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釋學又叫詮釋學(Hermeneutik),是一門研究理解與解釋的西方學科。以解釋學為視角,音樂教育哲學應更加關注教師教學的實踐性智慧,正確認識實踐與理論的關系,重視理解與對話,強調(diào)辨證思維。指導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回歸生活世界,將教育的眼光回歸于教育背后廣闊的人文境遇中。
關鍵詞:解釋學;音樂教育哲學
哲學解釋學作為一門哲學體現(xiàn)在從方法論與認識論轉(zhuǎn)向本體論的過程;作為一門哲學體現(xiàn)在對“人”本身的關注上;作為一門哲學體現(xiàn)在對真理問題的探討上,關于真理問題主要有社會理性真理觀的存在方式與藝術經(jīng)驗里的真理問題;解釋學作為一門哲學體現(xiàn)在對對理解與解釋的新認識。因此基于伽達默爾的哲學哲學解釋學對于音樂教育哲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吸收實踐智慧的思維
上文提到的伽達默爾的教化解釋學是以人文主義的視域出發(fā),認為他所倡導的精神科學所要求的“得體感”的前提基礎是教化,同時共同感、判斷力以及趣味也是教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也體現(xiàn)著實踐智慧。實踐智慧源于亞里士多德,他所認為的實踐知識或者說實踐哲學,是與倫理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以及人的活動息息相關,并以善為其追求的目的。關于實踐智慧的特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并給予我們相應的思考與啟示。
第一是實踐智慧的對象是與人自身有關的具體活動,它屬于人以區(qū)別于一般所謂的智慧內(nèi)涵。單純說智慧它是一種知識,與人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甚少,抽象來看接近神的層次,而實踐智慧就是與人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一般不考慮人力所不及的事情。這啟示我們的音樂教育哲學需要建立對人以及他周圍的事物關注的敏感與靈活性,思考如何讓音樂教育和受教育的人總是能夠?qū)W科以及自身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反應具有敏銳性,以更好的應對和適應環(huán)境。
第二是實踐智慧并不是純理論的知識,理論知識對象是永恒的,但是實踐智慧的對象卻是一只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實踐智慧總是從某個特殊的個體為視角,并根據(jù)某一時刻的具體狀況來分析,如果分析的個體對象有所變化,又或環(huán)境不同,其結(jié)果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于音樂教育哲學而言,不能以一種數(shù)學的精確性來確立核心思想,為音樂教育所提供的借鑒理論與方法應秉持著多元的目的,多種的愿望,多樣的處境的理念,防止為了順應所謂的國家課程標準,而提出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思維,無視師生的個體差異與多元的處境。
第三是實踐智慧強調(diào)兩種知識的重要性?!皩嵺`智慧既然是與實踐相關的,我們就需要這兩種知識?!盵1]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智慧需要普遍的知識與具體的知識,它需要將普遍與特殊,通過某一具體的特殊事物來表現(xiàn)普遍,并與具體事物相互聯(lián)系。同樣音樂教育哲學也不僅僅對音樂概念,教育方法理念等提供一個光禿禿的理念,而是引導在日常生活中受教育者與教師如何知道什么音樂是“美”的是“善”的,怎樣的教學方式是“好”的,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價值觀念,并通過不斷的自我批判與反思提升教學質(zhì)量。
第四是實踐智慧是同個人自身的公正,善,道德與倫理息息相關。因此音樂教育哲學應以關懷人性的倫理為指引,以追求“善”為準則,探索音樂教育如何更好的做到“育人”,如果使音樂教育構(gòu)建與當代社會價值觀相符合的善行實踐,關注音樂教育與人的生活世界即人與社會,文化,宗教,經(jīng)濟,政治等一系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二、正確認識實踐與理論的關系
在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的第二卷中,就提到了作為理論與實踐雙重任務的詮釋學,那究竟什么是實踐,什么是理論,兩者是否對立呢?伽達默爾認為實踐具有更多的意味。它是一個整體,其中包括了我們的實踐事物,我們所有的活動和行動,我們的實踐—它是我們的生活形式。[2]他認為實踐一詞涉及的是人類生活的一切人類行為和實際的事物,實踐的概念包含著人們?nèi)粘I钪嘘P于政治活動,沉思等活動,從廣義看就是人類的整個生活世界。
伽達默爾認為理論本身也就是一種實踐,一種生活的形式,對于音樂教育哲學而言,要正確認識兩者間的關系,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互割裂與對立,從而使理論脫離實踐成為一種方法論。音樂教育哲學需強調(diào)音樂教育的某些理論并不是一種置身于外,或者與研究者與教育者自身無關的中立觀察,而是人人對生活的參與與介入的實踐活動,誤將理論當作為僅用來研究真理的工具,需致力于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三、強調(diào)理解的對話特征
伽達默爾重視“前理解”,“前見”與傳統(tǒng)的分析,他認為人類在世界中所形成的知識,道德,審美價值或某種行為都是以某一傳統(tǒng)為基礎,正如對于某一時期的藝術作品而言,它是受制于它所處某一時代所歸屬的關于審美,科學與政治的傳統(tǒng),因此我們在對于這一時期藝術作品的評判時不可回避其歷史的合理性標準。但這種對傳統(tǒng)的關注并不是維護傳統(tǒng)理論的合理性,而是修正傳統(tǒng)觀念以及學習他人經(jīng)驗?;诖耍み_默爾將理解邏輯與對話結(jié)構(gòu)等同起來,所謂對話就是參與者拋棄自身原來的觀念參與其他參與者的對話中,最終在對話結(jié)束時將自身原本的觀念融合與更加豐富廣闊的觀點中,以達到一致性意見。理解就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反思與修正。
同樣音樂教育哲學也要更好的吸收這種理解的對話特征。首先對音樂教育哲學的前見提出反思,其次音樂教育哲學需要考慮不同哲學立場的價值,合并不同的例證并反對不同的批評而捍衛(wèi)自身。將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理念貫穿其中,音樂教育哲學需在與其他哲學探究問題時考慮他們的立場,即使堅持原本的理念,也需要對其他舊哲學或某一新哲學進行思考,研究學術界和對其的反駁和找出相反例證,最終將不同觀點經(jīng)過更深的理解而達到綜合,以更好的服務于音樂教育。
四、關于辯證思維
伽達默爾在解釋學中提出了實踐教化與理論教化兩種層次,他認為實踐教化是基礎,它直接同人生在世、生活實踐、共同體的存在聯(lián)系在一起,而理論教化主要指各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包括教育、教養(yǎng)等。[3]這里關于實踐教化與理論教化就體現(xiàn)著自否定與特殊與一般的辨證關系。這就啟示音樂教育哲學不僅需要關注理論教化即常識概念中的實際事務,更要關注實踐教化即廣義的人類生活世界,音樂教育哲學需致力于將教育的眼光回歸于教育背后廣闊的人文傳統(tǒng)中,推動我國音樂教育對傳統(tǒng)音樂的繼承與發(fā)揚,并更好的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并與時代相融。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177頁.
[2][德]伽達默爾、杜特著,金惠敏譯《解釋學·美學·實踐哲學:伽達默爾與杜特對談錄》[M].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67-68頁.
[3]何為平:《伽達默爾的教化解釋學論綱》[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第2期.
作者簡介:李藝卓,女,1999年1月,安徽利辛,研究生在讀,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