理解,缺少盤活、整理素材的方法而導致素材提取不當和提取不足的問題。因此,如何幫助學生打破原有的素材積累單一化、簡單化的模式,提升學生素材的運用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思維導圖的作用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學科素養(yǎng)指標體系中明確指出學生要通過學習,掌握“信息獲取”“理解掌握”“知識整合”的能力。而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快速地提取信息、更精準地整合知識,進而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梢哉f,思維導圖在培養(yǎng)學生梳理、提煉、整合、遷移能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盤活海量的寫作素材,進而提升學生議論文寫作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三、寫作素材積累和運用的策略
1.對素材進行壓縮提煉
學生積累素材,往往只是機械摘抄。如果不加以壓縮和提煉,積累就容易流于形式,難以在寫作中進行有效的提取和運用。而借助思維導圖對素材進行關鍵信息的壓縮、關鍵詞的提煉,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記住素材,加深對素材的理解,還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拓展素材的運用角度。具體方法有:第一,把長素材讀短,可以采用新聞速記法,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影響進行壓縮。第二,提取素材關鍵詞,借助思維導圖對素材進行運用角度的總結(jié)和拓展。下面,以冬奧冠軍蘇翊鳴為例。首先,要用一句話概括蘇翊鳴。如2022年蘇翊鳴在冬奧會大跳臺比賽中一飛沖天,勇奪冠軍,“翊”鳴驚人。然后,提取關鍵詞,通過對蘇翊鳴的相關材料的解讀,可以提煉出“青春”“奮斗”“專注”“多元發(fā)展”等關鍵詞。最后,借助思維導圖,把自己對蘇翊鳴的理解畫下來,以此可以帶動學生進一步解讀和拓展素材,提升素材的運用能力。
高中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學習時間有限,讓學生花大量時間去積累素材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而借助思維導圖,可以把有限的素材進行深度挖掘和延伸,實現(xiàn)“一材多用”。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素材積累的效率,減輕學習壓力,還能進一步激活寫作思維,對老素材進行新挖掘、新運用。延伸的角度可以從縱向挖掘深度,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做”。也可以從橫向延伸時空,從歷史、當下再到未來。也可以由點及面,從個人、社會再到國家。如筆者曾經(jīng)讓學生以“雷鋒精神”為主題做素材積累,學生在積累的時候就不只是看到“雷鋒”本身,而是從雷鋒精神的理解,想到雷鋒精神的影響及當代價值,再延伸到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雷鋒精神。素材的拓展延伸訓練不僅能提升素材多角度運用的能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2.對素材進行歸類整合
在對素材進行壓縮和提煉后,如果不加以歸類和整合,素材和素材之間依舊會缺少關聯(lián),素材就會出現(xiàn)碎片化的問題。而借助思維導圖對素材進行歸類整合,可以在素材之間搭建橋梁,強化素材之間的連接,實現(xiàn)素材由點狀到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豐富、完善素材庫。素材的歸類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向,如以“話題”為中心,以“熱點事件”為中心。素材的整合也可以是多元的,相同的、相反的,古代的、現(xiàn)代的,中國的、外國的。歸類和整合可以激發(fā)學生實現(xiàn)由一個素材到一類素材的思維轉(zhuǎn)變,進而擴大素材面、增加素材量。如筆者曾讓學生利用假期把被稱為“行走的素材庫”的經(jīng)典影視劇《覺醒年代》中的相關素材進行歸類整合。歸類的角度可以是“愛國方向”“北大改革”“新青年”,通過歸類整合,學生對主題、對人物都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在寫作中也能避免素材單一、說服力不足等問題。
3.對素材進行拓展延伸
高中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學習時間有限,讓學生花大量時間去積累素材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而借助思維導圖,可以把有限的素材進行深度挖掘和延伸,實現(xiàn)“一材多用”。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素材積累的效率,減輕學習壓力,還能進一步激活寫作思維,對老素材進行新挖掘、新運用。延伸的角度可以從縱向挖掘深度,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做”。也可以從橫向延伸時空,從歷史、當下再到未來。也可以由點及面,從個人、社會再到國家。如筆者曾經(jīng)讓學生以“雷鋒精神”為主題做素材積累,學生在積累的時候就不只是看到“雷鋒”本身,而是從雷鋒精神的理解,想到雷鋒精神的影響及當代價值,再延伸到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雷鋒精神。素材的拓展延伸訓練不僅能提升素材多角度運用的能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4.強化“量體裁衣”的素材運用意識
學生在寫作中,容易“素材先行”。他們考慮的是如何用上更多的素材,而非如何借助素材來服務主題。甚有一些學生為了運用某些喜歡的素材而強行改變寫作主題,導致文章出現(xiàn)“穿靴戴帽”“另起爐灶”等偏題現(xiàn)象。而寫作素材一定是服務主題的,在寫作中應該要“主題先行”,緊扣寫作主題進行素材選擇,根據(jù)寫作需要進行“量體裁衣”,靈活調(diào)整、科學運用,而非生搬硬套,讓素材和主題“若即若離”“似是而非”。畢竟,再豐富的素材運用如果使用不當也會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此,強化“量體裁衣”的素材運用意識非常重要。
如果說立意是文章的“魂”,框架是文章的“骨”,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肉”,好的素材可以讓文章有血有肉。在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在各類素材應有盡有的當下,“巧婦”更應積極準備,在海量的寫作素材中更高效地提取,更科學地運用,這樣才能在考場中烹調(diào)出更適合客人口味的、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