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摘? ? ? ? ? ?要]? 校外教育活動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校內教育的延展和補充,又是家庭教育的拓展和發(fā)展。一段時間以來,在校外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因對兒童主體性的漠視,導致校外教育活動的實施成效不容樂觀。只有重視對兒童主體性這一根本原則的貼合,于理念、內容及方法上不斷地謀取改革和突破,才能將校外教育的價值最大化。就校外教育的發(fā)展進行了回顧,立足于校外教育的發(fā)展對活動當中兒童主體性體現的必要性及其應用價值進行了總結。以湛江校外教育活動中的兒童音樂劇為例,對校外教育活動中突顯兒童主體性的路徑進行了深度的理論和實踐反思,為校外教育活動的深度探索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 ? 鍵? ?詞]? 校外教育;兒童;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 G77?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13-0019-03
教育是國之重器,一個國家的興衰與教育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弱則國弱。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當中,不應將教育的時空鎖于院墻之中,單純地由教師在校內來進行,而應該以更廣闊的視野將校內和校外教育協(xié)調統(tǒng)籌、有機結合起來,共同驅動教育的發(fā)展[1]。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及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面發(fā)力下,校外活動以其豐富的內涵、多彩的樣式、深刻的意義成為教育的新寵。它兼具思想性、教育性及群眾性的多重屬性,深受廣大青少年群體的追捧。本研究將以湛江校外教育為例,以兒童主體性研究為視角就校外活動的開展進行全面分析,以期為這一研究的實踐豐富和理論提升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校外教育發(fā)展回顧
校外教育的發(fā)展起源于歐美,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2]。廣義上的校外教育是指學校之外的其他教育樣式,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形式。它往往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以及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實施教育,以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個體發(fā)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相對于國外,我國的校外教育發(fā)展較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我國從兒童未來的發(fā)展出發(fā),成立了一大批青少年校外教育機構。少年宮、兒童文化站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了祖國的大地。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一階段發(fā)展較為緩慢,直至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之后,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校外教育才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這一階段,校外教育有著兩個十分明確的定位。一是將校外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作為校內教育的補充和擴展。二是校外教育作為居民家庭教育的彌補和延展,其作為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橋梁。但這樣的實踐僅停留在了一二線城市,在此之外的廣大地區(qū)未能夠成形。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應試的高壓之下導致學生及家長將目光鎖定在了校園之內和課本當中。校外教育的發(fā)展也迎來了一個相對的“寒潮期”,甚至出現了校外教育的萎縮[3]??v觀這一發(fā)展歷程,我們也可以看到,教育的發(fā)展中校內和校外未能夠實現并行,校外教育發(fā)展方面遠遠落后于校內教育的發(fā)展。針對兒童的思想教育、人文教育、技能教育等由校內這一單一主體來完成。孱弱的發(fā)展成因是多方面的,投入的不足、關注的不夠都直接導致了這一結果。而孱弱發(fā)展的現實也造成了校外教育在價值發(fā)揮上的損傷。校外教育主體發(fā)育的不足直接造成其淪為素質教育的點綴,變革成為現實之下的必然選擇。
二、校外教育中突出兒童主體性的必要性
主體性是兒童教育當中的本質特征[4]。受教育的兒童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的生物個體,而是一個有智慧的鮮活生命。在教育的進程當中,他們不僅有感受的能力,更有歸納、比較和判斷的能力。因此,他們可以主動地去實現自己的意識,通過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與周圍事物發(fā)生響應,以此來達成教育。教育的主體性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傮w而言,兒童教育的主體性要求幼兒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激發(fā)和調動起兒童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要求充分地尊重兒童教育的個體發(fā)展,使其成為獨立自主、自覺能動、善于學習的人。在校外教育兒童主體性的突顯當中,一方面要能夠實現兒童對客觀世界發(fā)展規(guī)律自覺能動認知的激活;另一方面要能夠推動兒童自覺能動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校外兒童教育當中,要既能夠從兒童的主體意識出發(fā)來完成設計,又能夠從兒童發(fā)展出發(fā)來統(tǒng)籌能力,這樣才能夠在科學的架構之下實現對兒童發(fā)展的賦能。以主體性為突出特征的校外教育方式將給兒童教育帶來四個方面的改變。
首先,突顯主體性的校外教育將能夠使兒童獲得快樂。校外教育雖有著明確的主體,但這與兒童所應獲得的快樂之間不相違背。盧梭認為,所有針對兒童的教育都要以兒童能夠獲得快樂作為先決的條件。只有當校外教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時,兒童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進而獲得應有的教育。在校外教育的過程中,主體性的突顯能夠讓兒童在一種更加自由的狀態(tài)下來完成主動的探索,沒有外化的壓力、沒有顯性的滲透,這樣的教育必然會是快樂的。
其次,突顯主體性的校外教育將能夠激發(fā)兒童的自主性。校外教育的實施從兒童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需求出發(fā),充分地尊重他們的看法和思想,促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既強調兒童在接受校外教育過程中的主動和自由,又突出兒童在接受校外教育之后的行為主動及思想深化。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對校外教育的功利追求,也實現了兒童對校外教育活動的自主支配。這樣的方式使兒童更愿意參與、接受。因此,相比于傳統(tǒng)的方式,它往往能夠從本源上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兒童的自主性[5]。
再次,突顯主體性的校外教育將能夠發(fā)揮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在兒童教育的進程中發(fā)現,兒童往往對既定的知識和內容未能表現出太多的欲望,反而對隨機、突然、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內容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深度的求知欲。兒童校外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為兒童打開了一扇窗,讓兒童能夠在更為廣闊的天地中去自由探索、獲得。校外教育活動中通過對兒童這一心理需求的充分激活,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對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賦能。這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育所不能相比的,它剔除了兒童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當中的影響因素,讓這一過程變得更為自然、順暢。54293A7A-491A-470E-A889-AFC10F1B0AC2
最后,突顯主體性的校外教育將能夠推動兒童的自我實現。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在助推兒童自我實現上有著較高的一致性。實現兒童自我的教育和造就他們獨立的思想和能力是校內外兒童教育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二者作為同一目標的兩面,對兒童的發(fā)展同樣重要。無論是校內教育還是校外教育,只有牢牢地把握好主體性這一核心,才能夠使兒童的自我實現進程變得科學而有效。從深層次上講,校外教育活動在這一方面更勝一籌,它在合理的教育情境中使兒童暫時離開外援的支持而獲得內生動力的滋長。
三、兒童主體性視角下湛江校外教育活動的實踐與反思
湛江所在的雷州半島,文化教育氛圍濃厚。湛江歷來重視校外教育,在長達數十年的發(fā)展中給予了校外教育充分支持?,F階段已形成了以青少年活動中心牽頭,兒童活動中心、科技館及科普基地共同參與的體系化校外教育模式。教育的內容有效地涵蓋了自然科學、文體藝術等多個方面,成為湛江教育一張靚麗的名片。在校外教育的探索與反思中,湛江校外教育活動以主體性體現為核心,展開了一系列理念、內容及方法上的改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此次研究中,從兒童主體性視角出發(fā),以校外教育中兒童音樂劇活動實踐為切口,進行深刻的總結和反思。
(一)植入以生為本的理念
正確的理念是活動組織實施的重要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校外教育活動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從活動的設計到方案的制定與實施,以及活動的效果評價都要遵循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為目標[6]。湛江在校外教育兒童音樂劇工作中植入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從兒童工作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來開展這一工作,著力實現音樂劇在教育性、思想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以兒童喜不喜歡和能不能受到教育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加以推動。在對兒童觀影的量化評價中發(fā)現,這樣的兒童音樂劇能夠能讓兒童獲得持久性的快樂并保持良好的參與狀態(tài)。
(二)多方調動兒童的積極性
校外兒童教育若想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價值,就需要全方面地提升參與的積極性。對于校外教育工作者而言,面對當前的發(fā)展形勢任重而道遠。湛江校外教育兒童音樂劇工作者就這一問題展開了兩個維度的發(fā)力。一是以優(yōu)質節(jié)目的供給來實現對主體的盤活。舉全團之力打造品牌兒童音樂劇。優(yōu)質的節(jié)目極大地增加了兒童音樂劇的觀看人數,很多兒童都在同伴的推薦下走進劇場。二是以廣泛的宣傳作為發(fā)展的重要路徑。兒童的背后是家長,兒童教育的背后有著極其濃重的家長選擇的影子。因此,湛江校外教育兒童音樂劇的工作者以多元的營銷為路徑,在宣傳中側重于對兒童家長及兒童的雙向打動。同時,為更好地吸引更多的兒童參與進來,湛江校外兒童音樂劇的工作者積極地走進校園,借校園之力來驅動校外文化教育的更大發(fā)展。主體激活、多元營銷外加體系合力的共同驅動下,最終使校外兒童音樂劇得到較高的覆蓋率。
(三)從兒童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編排劇目
在前期校外教育的實踐中發(fā)現,受到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多數劇目在上演之后反響不是特別熱烈,這在很大程度上使文化供給成了“一頭熱”。這對校外教育兒童音樂劇工作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經過了深度的反思之后一致認為,在兒童音樂劇的編排中,要從兒童的主體性出發(fā),充分尊重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才能夠使教育供給實現有的放矢,而這也將成為湛江校外教育供給能力提升的一把“金鑰匙”。湛江校外教育兒童音樂劇的編導中,應從需求端發(fā)起,想兒童教育之所想,急兒童校外教育發(fā)展之所需,以湛江本地的特色文化歌舞、儺戲為支撐,創(chuàng)新編排新需求劇目。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去講述兒童世界的故事,并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植入,傳承湛江當地的特色文化,讓兒童在行為的參與和價值的反思中受到教育。
(四)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突破
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互聯網及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新媒體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供給途徑。校外教育的工作人員需要用自己的專業(yè)視角去改變藝術的傳達方式,為校外教育活動的傳播打開網絡之門[7]。這一方式能夠實現校外教育活動服務供給中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延伸。湛江在兒童音樂劇的展演過程中,創(chuàng)新性地開啟了劇院和網絡的同步播出。一些因時間原因未能到場的家長及兒童,可以用網絡方式參與進來,并且通過留言評論等方式,進行現場互動交流。在通過網絡平臺播放的同時,湛江的校外教育工作者還開發(fā)了小游戲,將內容和人物進行了改造,兒童可借助這一平臺更好地理解劇目本身的故事情節(jié),獲得更多的關于情節(jié)的深度理解,進而提升教育的實效。
四、結語
在校外教育活動中,針對兒童的校外教育有著一定的敏感性,在傳統(tǒng)的教育活動中,往往過于注重兒童思想性的教育,以單一的解讀和宣講為主,忽視了兒童個體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這就造成在主體性未能獲得尊重的前提之下,活動的價值被打了折扣。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動和新時代教育的深度發(fā)展,需求端的變化倒逼校外教育活動中主體性方面的改革。校外活動要能夠因時而動、因勢而動,謀求在理念上的改革及方法上的突破,要能夠以培養(yǎng)兒童的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獨立判斷、自理能力等為導向,使其借力校外教育這一通道在獨立的人格、成就的動機、競爭的意識、廣泛的愛好等方面獲得點醒和提升。湛江校外教育中兒童音樂劇活動在這一理念的驅動下,通過植入以生為本的理念、多方調動兒童的積極性、從兒童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編排劇目等策略的實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為校外教育活動的兒童主體性探索和研究提供了范本。
參考文獻:
[1]李路路,王元超.減負與校外教育不平等的擴大:基于意外性后果的理論視角[J].學海,2021(5):135-145.
[2]張芳.淺談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性[J].中外交流,2021,28(6):525.
[3]金淑梅.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芻論[J].成才之路,2021(24):60-61.
[4]高幸.對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發(fā)展趨勢探析[J].科學咨詢,2021(12):163.
[5]賴坤.淺談新時代校外教育中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設計[J].神州,2021(8):291-292.
[6]高明.基于青少年宮開展校外教育活動的認識與思考[J].中外交流,2021,28(5):1454.
[7]連旭明.關于青少年宮開展校外教育活動的認識與思考[J].中外交流,2021,28(2):1073.
[8]郭佳.淺議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1(7):1718-1719.
◎編輯 馬燕萍54293A7A-491A-470E-A889-AFC10F1B0A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