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重點院校建設政策背景下中國高校教師流動的演變邏輯

2022-05-22 08:17王嫻嫻
現(xiàn)代教育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政策研究雙一流建設

[摘要]通過梳理中國歷史上重點大學政策與高校教師流動的變遷的關系,分析發(fā)現(xiàn),高校教師的流動是重點院校政策下國家權力主導、院校市場驅(qū)動、學術專業(yè)文化強化的結果;更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重點院校政策的不同取向會造成院校不同的行動取向,進而造成高校教師流動的不同樣態(tài)。隨著重點院校政策的不斷發(fā)展,重點院校評選方式開放化、建設主體學科化、建設方式市場化、建設目標科研化、建設依托項目化等加劇了高校教師流動的范圍和頻率,促使高校教師“孔雀東南飛”,形成了高層次人才和工科教師流動大的現(xiàn)象。未來“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教師流動的動力將進一步釋放,可通過加大中西部“雙一流”建設力度,重視基礎學科和教育教學等扭轉高校教師流動的無序局面。

[關鍵詞]重點院校政策;“雙一流”建設;高校教師流動;政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2)02-012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22

一、問題的提出

“雙一流”政策背景下,優(yōu)質(zhì)教師成為各大高校爭奪的資源,高校教師流動逐漸加劇。有媒體報道,“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甘肅省內(nèi)49所高校在2012年至2017年流失人才2 600人,約為引進人才數(shù)的1/3”[1]?!翱兹笘|南飛”的單項流動、“唯帽子頭銜”的流動取向成為當前我國高校教師流動過程中凸顯的問題[2]。“雙一流”建設政策本質(zhì)上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步入新階段的重點院校建設政策,在“雙一流”政策背景下高校教師流動問題的凸顯提示我們有必要從重點院校政策出發(fā)探究我國高校教師的流動問題。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史,我國高校教師的流動變化與我國重點院校政策的頒布實施同頻共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重點院校建設政策先后經(jīng)歷了“重點大學”發(fā)展階段(20世紀50-80年代)、“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20世紀90年代-2015年)和如今的“雙一流”建設階段(2015年至今)[3]?!爸攸c大學”發(fā)展階段,教師流動發(fā)生率低,政府主導下的“被動流動”是教師流動的主要方式。“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教師流動現(xiàn)象增多,流動方式由政府主導下的“被動流動”逐漸轉向市場參與下的“主動流動”?!半p一流”建設至今,教師流動更加頻繁,且出現(xiàn)高校間的“搶人”大戰(zhàn)和“孔雀東南飛”的現(xiàn)象?!半p一流”政策背景下高校教師流動問題的凸顯和歷史上重點院校政策與教師流動的同頻共振都暗含著重點院校政策與教師流動問題有著重要關聯(lián)。

除了歷史實踐呈現(xiàn)二者的顯著關聯(lián),“中心—外圍”理論也提供了理論視角,揭示重點院校政策是解釋探究我國高校教師流動問題的重要切入點。“中心—外圍”理論認為,在高校間存在著“中心”和“外圍”,所謂“中心”是指財富、資源、聲望集中的地方,“外圍”則是“依附于中心形成的尋求知識和領導力的機構”[4]。劉進發(fā)現(xiàn)“學術中心”“政治中心”和“經(jīng)濟中心”吸引著“學術外圍”“政治外圍”和“經(jīng)濟外圍”的教師[5],從“外圍”流向“中心”是高校教師“人往高處走”的重要寫照。而重點院校政策本質(zhì)上就是在院校中樹立“中心”,進而驅(qū)動著高校教師的流動。

這些理論和實踐都指向重點院校政策是影響高校教師流動的重要驅(qū)動。如果說國家重點院校政策是導致高校教師流動的重要動因,那么,國家重點院校政策以何種方式、做了什么導致了高校教師流動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這個過程目前還是個“黑箱”?;诖耍狙芯吭噲D從重點院校政策出發(fā),回溯歷史上重點院校政策與高校教師流動的變遷,以史為鑒概括出重點院校政策背景下高校教師流動的演變邏輯,重點探討重點院校政策的“重點”建設取向與我國高校教師流動之間的關系,為理解高校教師流動提供政策視角性的解釋,進而完善“雙一流”政策的實施。

二、歷史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重點院校政策背景下的高校教師流動

(一)“重點大學”階段(20世紀50-80年代):國家權力支配的教師流動

1954年,高等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重點高等學校和專家工作范圍的決議》,標志著我國重點大學政策正式形成。該決議指定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院校為全國性的重點學校。重點大學的主要任務:一是培養(yǎng)質(zhì)量較高的建設人才、院校師資;二是樹立典型,學習蘇聯(lián)的先進經(jīng)驗,在高教系統(tǒng)帶動其他院校發(fā)展。國家對重點大學的支持主要是聘請?zhí)K聯(lián)專家、擴大人員編制、抽調(diào)教師支援等,沒有專項經(jīng)費。1959年,《關于印發(fā)教育工作的十個文件的通知》將6所重點大學擴大為16所,后增至20所,重點院校范圍進一步擴大。1960年,《關于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將重點高等學校增至64所,增加的院校集中于北京、上海、遼寧等省市,且工科院校較多,反映出建設重點院校的初期就有工業(yè)發(fā)展優(yōu)先,傾向政治經(jīng)濟中心的取向。1978年,《關于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確定88所重點學校,在先前任務的基礎上,此報告指出要加強重點高校的科學研究任務和功能,建立國家級實驗室等。

“重點大學”階段,重點大學為政府指定,高校教師流動發(fā)生率低,國家權力支配下高校教師被調(diào)配至重點高校成為教師流動的重要形式。1956年,《關于高等學校教師調(diào)動的暫行規(guī)定》明確指出,大學教師是國家工作人員。高校和教師從屬于國家的分配,高校教師之間不存在雙向流通的渠道和流通的空間,封閉的人事管理制度限制了高校之間教師的流動。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階段,重點大學政策像平靜湖面上出現(xiàn)的“旋渦”,依靠國家行政權力吸引著高校教師,或通過改造舊知識分子、吸引留學人員參與重點大學的建設,或接受外校進修教師的分配,客觀上促進了我國高校教師的流動。

(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20世紀90年代-2015年):國家與市場共同參與下教師主動流動

進入20世紀90年代,重點院校政策進一步調(diào)整。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重點高校的建設也步入新的發(fā)展階段。1993年,《關于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決定正式實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與之前指定性的建立重點大學不同,“211工程”建設高校需要進行自我預審、部門預審、評審和批準立項四個程序[6]?!?11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學校的整體建設和重點學科建設,除教學育人外,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也有所側重。組織管理采取項目法人責任制管理以確保工程建設的質(zhì)量。建設資金由學校所屬部門和地方政府籌措安排,此外中央予以專項資金支持。1998年5月,江澤民宣布“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同年12月,《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決定把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作為戰(zhàn)略目標,“985工程”由此誕生?!?85工程”是“優(yōu)中選優(yōu)”,國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985工程”的實施,重點支持若干大學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其建設任務在原有基礎上強調(diào)建設一批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造就一批學術大師和創(chuàng)新團隊。

這一階段重點高校不再是被指定的特權位置,而是需要通過競爭獲取資源和身份認定。一方面,高校積極參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認定;另一方面,政府下放部分人事權,為高校參與競爭提供更多的能動空間。例如,北京大學為提升競爭力,進行人事體制改革,將教師分類管理并打破終身聘任制。人事體制改革為高校教師流動打破了體制障礙,學術市場逐步形成,高校教師流動的現(xiàn)象也隨之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西部教師流往東部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顯現(xiàn)。例如,西北地區(qū)高校 1991-1996 年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流出人數(shù)為2 003人,而調(diào)入人數(shù)僅為 898 人[7]。

(三)“雙一流”大學階段(2015年至今):市場主導下教師自由流動

2015 年 10月,國務院印發(fā)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標志著我國重點院校政策“雙一流”時代的到來?!半p一流”政策在原有重點院校政策的基礎上將政策目標定為“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半p一流”政策與原有政策存在顯著區(qū)別:一是更加注重學科的建設;二是打破身份固化,周期性動態(tài)評選;三是涉及面更廣,各層次大學根據(jù)自身學科建設情況均可自主申請平等競爭,激活了各類型各層次院校參與競爭的活力。在政策支持上,政府改變原有中央財政預算外專項資金的做法,提出中央財政支持資金將納入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中統(tǒng)籌考慮,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財政統(tǒng)籌安排,資金分配將更多考慮辦學質(zhì)量,特別是學科水平、辦學特色等因素,重點向辦學水平高、特色鮮明的學校傾斜[8]。

這一階段各高校有了平等參與競爭重點的機會,動態(tài)周期性評選的方式使得各層次高校紛紛行動,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競爭中人才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核心,其戰(zhàn)略性資源地位進一步凸顯,高校對優(yōu)質(zhì)教師的追求前所未有,學術市場的流動與競爭進一步擴張和加劇?!半p一流”政策后,競爭人才成為各高校制度化的戰(zhàn)略性事務,各高校普遍制定了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文件等,不同層次的人才在學術市場上被明碼標價。高校教師的流動已經(jīng)成為市場主導下的流動。

三、解釋框架:國家、市場、學術三角運作下的高校教師流動

(一)國家權力:奠定“中心—邊緣”基礎格局,主導教師流動

國家權力在重點大學差序格局形成過程中占據(jù)著主導的位置。從最開始的指定重點大學,到而后的通過競爭篩選,再到如今動態(tài)評定,國家利用自身行政權力不斷制造著重點與非重點、中心與邊緣的格局。在此格局基礎上,高校參與競爭謀求“中心”位置,促進了教師流動。隨著重點院校政策的變化,國家權力制造重點與非重點的方法發(fā)生變化,高校教師在重點與非重點之間流動的渠道也逐漸發(fā)生變化。

在“重點大學”階段,國家權力直接指定了高等院校系統(tǒng)的中心院校即重點大學。一方面,為我國院校系統(tǒng)植入了重點大學符號,行政性地制造了“中心—邊緣”的差序位置;另一方面,被指定的大學由于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一直保持著中心位置,后續(xù)對人才仍有強大的吸引力。但這一時期的高校缺乏人事權,院校之間缺少教師流動的渠道。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國家權力通過政策指定重點標準,引入競爭評審機制確定重點大學。一方面,為院校間通過競爭形成差序位置提供了空間,打通了高校間教師流動的渠道;另一方面,國家對重點大學的評定范圍擴大,資助力度加大,深化了原有的“中心—邊緣”格局,促進了高校間教師的流動。在“雙一流”大學階段,國家權力動態(tài)評選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一方面,動態(tài)的評選方式使得競爭更加持續(xù)且激烈;另一方面,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自主申請評定使得重點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中心—邊緣”格局逐步形成且有動態(tài)變化。國家通過指定“雙一流”評估的指標促進高校對人才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重視,高校間教師流通的渠道進一步擴大。

(二)院校市場:逐步構建學術市場競爭,提供流動動力

學術市場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是教師流動的重要驅(qū)動力[9]。學術市場的建立有賴于重點院校政策背景下高校在競爭中形成的院校市場。重點院校政策下,各高校紛紛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吸引優(yōu)質(zhì)的教師加入自身的建設,促進了學術市場的形成。學術市場無形的手為教師流動提供源源不斷的流動動力,促使著高校間教師流動的發(fā)生。

市場的力量在重點院校政策的不同階段占比不同,教師流動的頻率也不同。在“重點大學”階段,國家權力支配著高校發(fā)展,學術市場沒有發(fā)展的空間,教師流動缺乏基本的動力。但這一時期依靠國家行政力量形成的教師職務等級制度奠定了后來學術市場上不同教師身處不同位置的差序格局,為后續(xù)學術市場中教師學術資本的流動提供了制度性的合法保障。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重點大學有明確的申請考核方式,院校間對重點的追求形成了競爭。一方面,國家逐漸給予學校辦學自主權,院校有參與競爭的能動空間;另一方面,在世界一流大學政策的刺激下院校有參與競爭獲取重點位置的需求。由此,院校市場在政策導向下形成。院校市場形成后,各院校紛紛進行人事體制改革,實行教師聘任制,打破了教師流動的障礙,學術市場由此形成,教師在學術市場的驅(qū)動下進行流動。在“雙一流”大學階段,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進行動態(tài)評估,院校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學術人才成為院校競爭的核心?!胺巧醋摺薄案邔哟稳瞬乓M”等相關制度使得學術市場更加開放成熟。教師們和院校分別以學術產(chǎn)出和物質(zhì)條件等作為交換,追求一流的產(chǎn)出是雙方共同的目標,都不得不參與這場學術競爭,謀求一流。這驅(qū)動著教師的流動,高校教師流動不斷加劇和分化。

(三)學術文化:形成專業(yè)學術精神內(nèi)核,促進流動意識

學術組織運行最重要的邏輯就是高度分裂的專業(yè)精神。在知識主導的大學中,專業(yè)知識構成了高校教師的權威基礎,對知識和專業(yè)的追求成為根植于組織成員心中的認同和信念。這樣的運行邏輯對高校教師意味著擁有更多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就能夠在學術市場上有更多的話語權和資本,對院校意味著追求學術文化就要重視學科地位的提高。由此,造就了教師對自身學科的信念認同要大于其對所屬院校的信念認同,教師在流動過程中更加缺少單位忠誠感文化的限制。高校教師通過流動追求更高的學術提升和用“學術權威”換取其他資源的意識更加強烈,因此也有更加積極的流動態(tài)度。

我國高等院校追求專業(yè)精神的學術組織文化與重點院校政策的實施導向息息相關。在“重點大學”建設階段,重點大學主要任務是教學、培養(yǎng)高校師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對教學的重視帶來的是教師對院校單位的認同和忠誠。教師流動既缺少制度空間,也缺少相應的學術組織文化。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重點大學的評價導向開始向重點學科和科學研究有所偏重,在教學的基礎上教師任務還有科學研究。對科學研究的重視帶來專業(yè)分化,學術組織中對學科的認同逐步形成,這也更有利于教師流動。在“雙一流”大學階段,“雙一流”政策的評價取向?qū)⒁涣鲗W科提到了更加顯著的位置,科研產(chǎn)出占比更加重要,這帶來的學術文化導向是對學科的信念和認同,在更多的院校里,學科成為重點建設內(nèi)容。教師的流動較少受組織文化的限制,對學科、科研的追求成為組織文化的信念。在這種文化的導向下,教師流動更為加劇。

四、流動機理:重點院校政策的“重點”取向特征與高校教師流動

新中國成立后,重點院校政策的3個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重點”取向,進一步影響著高校教師流動的頻率和流動的特征。通過梳理歷史上我國不同政策背景下高校教師的流動,概括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重點院校政策的重點取向發(fā)展趨勢與高校教師流動特征的關系:不同的制度特征維度造就院校不同的行動取向,進而造成高校教師流動的不同樣態(tài)。具體而言,國家層面重點院校政策不同的評選方式、重點建設主體、重點建設方式、重點建設目標、重點建設依托會造就院校不同的行動特征,在院校行動的驅(qū)動下,教師流動呈現(xiàn)出不同的流動特征和規(guī)律。

(一)評選重點方式:從封閉走向開放

從“重點大學”階段的指定重點,到“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的申請評定重點,固定重點身份,再到“雙一流”大學階段的動態(tài)評定重點,不固定重點身份,重點院校政策在確定遴選重點院校的方式上逐步從最開始的封閉“重點”身份,到空間上開放“重點”身份,再到時空上均開放“重點”身份,有更多的院校能夠有機會申請成為重點。為在競爭中謀求優(yōu)勢位置,更多的院校參與競爭重點身份,更多的院校進行教師人事改革,競爭篩選更優(yōu)質(zhì)的教師。在政策主導、院校競爭的推動下,教師的流動范圍逐步擴大,流動的頻率逐漸加劇。最初為了重點建設中央指定的若干所重點大學,高校教師僅在若干所學校之間通過調(diào)配流動。如今,高校教師的流動幾乎在所有高校都可以看到,且受“雙一流”政策的影響,流動頻率過高的教師仍舊集中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涉及到的相關院校。

(二)重點建設主體:從院校走向?qū)W科

“重點大學”階段,我國重點大學政策建設的主體為院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我國重點院校政策建設的主體既有院校,又有學科,但總體傾向于院校;“雙一流”大學階段,我國重點院校政策建設的主體既有院校,又有學科,且一流學科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由此看來,我國重點大學建設主體的鐘擺逐漸從“院?!币欢藬[向“學科”一端。這帶來的結果有兩個方面:一是重點建設的范圍逐步擴大,更多的院校參與競爭重點身份。將學科作為重點建設的主體,意味著部分并非綜合實力強大、聲望高的高校也能夠通過發(fā)揮優(yōu)勢學科的力量參與“雙一流”建設,這大大擴大了競爭的范圍。二是逐漸強調(diào)將學科作為重點建設的主體,強化了教師對所屬學科的認同,這與學術文化中追求專業(yè)的精神不謀而合。教師對自身身份的認知不再是“單位人”而是自由追求專業(yè)發(fā)展的“學術人”,有利于打破教師流動的院校組織文化障礙。更多的院校參與競爭重點身份,導致了院校競爭范圍的擴大,帶來的必然是教師流動的范圍也逐步擴大。此外,學科文化的形成也更加強化了教師流動的頻率。

(三)重點建設方式:從計劃走向市場

“重點大學”階段,我國重點大學政策建設幾乎全靠政府的大包大攬,全面計劃。教師的流動在這一階段也是依靠計劃式的調(diào)配?!笆澜缫涣鞔髮W”建設階段,政府將部分自主權下放給高校,并且采用項目制的手段等促進了院校市場和學術市場的行政,引入市場的力量推動重點大學的建設?!半p一流”大學階段,“市場”的比重進一步增大,高校教師流動受計劃邏輯的影響轉向受市場邏輯的影響,更多的資源配置依靠市場的調(diào)配進行,為教師的流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市場驅(qū)動力,教師的流動更加頻繁。市場的引入使得高等教育系統(tǒng)變得更加的開放,經(jīng)濟、社會等因素也顯著影響著高校教師的流動,由此也出現(xiàn)了中西部地區(qū)教師和東北地區(qū)教師流向經(jīng)濟更加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的現(xiàn)象。

(四)重點建設目標:從教學走向科研

“重點大學”階段,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高等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外設立了獨立的科學院系統(tǒng),由科學院承擔著科學研究的任務[10]。我國重點院校政策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教學,為高等教育培養(yǎng)優(yōu)質(zhì)的師資和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建設人才。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我國重點院校政策建設的任務和目標逐漸開始向科學研究傾斜,建設重點實驗室、重視研究生教育成為這一階段重點院校政策的轉向。“985工程”建設報告中更是直接指出“985工程”的建設目標,即經(jīng)過若干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11]。有學者認為,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高校普遍出現(xiàn)了“重科研, 輕教學”的情況[12]。進入“雙一流”大學階段,重點院校政策更加重視科學研究?!半p一流”政策被認為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的重要依托,其對科學研究產(chǎn)出的重視前所未有。所帶來的結果,一是高校對科研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高層次人才成為高校競相追逐的對象;二是高校對容易出成果的學科建設更加重視。因此,隨著重點院校政策建設目標的變遷,高層次人才的流動更加頻繁[13],工學等學科教師相比較人文學科和基礎學科等學科的教師,流動的頻率要更高。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流動經(jīng)歷的“工科類”大學教師甚至占據(jù)了有流動經(jīng)歷的大學教師總樣本的“半壁江山”[14]。

(五)重點建設依托:從單位走向項目

從“重點大學”階段到“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再到如今的“雙一流”建設階段,我國重點院校建設政策依靠的運作模式和平臺逐漸由單位制轉向項目制度?!笆澜缫涣鞔髮W”建設階段之前,政策以由國家指定的大學整體為單位進行重點建設。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階段,我國重點大學政策開始引入項目制。項目制逐漸向單位制滲透。項目制以項目為依托,更加注重動態(tài)遴選和競爭,強調(diào)績效。“雙一流”建設時期我國全面實行項目制,進一步增強了高校間的競爭,這樣的結果是增加了高校競爭的范圍,推動了學術市場的發(fā)展。高校紛紛通過引進人才等手段增強自身對建設項目的競爭力,進一步擴大了高校教師流動的范圍,加劇了教師流動的頻率。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項目制的實施也是注重科研產(chǎn)出的反映。這也進一步導致了高層次人才和工科類人才流動率更高的結果。

五、結論與展望

(一)主要結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教師流動與重點院校政策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亦步亦趨的趨勢。已有的研究認為,大學受外部制度環(huán)境影響較大,組織是在制度環(huán)境的驅(qū)動下采取行動,進而影響到組織中的個人。進行流動本身也是高校教師受制度環(huán)境影響下做出的決策。但現(xiàn)有的研究鮮少研究二者的關系,無法從政策的角度出發(fā)給高校教師流動以理性的解釋。本研究給出了國家權力通過指定重點大學政策形塑高校教師流動的解釋,揭示了我國高校教師流動如何受到國家權力塑造的“制度性框架”的引導和約束。具體而言,我國高校教師流動是國家權力主導、院校市場驅(qū)動、學術文化促進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重點院校政策評選重點的方式從封閉走向開放,使更多院校參與其中形成院校市場,擴大了教師流動的范圍和頻率。重點建設主體從院校走向?qū)W科,擴大了院校競爭的范圍,強化了教師對所屬學科的認同,進而增強高校教師的流動性。重點建設方式逐漸從計劃走向市場,市場的力量涌入高等教育,驅(qū)動高校教師的流動,且使得教師流動受經(jīng)濟等市場因素影響,造成“孔雀東南飛”的現(xiàn)象。重點建設目標從教學走向科研,院校更加注重科研人才和容易出成果的學科,因此,高層次人才和工科類教師流動性更高。重點建設依托從單位制走向項目制,推動了學術市場的發(fā)展,促進了高校教師的流動性,促使科研產(chǎn)出較多的教師流動性更強。

(二)未來展望

在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過程中,“雙一流”政策將持續(xù)推進。這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由國家權力主導的重點大學建設,將持續(xù)呈現(xiàn)“開放式動態(tài)評選”“以學科建設為主”“大學競爭性發(fā)展”“重視科學研究”“項目制評選”的特征,高校教師流動的潛力在未來將進一步釋放。一方面,這有利于人才的交流和大學的科學創(chuàng)新進步,但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學術市場的失靈”,引發(fā)高校教師的無序流動。倘若不加以干預和調(diào)整,中西部人才流動、學科間流動失衡、高層次人才商品化的問題將不可避免。對此,基于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未來可通過調(diào)整“雙一流”政策的考核,增強國家權力對高校教師無序流動的有效干預與調(diào)整。具體而言,未來國家在“雙一流”建設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可增加對中西部地區(qū)一流學科、一流高校的建設力度,以一流學科與一流高校的優(yōu)勢積累效應,留住并吸引優(yōu)秀人才建設中西部高校。二是要重視基礎學科建設,擴大基礎學科教師的流動和學術交流?;A學科教師的交流和融通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需要,未來對基礎學科的支持和重視將會打破學科間人才流動不平衡的局面,為更多教師提供融通交流的動機和機會。三是要重視本科教學,培育院校忠誠文化。對于人才流失嚴重的高校和地區(qū),要重視院校文化的建設。以重視院系教學為依托,一方面培育教師對院校的忠誠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增強本校人才的培育與發(fā)展,為高校內(nèi)涵式發(fā)展提供人才動力。

參考文獻:

[1]楊潔,孫慶玲,葉雨婷.如何為西部人才流失“止血”?[N].中國青年報,2021-03-22(05).

[2]劉強,趙祥輝.“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動失序及其有效治理[J].當代教育論壇,2019(03):40-49.

[3]洪玉管,謝冬平.我國高等教育重點建設政策的歷程與省思[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0 (03):95-105.

[4][5]劉進.大學教師流動與學術勞動力市場[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68-75,76-92.

[6]胡炳仙.中國重點大學政策的歷史邏輯與制度分析[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0:65.

[7]曾紹元.新中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和發(fā)展五十年與展望[J].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1999(05):17-24.

[8]閆麗雯,周海濤.“雙一流”建設下高?!巴谌恕钡闹贫刃詣右騕J].江蘇高教,2017(08):9-12.

[9]劉進,沈紅.中國研究型大學教師流動:頻率、路徑與類型[J].復旦教育論壇,2014(01):42-48,92.

[10]吳洪富.國內(nèi)教學與科研關系研究的歷史脈絡[J].江蘇高教,2011(01):62-65.

[11]“985工程”建設報告編研組.“985工程”建設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12]吳洪富.國內(nèi)教學與科研關系研究的歷史脈絡[J].江蘇高教,2011(01):62-65.

[13]者卉,孫百才.我國大學教師流動的歷程與特征——基于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分析[J].教育與經(jīng)濟,2019(06):57-62,78.

[14]呂文晶,劉進.中國“工科類”大學教師的流動——一項大數(shù)據(jù)分析[J].技術經(jīng)濟,2018(01):44-49.

The Evolution Logic of Teacher Turnover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olicy Background of Key Universities

WANG Xianxian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y of key universities and the change of the flow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our history,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flow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the result of the state power leading, the market driving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culture under the policy of key universitie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different policy orientations of ke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lead to different action orienta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will lead to different state of the flow of college teache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key polic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ke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en selection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disciplinization, marketization of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go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ntributed to the construction depends on the project of college teacher flow range and frequency, to form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peacock flies southeast”, high-level personnel and engineering teacher flow phenomenon.In the fu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motiv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s mobility will be further released.The disordered situation of the flow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reversed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basic subjects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 words:policies of key universitie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flow of college teachers;policy research

[收稿日期]2021-11-02

[作者簡介]王嫻嫻(1998-),女,河南三門峽人,上海市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經(jīng)濟學、高等教育學。

猜你喜歡
政策研究雙一流建設
寒露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高?!半p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雙一流”需 從去行政化做起
高校辦公室精細化管理內(nèi)涵、特征及價值
保育員隊伍建設的政策研究
中國能源CO2排放峰值方案及政策建議
城市雕塑是一項文化建設
武邑县| 池州市| 洱源县| 乌苏市| 靖远县| 通山县| 广东省| 博客| 灵璧县| 台山市| 绥德县| 石河子市| 常山县| 孟津县| 仪陇县| 雅江县| 宜良县| 昭通市| 师宗县| 乐山市| 淮阳县| 鱼台县| 潍坊市| 陈巴尔虎旗| 乡城县| 农安县| 景宁| 陆河县| 阳城县| 阜康市| 黑河市| 砚山县| 屯留县| 贺州市| 武陟县| 嘉峪关市| 凤山县| 江达县| 清水县| 嘉义县| 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