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間失格》是由日本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家太宰治在1984年所寫的作品,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同時,這也是他思想最深刻的作品。此作品是由作者所寫的序和手記所構成,描寫了主人公葉藏從孩童時代到青少年時代以及中年的三個歷程,即整個人生的經歷。他的一生經歷眾多且復雜,他從出生就扮演著令人開心,逗人歡愉的角色;隨著成長,他洞察社會、體驗生活、感受人性,通過自己的酗酒、自殺、注射嗎啡來麻醉自己,最終走向自我毀滅。
【關鍵詞】《人間失格》;言語解讀;人物性格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8-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04
一、《人間失格》初次解讀
“人間失格”這四個簡短的字讀起來便使人能隱隱約約感受到一絲絲的傷感與失落,或許這種悲傷之感就是從“失格”二字而來?!度碎g失格》如果用一幅插圖來描述,即可為一個單一的個體看著那倒下的空曠的身影。當孤單的個體與腳下的影子結合時,不就是人的一生那漫長而又短暫的縮影嗎?人生在世,本應是肉體豐盈而又充實的,但此文章卻恰恰相反。倒影里的自己仿佛才具有了實實在在的靈魂。然而,是否存在另外的含義呢?生而光明,逝而黑暗。又或許在此刻,便一眼能看到另外的自我。
二、《人間失格》序言中對主人公的解析
當讀到小說的序言時,開篇便提到了一個類似神秘人物的存在,“那個男人的照片,我曾看過三張”,這句話不僅為讀者設置了懸念,更令人深思“這個男人是誰”,“我又是誰”,“我為何能夠看到這三張照片”,“我和這個男人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這短短的一句話便延展了全文,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下文中提到“凡是稍稍接受過一些美學教育的人……之后便可能會用一種類似撣掉毛毛蟲的動作,把這張照片扔在一邊”,從這句話中可見人們對這張照片的嫌棄與鄙視,側面也反映了這個男人如文中所說“這孩子的笑臉越看越叫人發(fā)毛”。隨后作者提到“真是個皺巴巴的小孩兒……我是頭一次見”。這種語言表達如此奇特,可見小孩兒的特殊。
在接下來的部分,作者依然用了此類奇特的表達來描述第二張照片,“看著不像一個依然還活著的人……”“他僅僅像一張白紙那樣笑著……”“仿佛籠罩著一股鬼怪般的恐怖氣息”,“我還是頭一次見到”這句話再一次出現(xiàn),可見作者對這個男人的印象依舊停留在奇怪且不同尋常的階段,他對這個男人的心理建設仍然沒達到一個看待正常人的水平。隨后,此類的表達層出不窮,例如“好像自然而然地死掉了一樣”,“簡直是難以讓人留下印象,完全沒有特征”,“那是一張不可能成為畫面的臉,甚至無法成為一幅漫畫”,語言如此刁鉆刻薄又犀利,表明了主人公不像人,勝似靈魂,令人驚訝的狀態(tài)。在序言的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了“所謂的死相”,再一次重申“我果真還是頭一次看到”。
因此,整個序言部分作者對“那個男人”的描述甚是奇怪。從三張照片中去了解他,他的表情神態(tài)對作者來說都是頭一次見到,并且每張照片中的他都不像一個鮮活的人,更似一個令人恐懼且平平無奇的連“死相”臉都夠不到的形象?!斑@個男人”為何是此類神態(tài),只看照片就讓人心驚膽戰(zhàn)又毫無親和感呢?
三、《人間失格》手記解讀主人公性格
本手記共包括三個部分,本文將從第一手記的具體內容來解讀人物性格。第一手記以“我過著滿是恥辱的生活”開始了全篇內容的講述,這句話充分表明了主人公從孩童時代就對自己便有了如此之深的感悟?!拔摇本褪潜酒≌f的主人公葉藏。據作者所說,葉藏出生于東北鄉(xiāng)下,第一次看到火車都是長大以后的事了,由此可見,葉藏生活的貧困狀況導致了他缺乏寬廣的視野,因而也有可能造成對生活的無知與愚昧。然而,小說中“人類的樸素和節(jié)儉,讓我黯然失望”,“我也從來不知饑餓為何物”,“可是因為饑餓而去進食的體驗,卻從來沒有過……我都要勉強自己把所有東西都吃掉”這幾句又截然相反地暗示著葉藏的家庭并不差,生活條件富足,從小沒有過挨餓受凍,又體現(xiàn)出了葉藏少年老成般的成熟與聰慧。因為在小小的年紀,他便知道投人所好,曲意逢迎?!按藭r,我就開始發(fā)揮自己與生俱來的喜好討好人的本性”這句話令人聽起來如此的不舒服,不禁讓人思考,為何葉藏會有這種本性?在這個年齡的小孩子不應該是純潔無邪、無所遮掩、清澈見底的嗎?為何會有這種只有在成年人身上才會出現(xiàn)的成熟心機呢?
為了能夠討好家人,迎合成年人的世界,葉藏選擇了裝傻賣乖,用拙劣的演技逗笑周邊的人。“我雖對人類滿懷恐懼,然而卻總也無法對人類死心斷念”,這句話側面反映了葉藏采用“求和”式的生存理念,壓抑自我,求得和諧?!耙虼耍壹炔慌c人爭執(zhí),也不為自己辯解。人們對我惡語相向,我卻感覺自己深深地誤解了別人。于是,我總是默默承受別人對我的攻擊,而心里卻害怕得要瘋了”再一次凸顯了葉藏內心的痛苦與矛盾,而他卻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一味地承受忍讓,逼迫自己接受這一次次不公平不友好的遭遇。正如葉藏所說,“總之,一定不能礙他們的眼。我是無,是風,是空,這樣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即使內心有所求,也只能裝作無欲無求。若真的無欲無求,可是為了滿足父親的心愿,讓父親開心,也要做出有所求的樣子,就像葉藏坦言“對于討厭的東西不會說討厭,而對喜歡的東西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仿佛偷盜一般,只能體味到極端的痛苦”。可以想象,這對一個還未成年的小孩子來說是多么的折磨和煎熬。
成年人的世界一次又一次改觀了葉藏對生活美好的憧憬。他不能像普通的小孩子那樣口無遮攔,他所思所想都讓人震驚。正如“對于人類的不信任并非就一定會立即導向宗教”,“這世界上再沒有比演講會更無聊的東西了”,這一切都充滿了虛偽逢迎。
因此,主人公小小年紀便懂得通過外在的滑稽表演贏得成年人的夸獎與關照,以避免他們來打探自己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稚嫩的成熟,是假扮的可愛,是不應該發(fā)生在如此年幼的孩子身上的。從小的扮演讓主人公從未真正與人溝通,使他加深了內心的茫然與孤獨。
第二手記主要講述了葉藏從幼兒到少年時代的轉變。葉藏進入了學校,開始了校園生活。然而,這樣的生活并未風平浪靜,持續(xù)太久。葉藏習慣了用演技來迎合他人,因此,在校園中也一直采取這樣的方式。可是,出乎意料,一個名叫“竹一”的同學發(fā)現(xiàn)了他的表演。這個竹一直擊葉藏軟肋,因為葉藏說“我完全沒把他放在眼里,我也從來沒想過,竟然需要對這么一個人保持戒備”。“此時的我,仿佛看到世界在一瞬間被地獄的野火包圍、燃盡,我拼盡全力來壓制自己幾近瘋狂的心境,差一點就要哇的一聲大叫出來”。為了控制竹一,主人公決定邀請竹一來他寄宿的親戚家玩,這也就是葉藏和竹一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從而達到了他的目的。為了使竹一更加信任自己,主人公用一種“近乎女性的口吻”“溫柔地”向他道歉,然后為竹一清理耳朵。這種種的動作更加凸顯了主人公內心的脆弱,他害怕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弱點從而揭露自己,令自己活在大眾的眼皮子底下,遭受別人無情地嘲笑,可見,葉藏內心的不安與焦慮,他渴望別人的認可,但又懼怕別人的目光,他孩童的陰影已經籠罩了他內心的每一寸地方。
第三手記的葉藏已經不再是個孩子了,由于他在學校的種種劣跡,他被高中開除了,從而成為了一個社會青年。他徘徊在女人當中。“被女人迷戀”是他的朋友竹一所做的預言,然而,這預言實現(xiàn)了。靜子是第一個和葉藏同居的女人。葉藏每天一邊照看靜子的女兒茂子,一邊應各個雜志社之約畫畫。他每天所做之事就是一邊唱著,一邊享受著靜子的照顧,讓靜子給他脫掉衣服,之后,便把頭埋在靜子的胸中睡去。之后,葉藏又在一家小酒吧過上了吃軟飯的生活。在酒吧對面的煙草店,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好子的姑娘。他憧憬瘋狂而大膽的快樂,期待真美的幻想,于是,他和好子結婚了,好子成為了他的妻子??墒墙Y婚之后降臨的巨大的悲傷超出了他的想象,用凄慘形容都不為過。好子的清純無知讓她陷入了悲慘,被人欺凌。于是。主人公發(fā)出了這樣的質疑,“我質問神明,難道信任亦是罪孽嗎,在我看來,令我終其一生都痛不欲生的根源,并非好子遭到玷污,而是好子對人的信任遭到了玷污?”“難道純潔無瑕的信賴之心,亦是罪孽嗎?” 葉藏不能接受現(xiàn)實的殘酷,于是選擇長眠。然而,老板娘用嗎啡喚醒了他,他也用嗎啡麻痹了自己,致使自己被家人送到了精神病院,度過自己的余生。
四、從《人間失格》后記分析主人公性格
在后記當中,作者提到這三部手記從何而來,因為作者并不認識撰寫這三部手記的人,作者稱其為瘋子。然而,作者提到,他與一人相識,那就是給主人公嗎啡的京橋小酒吧的老板娘。當作者再次與老板娘相見時,老板娘便問作者是否認識主人公葉藏,作者自是不相識的。于是,老板娘交給作者三本手記以及三張照片。起初作者對于別人塞給他的東西,他是寫不出東西的??墒?,當作者看到那三張照片時,內心掀起了一陣波瀾。因為那三張照片實屬奇怪,因此才有了本書的序言。
手記里寫的都是以前的故事,然而對于現(xiàn)在的讀者而言,也是能引起大家興趣的。于是,作者原封不動地把三本手記直接交給了雜志社。從這三本手記當中,可以了解到主人公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是否還活著?我們不能確定,只能說“沒救了,人變成那個樣子,就已經沒救了”。 回到故事的開始,葉藏為何會變成那個樣子?歸根結底原因在哪里呢?對此似乎無從探究,或許就像老板娘所言,“都是他父親不好,我認識的那個小葉,淳樸老實,聰明伶俐。如果他不喝酒的話,不,即使是喝酒……他也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因此,針對主人公葉藏的性格分析,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迷失自我,取悅他人。因為葉藏在自己小小年紀時已經學會了察言觀色,搞怪逗笑,這一切都是為了贏得他人的喜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有著太多的假面具,面對陌生人甚至自己的親人都不會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迎合他人,迷失自己。其次,放縱自我,拒絕改變。葉藏從親戚家出來后,面對自己糟糕的處境,從未想過改變,而是一味地順從現(xiàn)狀,致使自己的生活一團亂麻。就像人們在生活中遇難麻煩事時,有的人選擇破罐子破摔,有的人則會積極面對做出改變。最后,放大黑暗,怨天尤人。還記得在小說中葉藏提到父親去做公眾演講,朋友們私底下批評諷刺父親的演講多么無聊,表面又極力夸贊父親,由此葉藏覺得社會的虛偽黑暗。然而,這就是社會的生存規(guī)則,適者生存。沒有必要把眼前短暫的不愉悅歸為整個社會的黑暗不作為,更不應該把自己能力范圍做不好的事情歸為上天的不公。應該時刻記得,人性的美好善良是永存的。
筆者認為,本書并非在描述一個令人悲傷的故事,因為作品只不過是通過一個受害者的名義來告訴人類,揭開人類的本性……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太宰治也并非是沒有起到典范作用的文學作家,他只不過是采取了自我毀滅的方式去尋求這一生的解脫。其實,對他來說,這可能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他終于有機會可以替自己做一回真正的選擇,終于不用像以前那樣,見人曲意逢迎,戴著虛假的面具生活。生活中,當一部分人遇到挫折失敗時,可能也會問自己,為什么會來到這兒?為什么要在這世界活著?來到這個世界,究竟能做什么?《人間失格》就將類似這樣的問題展示給了人們,讀者看后會感嘆人生的不易。然而,太宰治選擇的人生道路并不可取,面對不如意的現(xiàn)實,不應該對生活低頭。
五、總結
通過分析小說的主人公性格特點,可以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主人公的一生是悲哀的,他通過瘋狂的方式將自己的美好的生命葬送了,這是如此的可惜。他用一種不同于常人的方式過完了一生,雖然他也會后悔,但那是他自己的選擇;其他人無法代替別人做出選擇,但人們卻可以替自己做選擇??赐赀@部作品,不妨用作品作為自己生活的參照物來激勵自己,過一種特別又令自己難忘的生活,面對困難,也要積極樂觀。
總之,在讀這本書之前,一定要帶著堅定的價值觀,因為作品中有太多的作者內心灰暗而頹廢的獨白,對讀者而言,很容易不知不覺把自己陷入主人公那孤寂又失望的狀態(tài)中。但是,在讀完之后,卻能讓人對目前的生活自省,對將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只要內心堅定,心懷希望,擁抱憧憬,那么生活將別有一番風味。
參考文獻:
[1]陳希我.太宰治的“生”“罪”“死”[J].名作欣賞,2010,(10).
[2]沈瑤.自我解體的焦慮與救贖——以太宰治的自殺為視點[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03).
[3]謝冰欣.《人間失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作者簡介:
張娟利,女,漢族,陜西咸陽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通識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二語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