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露
一、原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宋代邵博在《聞見后錄》中說:“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后多借“書生之見”來指讀書人不切實際或不合時宜的見解。然而若書生不見,或書生無見,也未必是時代之福。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注意】? 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二、立意指導(dǎo)
本題屬于新材料作文,重點考查的是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和批判質(zhì)疑能力。材料主要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部分是宋代邵博關(guān)于“書生之見不可用”的觀點;另一部分是由此引發(fā)的關(guān)于“書生不見或者無見是否可取”的思考。
第一部分宋代邵博認為“書生之見”可言但是不可用,其原因是讀書人的見解是不切實際或者是不合時宜的。第二部分是關(guān)于“書生不見或者無見是否可取”的思考。在材料中我們可以明確得知出題者的態(tài)度:書生不能不見或者無見。從個人角度來看,是因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而不愿“見”,還是刻薄之風威脅、言不能自由而不敢“見”?從社會角度來看,是滿目瘡痍不忍“見”,還是身不由己不能“見”?是力所不能及無以“見”,還是囿于身家性命不敢“見”?
從個人角度來看,書生不見或者無見只會讓讀書人淪為“書呆子”、沒有思想靈魂的讀書機器,失去讀書的價值,也就是說不會為社會發(fā)聲,失去了社會責任感;從社會角度來看,書生不見或者無見就是沒有思想的碰撞,死氣沉沉,一潭死水,甚至是思想專制。而社會需要多元的思想、百家爭鳴,才能推動時代的進步。結(jié)合以上解讀,我們可以明確本材料是關(guān)于“書生之見”的二元思辨話題。
三、佳作展示
發(fā)書生之見,行時代之福
時代的縮影中,往往能見書生之影。有人指點江山,意氣風發(fā);有人空談理論,不切實際。對書生的評價也各不相同。依我之見,應(yīng)發(fā)書生之見,行時代之福。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睍拿晹?,還要追溯到科舉制的推行??婆e的功名,緩慢磨損著書生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結(jié),最終將二者徹底斬斷。范進中舉的瘋狂,正是遠離生活的荒誕。而書生之見,也變得不切實際、不合時宜。
書生的愚見,會讓國家陷入混亂的泥潭。王莽的改革,以不切實際的幻想終結(jié)了國家。但若走上另一種極端,書生不見,甚而書生無見,那么社會將會變成一潭死水。在思想受限之時,不見、無見又何嘗不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與對生活的割裂,這三者本無區(qū)別。
由此可見,書生之見要想指點江山,則必須與生活接軌,與時代同頻共振。社會黑暗之時,魯迅先生的號召,是對書生之見的呼喚,書生的經(jīng)綸不是空于吟說的擺設(shè),而應(yīng)當是助力于時代前進的巨輪,是斬斷愚昧與黑暗的利劍。有了書生之見,才有了社會的進步;有了書生之見,才有了多元思想的碰撞、爭鳴,社會的前行才會更加科學,更加自信。
現(xiàn)如今,以書生之見,行時代之福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將理論與實踐融合,他們將自身同時代接軌。若無書生之見,何來“北斗”俯瞰全球?若無書生之見,何來“蛟龍”一探深海?若無書生之見,“禾下乘涼夢”又要何時才能實現(xiàn)?在這個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時代,書生之見與時代同心、與實踐同行,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
書生,從不應(yīng)該只限讀書。雖然書能豐富精神,能使人進步,但僅靠讀書,生存也是難以為繼。書是工具,不是真理,實踐才能出真知。眼里只有書的“書生”,若所見不切實際,就是逃避現(xiàn)實,其見也只是愚見、不見、無見。只有將書帶入生活、將時代的責任刻進內(nèi)心的書生,才能發(fā)出真正的書生之見,在時代的潮流中留下不滅的身影。
邵博曾言:“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他吐露的是對書生迂腐的感嘆。若他生于現(xiàn)在的時代,看到引導(dǎo)著社會前行的書生,應(yīng)會欣慰于書生之見的“可言亦可用”吧!
【點評】 按照“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行文,提出觀點后,先分析為什么書生愚見或者不見、無見的不可取,然后聯(lián)系古今事例,闡釋應(yīng)怎樣去發(fā)書生之見。邏輯清晰,層層深入。論據(jù)豐富典型。在具體的論述中,作者將歷史事件、熱點素材等信手拈來,論據(jù)豐富而又緊扣主題。行文用詞十分考究,句式整齊,引用巧妙,也為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