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司馬遷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他自小受父親熏陶,刻苦讀書,“年十歲則誦讀古文”,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
因為家族世代都是史官,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于整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guī)??涨暗氖分?,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不夠,所以就寄厚望于兒子司馬遷,能夠?qū)崿F(xiàn)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那時候,文字記錄還很奢侈,有的歷史線索除了在皇家藏書館有記錄以外,更多的是靠民間的口頭流傳。于是,在司馬遷20 歲那年,他決定離開長安城,去全國各地尋找文物古跡,探究軼聞古事,對一些口頭流傳的歷史做分析、整理和考察,以求得歷史的連貫、完整和真實性。
這次出游,司馬遷先后到達了長江大河、五湖沅湘、淮泗漯洛,西至四川的離碓,北至龍門朔方( 河北張家口),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所到之處“縱觀山川形勢,考察風光,訪問古跡,采集傳說”。
司馬遷的文化訪古之舉,來源于他對《尚書》和《春秋》等古史的熟習。身居史官世家,司馬遷能夠看到當時一般人無法看到的典籍。
在汩羅江畔,他含淚憑吊屈原;在九嶷山上,他熱血尋找禹墓;在姑蘇山上,他辛苦搜集吳王闔閭和夫差的陳年軼事;在豐沛,訪問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故居;在鄒嶧山上,他瞻仰了秦始皇為了給自己歌功頌德而修建的石刻;在山東,他拜訪了孔子的“廟堂”;在北方邊塞上,他游覽了蒙恬修筑的長城屏障。
在出游途中,司馬遷不僅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還深入民間,挖掘了大量生動的歷史資料,他了解到了陳涉少時懷有鴻鵠之志的豪言壯語;項羽要取代秦始皇的勃勃野心;劉邦酒后的劣行; 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前因后果。在孟嘗君的故鄉(xiāng)薛城,他走鄉(xiāng)串巷,通過自己的實地探訪,證實孟嘗君“好客自喜”的傳聞并非子虛烏有……
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文學表現(xiàn)力。用現(xiàn)代人的觀點看,司馬遷可以說是在漫游中找到了歷史的現(xiàn)場感,最終在創(chuàng)作《史記》時才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謝靈運是東晉名將謝玄的孫子,王羲之的曾外孫。他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與陶淵明開創(chuàng)的田園詩同樣著名,是名副其實的時代風流人物。
作為名門之后,謝靈運自幼“博覽群書, 文章之美, 江左莫逮”,18 歲那年,他襲封康樂公,20歲,他出任瑯琊大司馬行參軍,后任太尉參軍。南北朝時期的劉宋王朝建立后,謝靈運被降為康樂侯,改食邑為五百戶,起為散騎常侍,后轉(zhuǎn)太子左衛(wèi)率。宋文帝即位后,把謝靈運召回,但是只讓他負責《晉書》的編纂工作,謝靈運很是不爽, 覺得自己這塊璞玉被埋沒了,經(jīng)常稱病不上班,在家開鑿水池、種植竹子、栽培果樹,搞起了園林綠化工作。后來,他干脆以身體有病請辭,回到老家會稽山。
他常常呼朋喚友,出入于山水之中探奇覽勝。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往往演變?yōu)轶@動縣邑的游行,或攀巖、或會友、或賦詩,后面幾百人跟隨,排場超常規(guī),明星范兒十足。
謝靈運之所以被公認為超級“驢友”,不僅因為他一輩子酷愛登山,還在于他不斷發(fā)明“驢友”裝備。他發(fā)明了一種人稱“謝公屐”的登山鞋,也就是一種有齒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后齒,后來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還曾提到過這種鞋:“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除了“謝公屐”,他還為自己設(shè)計了登山服,將衣服寬大的袖口改小,將肥大的褲子改為束腳褲,可謂最注重裝備的“驢友”。
不過, 謝靈運并不是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他喜歡翻山越嶺,到最幽深險峻的地方去。這些地方往往交通不便,險象環(huán)生。為此他不惜砍伐樹木、填平溝壑,建設(shè)旅游通道。后來,謝靈運已經(jīng)不滿足于周邊省份的風光景色了,開始以考察學習的名義到處旅游。但是,他每到一個地方,必定要先進行一番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開山砍樹。在會稽東城有個回踵湖,謝靈運想把湖水放干,變成自己的私地。這個湖離會稽城很近,湖中水草豐美,魚蝦很多,百姓多以此為生。為此當?shù)毓賳T很不樂意,便向“中央”參了他一本,說他有“異心”,集結(jié)那么多民眾( 粉絲) 圖謀不軌。于是謝靈運被流放嶺南。在去嶺南的路上,又有人說謝靈運勾結(jié)綠林人士,想半路解救自己,也或者是有人故意設(shè)局,半路假裝劫囚車,但是不管是真是假,這一次朝廷不再原諒謝靈運,下令將其斬殺。
正因為寄情沉迷于山水,養(yǎng)成了謝靈運對山水景物的細致觀察,給當時的詩壇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獨樹一幟地開創(chuàng)了文學史上山水詩一派。
詩仙李白的一生,幾乎就是旅行家的一生。
李白出身一個殷實的商家,父親李客原為西域商人,沒有官職,沒有權(quán)勢,更沒有祖?zhèn)魍恋?,因為出身原因,李白被鄉(xiāng)貢拒于門外,與由科舉進入上層社會無緣,因而狂放不羈,蔑視禮法。
24 歲的時候,為實現(xiàn)政治理想,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一個漫游兼而求仕的時期。此后,他一生的大部分光陰都是在路上度過的,從川蜀大地到煙雨江南,從關(guān)中平原至齊魯幽燕,經(jīng)五岳,詠山水;尋道問世,羨神仙、歌俠客……他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游齊魯,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蘇及浙江等地,游蹤所及,近半個中國。
由于李白的出游足夠慢,足夠自由,可以興至而往,興盡則返,也因此有了許多或驚喜或感動的際遇,這些際遇在經(jīng)過山水的一番滌蕩后,更激蕩出李白的無限靈感,他的幾首開腦洞的名作,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云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等等,也都是旅途中觸景生情,隨手演出瑰麗大氣。
李白遍游名山大川,與他十分復雜的思想有關(guān)。他集儒、道、俠的思想于一身,儒家的“兼善天下”使他漫游天下,游覽名山大川,廣交朋友,陶冶性情。他想通過游說人主,直取卿相,一鳴驚人,為此,他任俠交游、縱橫干謁、求仙學道、結(jié)社隱居,把漫游當成 “終南捷徑”,希望通過隱居學道來樹立聲譽,直上青云,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及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和剡中。
道家的“逍遙物外”使他在理想追求受挫時,或隱遁山林、潔身避禍、任誕縱酒之玄游;或求仙學道、為采藥煉丹之仙游。在江陵,李白邂逅道教名流司馬承禎、胡紫陽、元丹丘等,和他們一起游仙學道,飄飄然若具仙風道骨。他的摯友元丹丘,是名修道學仙之士,兩人在嵩山“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訪過神仙焦煉師。為了拜尋高師,他們還一起游仙到隨州(今湖北隨縣),從紫陽先生學仙。
李白在江浙漫游時結(jié)識了道教的拔尖人物吳筠,應(yīng)他的推薦進入長安。但三年不到,李白就憤然告退,重新踏上漫游的道路。直到晚年,李白都沒停止過行旅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