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繼續(xù)做好“六穩(wěn)”“六?!惫ぷ鳎掷m(xù)改善民生,主動解決地區(qū)差距、城鄉(xiāng)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推動各方面資源向農村、基層、欠發(fā)達地區(qū)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等話題,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
實現共同富裕,前提首先是要富裕起來,其次才能達到“共同”,宮蒲光把它比喻為“要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好”。
如何才能把蛋糕做大,宮蒲光表示:“需要全體人民共同艱苦奮斗、勤勞創(chuàng)造。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是一個總體概念,既是不同人群的共同富裕,也是不同地區(qū)、城鄉(xiāng)之間的共同富裕;既是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也是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但這并不意味著同時同步共同富裕,也不是同程度、同水平的共同富裕,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p>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提出“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的重要指示精神。宮蒲光認為:“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屬于收入分配體系,雖然三個層次的分配地位不同,但三者之間的關系卻是分配制度下的有機整體,體現著市場、政府和社會三者的有機聯系。要實現共同富裕,在初次分配中必須合理控制初始分配的差距。初次分配講究效率,主要由市場機制主導,以各生產要素供求關系為基礎,偏向效率和能力優(yōu)先,對于形成最終分配格局具有基礎性的作用?!?/p>
由于脫貧攻堅戰(zhàn)略的實施,近年來,我國城鄉(xiāng)和地區(qū)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明顯縮小。但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初次分配中的不平衡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盡可能減少和杜絕返貧現象,宮蒲光認為應注重以下幾點: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堅持市場規(guī)律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初次收入分配體系,盡可能提高勞動性收入占比;二是要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勞動技能培訓,提高他們通過勤勞奮斗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富裕起來的能力,不斷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市場競爭力;三是要加大對低收入人群就業(yè)的政策傾斜,創(chuàng)新勞動就業(yè)形式,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優(yōu)先面向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采取多種方式提升就業(yè)回報率,形成一人就業(yè)實現全家穩(wěn)定脫貧的良性循環(huán);四是要通過現代金融手段和多種經營方式盤活農民土地、房產和其他農村資源,不斷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使更多農村相對困難人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初次分配中得到更多收益。
再次分配主要是由政府主導,通過稅收、社會福利、公共服務、轉移支付等途徑調整收入水平,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實現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杠桿。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有低保邊緣人口431萬、支出型困難人口433萬,連同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易致貧返貧人口等,全國大約有5800多萬城鄉(xiāng)低收入人口。
宮蒲光表示:“再次分配目前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完善社會兜底保障制度。從全國人大社會委來說,近年來,我們積極協調推進社會救助法立法等工作,力求通過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設計,加強后扶貧時代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不斷強化基層社會救助能力,確保社會救助整體水平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充分發(fā)揮社會救助制度的兜底保障功能。”第三次分配則是情懷、道義的體現,主要是由愛心企業(yè)、愛心人士等各類社會主體在道德力量作用下通過慈善捐贈、志愿服務等方式,自覺自愿參與的社會財富分配和困難幫扶。宮蒲光認為,與初次分配關注市場經濟效率、再次分配政府以強制性行政手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同,第三次分配通過人性的溫暖和道德的力量促進社會資源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微觀均衡流動,它有效彌補了市場失靈,成為政府的得力助手,是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有益補充,也是推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讓慈善事業(yè)大有可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重視發(fā)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fā)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y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發(fā)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fā)展慈善事業(yè),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去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使第三次分配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道成為國家收入分配的基礎性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國各級慈善組織、紅十字會共接收社會捐款419.94億元,抗疫急需物資10.94億件,組織開展志愿服務超過2.3億小時,通過凝聚全社會的愛心善意,展現強大的社會資源動員與整合能力,慈善事業(yè)在配合政府幫扶困難群體、解決群眾關切、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實踐證明,以慈善事業(yè)為主渠道的第三次分配在我國社會發(fā)展中大有作為、潛力巨大。
如何充分發(fā)揮慈善事業(yè)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宮蒲光建議,要按照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堅持自愿的原則,絕不能搞道德綁架式的“逼捐”,更不能搞簡單粗暴的“劫富濟貧”,而是要大力倡導和引領高尚道德、優(yōu)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在動力的自覺自愿的奉獻,推動更多的高收入群體和愛心企業(yè)家積極投身慈善事業(yè)。
科學、有機、統(tǒng)一的三次分配機制,必將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展現出光明的發(fā)展前景。
(來源:人民日報《民生周刊》? 郭拴敏? 宋盈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