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
一位建筑師或學者對建筑學形成某種認識或立場,想將其付諸教育實踐,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如果一位具有明確立場的教師只是在一所既有的建筑院校中教授一兩門課程,就很難將一套完整的建筑思想帶給學生,對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構不成影響。又如果這位教師有機會去一個既有的建筑系,擔任系主任工作,將系里的老師對建筑學的態(tài)度統(tǒng)一起來,是頗有挑戰(zhàn)的。即使大家都接受了新系主任的立場,但由于團隊成員背景的不同,他的教學理念也幾乎不可能貫徹到底。因此,建筑教育實踐往往充滿了妥協。也因此,北京大學在1999 年重建建筑學專業(yè),成立建筑學研究中心,為其提供了很特殊的條件:一所全新的學校,且規(guī)模足夠小。在技術和媒體統(tǒng)治的世界里,我關注的仍然是建筑的物質性,即所謂“本體建筑學”。北大使我有機會把自己這個觀點直接轉化為針對中國建筑教育現狀的一套研究生教程,該教程的立足點是實踐。
沒有一個建筑觀點,是無從建立起教育體系的。僅有觀點又是不夠的,建筑基礎課的每一個練習,以及練習與練習之間的關系都需要精心設計,參考的先例需要仔細挑選。由于北大招收進來的研究生的本科專業(yè)都是建筑專業(yè),已經超越了基礎訓練的階段,我需要做的是通過某種方式——具體舉措是讓學生在一年級實際參與建造,使學生將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A設計教學法是建筑教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設計教學法——入門的和高端的,目前尚未被更廣泛、更深入地應用于教學實踐,盡管有像東南大學的顧大慶、葛明等老師在奮力推進。
北大研究生二年級的城市研究引進了“設計研究”的概念。傳統(tǒng)的學術研究以閱讀與寫作為主。設計關注的是物質世界,不僅是對其的觀察與分析,更是想象與創(chuàng)造。設計研究的方法和媒介都不可能和傳統(tǒng)的學術研究一樣,它本質上是視覺(即圖像)思維,不是文本思維。建筑學和城市學同屬設計領域,當然設計研究的方法也適用于建筑。設計的歷史、理論、批評與文科重疊,與設計研究是平行而時有交集的關系。迄今為止,由于傳統(tǒng)學術研究的巨大慣力,設計研究仍處在一個初級階段有待展開。
站在本體建筑學的立場,以上兩點也許正是建筑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突破點。
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于2000年5月27日在北京大學鏡春園79號甲舉行開幕典禮。參加典禮的有:劉志華(北京市副市長)(左一)、侯仁之(中國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左二)、遲惠生(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左三)、張永和(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左四)、俞孔堅(教授、學科帶頭人)(左五)、鐘華楠(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香港建筑師)(右四)、單霽翔(國家文物局局長)(右三)、魏大中(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顧問總建筑師)(右二)、劉開濟(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顧問總建筑師)(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