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茶園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技術研究及應用

2022-05-24 12:42李兆群
中國茶葉 2022年5期
關鍵詞:生物防治天敵

摘要:生物防治是茶園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50年的發(fā)展,我國茶園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技術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文章綜述了以蟲(天敵)治蟲、微生物防治、植物源農藥防治等我國茶園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進展,并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以期為茶園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技術的發(fā)展和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樹有害生物;生物防治;天敵;微生物防治;植物源農藥;生物除草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ea?Pest Control Technology in China

LI Zhaoqu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08, China

Abstract: Biological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reen" preventive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in tea plantation.After 50 years efforts, a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tea pests.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s about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tea pest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were discussed. This paper w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ea pest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Keywords: tea pests, biological control, natural enemy, microbial control, botanical pesticide, biological weeding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謝產物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具有持效性長、不易產生抗性和不污染環(huán)境等優(yōu)點。國內學者針對茶園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技術開展了大量研究,在理論基礎研究和田間應用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形成了以蟲(天敵)治蟲、微生物防治、植物源農藥防治以及生物除草等技術措施。本文對此進行簡要的回顧與總結。

1? 以蟲治蟲

我國利用天敵防治害蟲的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4年,嵇含編著的《南方草木狀》中就有關于應用黃猄蟻防治柑橘害蟲的記錄,這是國際上“以蟲治蟲”最早記錄。茶樹是多年生作物,茶園天敵資源非常豐富,主要分為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兩大類。

茶園中常見的捕食性天敵主要有蜘蛛、捕食螨、瓢蟲、草蛉、食蚜蠅、步甲、食蟲蝽等,其中蜘蛛種群數(shù)量占茶園捕食性天敵總量的80%~90%[1],以狼蛛科、園蛛科、跳蛛科、球蛛科、皿蛛科、肖蛸科、管巢蛛科、蟹蛛科和漏斗蛛科種類較多。肖蛸科和漏斗蛛科是結網型蜘蛛,其余為游獵型蜘蛛。蜘蛛的食量較大,可以捕食茶園中的葉蟬、尺蠖、蚜蟲等多種害蟲。白斑獵蛛(Evarcha albaria)可以捕食低齡茶尺蠖和茶小綠葉蟬,其對茶小綠葉蟬成蟲和若蟲的日捕食上限分別為21.4只和26.9只[2]。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 Fabricus)的亞成蛛對茶小綠葉蟬若蟲和成蟲的日捕食量分別為18.3只和17.3只[3]。草間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 Sundevall)對無翅型和有翅型茶蚜的日捕食量最高為48.11只和67.46只[4]。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對茶尺蠖低齡幼蟲的日捕食上限達68只[5]。瓢蟲和草蛉主要捕食茶蚜、薊馬和葉蟬等小型害蟲。茶園異色瓢蟲3齡幼蟲對茶薊馬、茶蚜和茶小綠葉蟬的日捕食量分別為153.85只、136.99只和113.36只[6]。中華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1~3齡幼蟲對茶蚜最大日捕食量分別為74只、250只和714只[7]。

捕食螨是一類已商業(yè)化的茶樹害蟲捕食性天敵,其中胡瓜鈍綏螨(Amblyseius cucumeris Oudemans)和巴氏鈍綏螨(A. barkeri Hughes)已應用于茶樹害螨的防治。釋放胡瓜鈍綏螨50 d后對茶橙癭螨的防效可達81.4%[8],巴氏鈍綏螨對茶跗線螨的控制作用可維持1個月,在30 d后的防治效果仍有67%[9]。茶園捕食性天敵在控制茶園害蟲種群數(shù)量上起重要作用,需加強保護和利用。

茶園中的寄生性天敵主要是寄生蜂和寄生蠅。茶園中寄生蜂的種類豐富。茶小綠葉蟬寄生蜂主要有三棒纓小蜂(Stethynium empoascae Subba Rao)和微小裂骨纓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s Ogloblin),其中三棒纓小蜂為優(yōu)勢種[10]。6月中旬至 7月上旬和10—11月是兩種纓小蜂的發(fā)生高峰期,該時期的葉蟬自然寄生率平均可達40%~65%[11]。尺蠖原絨繭蜂(Protapantelesimmunis Haliday)(原名茶尺蠖絨繭蜂)和單白綿副絨繭蜂(Parapanteles hyposidrae Wilkinson)(原名單白綿絨繭蜂)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主要的寄生性天敵,在4—6月的自然寄生率較高,條件適宜時對茶尺蠖幼蟲的最高自然寄生率可達90%以上[12],在兩種尺蠖的種群自然控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茶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euproctidis Wilcox)是抑制茶毒蛾種群數(shù)量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茶毛蟲卵期的優(yōu)勢寄生蜂[13]。茶園中常見的寄生蠅有日本追寄蠅(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傘裙追寄蠅(E. civilis Rondani)、紅尾追寄蠅(E. xanthaspis Wiedmann)等,可以寄生茶尺蠖、茶蠶、大蓑蛾、茶毛蟲等鱗翅目害蟲。

2? 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防治害蟲的方法。與傳統(tǒng)化學防治相比,微生物防治具有特異性強、持效性長、對天敵和環(huán)境安全、不易產生抗性等優(yōu)點,但其效能發(fā)揮較化學農藥慢,且防治效果受環(huán)境條件影響大。目前開發(fā)應用比較多的茶樹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昆蟲病原病毒、昆蟲病原真菌和昆蟲病原細菌。

昆蟲病原病毒指以昆蟲為宿主的病毒,是一類蘊藏巨大應用潛力的生物防治資源,一直受到各國研究人員廣泛關注。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Ectropis obliqu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oNPV)和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pNPV)是我國茶園應用較多的昆蟲病原病毒。EoNPV是1977年由趙燁烽等[14]在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后經朱國凱等[15]鑒定確認為桿狀病毒粒子的核型多角體病毒。早在1974年,貴州省中八農場就從田間的茶毛蟲尸體浸出液中分離和鑒定出了EpNPV,并通過室內和田間試驗證實了該病毒對茶毛蟲的致病率為80%。

EoNPV和EpNPV兩種病毒主要與Bt混用,并在我國大規(guī)模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EoNPV-Bt混劑宜在茶尺蠖或灰茶尺蠖第一代或第五代、第六代的1齡幼蟲期噴施,其防治效果可達85%以上[16]。近年來,在EoNPV推廣示范過程中,席羽等[17]發(fā)現(xiàn)不同地區(qū)的茶尺蠖對EoNPV的敏感性存在顯著差異,推斷低敏感性種群可能不是茶尺蠖,種間差異造成了敏感性差異。而后,姜楠等[18]對不同地區(qū)的茶尺蠖進行了鑒定,結果發(fā)現(xiàn)低敏感性茶尺蠖種群其實是茶尺蠖的近緣種灰茶尺蠖,由于兩者的形態(tài)相似,導致農業(yè)生產中的混淆。此前從安徽和湖北分離得到茶尺蠖病毒分離株,對灰茶尺蠖、茶尺蠖的敏感性存在較大差異,其中灰茶尺蠖對湖北毒株較敏感,茶尺蠖對安徽毒株較敏感[19]。EpNPV-Bt混劑的田間示范結果顯示,在第一代茶毛蟲2齡左右進行1次防治,對茶毛蟲的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并且具有很強的持效性,對下一代茶毛蟲仍有90%防治效果[20]。在福建省內500余hm2茶園的示范結果顯示,EpNPV“福建一號”毒株對茶毛蟲的平均防治效果達88.3%,且持效期長達2~5年。

茶樹害蟲中報道的蟲生真菌主要有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韋伯蟲座孢菌(Aegerita webberi Faweett)。1987年吳光遠等[21]從茶麗紋象甲僵蟲中分離和鑒定出了白僵菌871菌株,該菌株對茶麗紋象甲防治效果可達80%以上。王定鋒等[22-23]分別從角胸葉甲、大灰象甲和茶籽象甲中分離鑒定得到高致病力的白僵菌菌株。20世紀90年代,陳雪芬等從黑刺粉虱體內分離得到韋伯蟲座孢菌,并在福建、浙江的茶園大面積應用,田間防效在70%以上,持效期可達2年以上[24]。在病害方面,多抗霉素對茶白星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5]。

昆蟲病原細菌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短穩(wěn)桿菌(Empedobacter brevis)對鱗翅目害蟲有較好防治效果,其中蘇云金桿菌(簡稱Bt)在茶園中多以高毒力的Bt單劑或與昆蟲病毒混劑的方式來防治茶尺蠖、茶毛蟲、茶蠶等鱗翅目害蟲。短穩(wěn)桿菌是我國科研人員從田間自然死亡的斜紋夜蛾幼蟲體內分離出的昆蟲病原細菌,其主要殺蟲活性成分是病原活體及其產生的毒素,對茶尺蠖、茶毛蟲等多種鱗翅目害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見效快。目前短穩(wěn)桿菌已成為茶園鱗翅目害蟲的主要生物防治措施之一,在我國茶區(qū)大面積推廣應用[26]。

3? 植物源農藥防治

植物源農藥是指利用植物組織及其次生代謝物加工而成的農藥,具有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小、不易產生抗藥性、開發(fā)成本低等優(yōu)點。用于茶樹病蟲害防治的植物源農藥主要有除蟲菊素、苦參堿、魚藤酮、印楝素、藜蘆堿等。除蟲菊素對茶薊馬、茶網蝽、茶小綠葉蟬和茶樹害螨具有較好的防控效果[27-28]??鄥A對茶尺蠖、灰茶尺蠖和茶毛蟲2~3齡幼蟲的防效可達80%以上[29]。魚藤酮和藜蘆堿對茶尺蠖10 d內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2.36%~97.54%和77.36%~93.42%,對茶小綠葉蟬7 d內的防治效果分別為50.82%~55.56%和87.88%~91.02%[29]。印楝素殺蟲譜較廣,對茶小綠葉蟬、茶樹害螨、茶尺蠖和茶卷葉蛾的田間防治效果均達80%以上,對茶麗紋象甲的室內殺蟲效果可達95.56%[27,30-31]。植物源農藥具有殘效期短和發(fā)揮藥效慢的缺點,因此,可以在靶標害蟲發(fā)生后未達防治指標前提前施藥,并結合間隔1周進行2次施藥,來提高植物源農藥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

4? 茶園生物除草

茶園生物除草是指利用不利于雜草生長的生物天敵來控制茶園雜草的方法。茶園中常見的生物除草技術主要有以草抑草和套間作抑草。以草抑草是一種傳統(tǒng)茶園栽培管理技術措施,其主要指通過在茶行間人工種草,對行間進行覆蓋,使得雜草無法獲得充足的光照、水分、空間等生長條件,從而抑制雜草的萌發(fā)和生長。以草抑草不僅能夠控制雜草生長,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和調節(jié)茶園生態(tài)。常用的草種有鼠茅草、紫花苜蓿、白三葉草、圓葉決明、黃花羽扇豆、茶肥1號等,其中以鼠茅草推廣應用較為普遍[32]。鼠茅草種植時期一般為10月中旬前后,每公頃茶園行間播種15 kg左右的鼠茅草籽。次年3月上中旬,每公頃追施75 kg氮肥,促進其正常生長。種植鼠茅草抑草,不需要刈割,種植1次可循環(huán)生長3~5年,連續(xù)生草2年后雜草防效接近90%。

間套作抑草是指在幼齡或未封行茶園行間密集種植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作物來抑制雜草的發(fā)生。茶園中常見套間作作物有大豆、綠豆、花生、金錢草等。間套作抑草時,需要控制套間作作物旺盛生長,避免影響茶樹生長。

5? 使用防治技術時應注意事項

目前茶園中常用的生物防治技術有釋放捕食螨、噴施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等。生物防治技術產品均為生物或生物代謝產物,除前文所述優(yōu)點外,也具有防治效果緩慢、控制有害生物的范圍較窄、易受環(huán)境因素干擾、產品有效期短、質量穩(wěn)定性較差等缺點,因此科學使用才可以起到揚長避短的作用,在使用生物防治技術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是在靶標害蟲發(fā)生后未達防治指標前,提前使用生物防治技術,可以提高其防治效果。

二是在人工釋放捕食螨防治茶樹害螨時,應選擇害螨發(fā)生初期,每公頃用量為60萬~90萬只,捕食螨釋放后不要噴施農藥。

三是短穩(wěn)桿菌、病毒等微生物農藥,宜選擇在靶標害蟲低齡期、溫度為15~30 ℃、且濕度較大時使用,同時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水沖刷。

四是利用植物源農藥防治茶小綠葉蟬和茶薊馬時,可以間隔5~7 d連續(xù)使用2次,其中天然除蟲菊素遇紫外線易分解,宜選擇傍晚或陰天噴施。采用多抗霉素防治病害時,需在發(fā)病前期或初期,間隔7~10 d連續(xù)使用2次。

五是需選購正規(guī)廠家生產的生物防治產品。

6? 總結與展望

我國茶園有害生物生物防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部分技術已成功應用于產業(yè)推廣,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研究。一是雖挖掘了大量的天敵資源,但可規(guī)模化生產的種類有限,已商業(yè)化的產品尚不能完全滿足生產實際的需求;二是研究多集中于茶小綠葉蟬、茶尺蠖、灰茶尺蠖、茶毛蟲等茶樹主要害蟲,針對近年來區(qū)域性發(fā)生嚴重的害蟲和病害研究較少;三是天敵昆蟲和病原微生物等均為活體生物,其防治效果受環(huán)境因素、產品活力和批次等因素的影響,需針對不同類別的生物防治產品制定效果評價體系和質量控制標準或規(guī)范,對該行業(yè)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茶葉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茶園病蟲草害生物防治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與之相關的研究將有力地促進我國茶園病蟲草害生物防治水平,保障茶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戴軒. 我國茶樹害蟲生物防治概況[J]. 生物防治通報, 1992, 8(1): 41-43.

[2] 高景林, 趙冬香, 陳宗懋. 白斑獵蛛對假眼小綠葉蟬的捕食作用[J]. 熱帶作物學報, 2004, 25(3): 72-74.

[3] 潘亞飛, 趙敬釗. 三突花蛛對茶小綠葉蟬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擬模型的研究[J]. 蛛形學報, 1995, 4(1): 41-44.

[4] 林海清, 尤民生, 陳李林. 草間小黑蛛對茶蚜的捕食功能反應[J]. 華東昆蟲學報, 2007, 16(1): 44-47.

[5] 王國昌, 孫曉玲, 董文霞, 等. 不同溫度下鞍形花蟹蛛亞成蛛對茶尺蠖3日齡幼蟲的捕食功能[J]. 茶葉科學, 2010, 30(3): 173-176.

[6] 張瑞杰. 異色瓢蟲對茶園吸汁類害蟲防控能力的研究[D]. 貴陽:? 貴州大學, 2016.

[7] 廖先駿, 唐天成, 汪玉新, 等. 中華通草蛉幼蟲對茶蚜捕食作用的研究[J]. 山東農業(yè)科學, 2016, 48(4): 87-89.

[8] 周鐵鋒, 石春華, 余繼忠, 等. 胡瓜鈍綏螨對茶橙癭螨田間防效評價[J].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1, 52(5): 1114-1116.

[9] 汪淮, 王曉慶, 彭萍, 等. 巴氏鈍綏螨對茶跗線螨的田間控制效果[J]. 南方農業(yè), 2014, 8(31): 14-15.

[10] 李慧玲, 林乃銓. 假眼小綠葉蟬卵纓小蜂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 茶葉科學, 2008, 28(6): 407-413.

[11] 毛迎新, 鄒武, 馬新華, 等. 假眼小綠葉蟬卵的寄生蜂種類及種群動態(tài)[J]. 昆蟲知識, 2008, 45(3): 472-474.

[12] 周孝貴, 唐璞, 吳瓊, 等.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蟲兩種共有寄生蜂的鑒定[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22, 38(2): 1-14.

[13] 王問學. 茶毒蛾黑卵蜂的生物學[J]. 昆蟲學報, 1981, 24(4): 384- 389.

[14] 趙燁烽, 侯建文. 茶尺蠖病毒病的觀察測定和田間試驗簡報[J]. 中國茶葉, 1980, 2(3): 14-17.

[15] 朱國凱, 侯建文, 趙燁烽, 等. 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的鑒定[J]. 微生物學通報, 1981, 3(3): 102-103, 126.

[16] 張欣欣, 唐美君, 肖強. 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J]. 中國茶葉, 2021, 43(7): 32-34.

[17] 席羽, 殷坤山, 唐美君, 等. 浙江茶尺蠖地理種群已分化成為不同種[J]. 昆蟲學報, 2014, 57(9): 1117-1122.

[18] 姜楠, 劉淑仙, 薛大勇, 等. 我國華東地區(qū)兩種茶尺蛾的形態(tài)和分子鑒定[J]. 應用昆蟲學報, 2014, 51(4): 987-1002.

[19] 張欣欣, 梅洋, 李紅, 等. 兩株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毒株對灰茶尺蠖的毒力及基因組差異[J]. 植物保護學報, 2021, 48(6): 1457-1465.

[20] 殷坤山, 肖強. 茶毛蟲病毒殺蟲劑田間使用技術研究[J]. 中國茶葉, 2004, 26(3): 18-19.

[21] 吳光遠, 孫椒德. 白僵菌871菌株防治茶麗紋象甲的研究與應用[J]. 中國茶葉, 1994, 16(1): 30-31.

[22] 王定鋒, 李良德, 黎健龍, 等. 茶角胸葉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篩選[J]. 茶葉科學, 2017, 37(3): 229-236.

[23] 王定鋒, 李良德, 李慧玲, 等. 一株茶大灰象甲寄生真菌的分子鑒定及其毒力測定[J]. 茶葉科學, 2018, 38(3): 313-318.

[24] 張芝利, 樸永范, 吳鉅文. 中國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論文集[C]. 北京: 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 1996: 950-955.

[25] 李向陽, 王慶森. 生物農藥對茶白星病的防治效果與農殘安全評價[J]. 茶葉學報, 2017, 58(3): 145-147.

[26] 姚惠明, 葉小江, 呂閏強, 等. 短穩(wěn)桿菌防治茶尺蠖的室內生物測定和田間試驗[J].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7, 58(5): 809-810.

[27] 王禮中, 姚惠明, 唐美君, 等. 幾種新藥劑對茶葉癭螨的防治效果[J].中國茶葉, 2022, 44(2): 56-58.

[28] 羅鴻, 崔清梅, 蔡曉明, 等. 茶網蝽安全防治藥劑與高效施藥技術研究[J]. 茶葉科學, 2021, 41(3): 361-370.

[29] 李紅莉, 毛宇驍, 黃海濤, 等. 6種生物農藥對茶尺蠖的室內生物活性及田間防效[J].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21, 62(12): 2470-2472.

[30] ZHOU S Y,YIN J,MA J Y. Control effect of botanical pesticides against Ectropis oblique hmpulina and Empoasca pirisuga in tea plantation [J].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11, 2(4): 68-71.

[31] 王定鋒, 曾明森, 吳光遠. 印楝素、魚藤酮防治茶麗紋象甲成蟲室內試驗初報[J]. 茶葉科學技術, 2012(2): 9-11.

[32] 方麗, 王濤, 柏德林, 等. 適宜茶園種植的生態(tài)綠肥——鼠茅草[J]. 中國茶葉, 2021, 43(4): 59-61.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21YFD1601100)、財政部和農業(yè)農村部:國家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資助。

作者簡介:李兆群,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昆蟲化學生態(tài)學研究,E-mail:zqli@tricaas.com。

猜你喜歡
生物防治天敵
人類的天敵是什么
人類的天敵是什么?
首屆國際生物防治大會在北京舉行
枯草芽孢桿菌BS—8D防治玉米紋枯病的田間試驗效果及作用機理
園藝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分析與闡述
碰到天敵女上司
你能找到它們嗎
恭城| 花莲市| 高陵县| 加查县| 遂川县| 福海县| 阳泉市| 花莲县| 扬中市| 武鸣县| 莎车县| 余江县| 白水县| 红桥区| 浦江县| 大丰市| 闵行区| 广安市| 通江县| 晴隆县| 奉化市| 迁安市| 巩留县| 虎林市| 满城县| 花莲市| 濮阳县| 绥化市| 琼结县| 华安县| 荃湾区| 宁德市| 庆阳市| 安远县| 南宁市| 大荔县| 永清县| 东丰县| 奉贤区| 凌海市|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