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王林
1976 年,殷墟婦好墓發(fā)掘出土了1928 件(套)文物,其中青銅器共有468件。這些青銅器以精湛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和獨特的文化價值成為三代青銅器中的精品。婦好鸮尊共出土兩件(一對),體形大小、紋飾造型基本一致,口下內壁均有銘文“婦好”二字,因其外形似鸮,故定名為“婦好鸮尊”,現(xiàn)分別館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
婦好鸮尊整體造型呈站立鸮狀,身姿挺拔。兩耳作獸狀高豎外卷,圓眼前視,寬喙向下內卷,耳后有一半圓形器蓋,蓋上飾一只尖喙高冠站立狀小鳥,鳥后飾一龍形小獸。頸部內收,兩側各飾一身兩頭的夔龍紋,頸后有一獸頭狀鋬。腹部外鼓,中部飾扉棱和蟬紋,通身飾云雷地紋,兩側翅膀前端作盤蛇狀,蛇身飾菱形紋。尾巴下立,與兩足呈三角支撐狀以穩(wěn)定器身,尾巴上部還裝飾有一鸮形紋飾,無角,鸮面呈心形,圓眼尖喙,兩翅作飛翔狀。兩足微張,粗壯有力。
其實,婦好鸮尊中藏有兩只“鸮”,一只是器物整體,另外一只是尾部紋飾上的心形臉無耳狀的鸮。鸮尊頂部的站立狀小鳥因造型特征不明顯,無法分辨其是否也為“鸮”。
商人似乎格外鐘愛“鸮”這一鳥類,以“鸮”為原型的器物在商代特別是商代晚期并不罕見,較典型的鸮形器包括鸮尊、鸮卣、鸮形裝飾器三大類。此外,鸮形紋飾作為裝飾紋樣出現(xiàn)在晚商的一些青銅器上。
婦好鸮尊及線圖(《中國青銅器全集》 )
典型的鸮形器及鸮形紋飾
除婦好鸮尊外,目前所見絕大多數(shù)鸮尊已流散海外。陳夢家先生《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錄》中共收錄包括亞獸鸮尊在內的商代晚期鸮尊6 件。鸮卣造型相似,多為2 只相背站立的鸮,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以河南地區(qū)出土較多,另外《中國青銅器全集》中收錄國內館藏商代晚期鸮卣5 件,《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錄》中收錄流散海外商代晚期鸮卣8 件。鸮形裝飾器是以鸮為原型的裝飾用品,包括石雕構件、裝飾品等。殷墟西北岡王陵大墓出土了許多動物石雕,僅1001號大墓就出土石鸮形立雕6 個。婦好墓中也出土了大量以鸮為原型的玉石材質裝飾品。
鸮形紋飾以平面圖案為主,除美國舊金山博物館藏鸮紋觶外,婦好偶方彝、婦好圈足觥上均有心形臉的鸮形紋飾。還有些青銅器上裝飾有鸮形立體圖案,如日本根津美術館藏晚商右方盉的鋬?yōu)檎玖Ⅺ^狀。
商代鸮形器和鸮形紋飾雖然都是以“鸮”為原型,但其造型、紋飾等特征并不完全一樣,因為鸮形目本就種類較多、形態(tài)各異。以婦好鸮尊為參照標準,根據(jù)面部特征可以分為兩類。
圖①《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錄》中收錄的鸮尊,此外日本泉屋博古館也藏有一件,與此相似
圖② 婦好圈足觥尾部鸮形紋飾
第一類是以婦好鸮尊器物整體為代表的鸮,即面部沒有明顯心形特征的鸮(為便于區(qū)分統(tǒng)稱為“圓臉鸮”),又根據(jù)是否有立耳分為:
圓臉立耳鸮,如《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錄》收錄的6 件鸮尊中,有4 件均為立耳鸮。
圓臉無立耳鸮,大部分鸮卣都屬于圓臉無立耳鸮,但是在器蓋眼睛的上方均有似耳的紋飾,很有可能是商人在青銅器鑄造中專門設計的紋飾,這種帶似耳紋飾的鸮暫歸入“無耳”類。
第二類是婦好鸮尊尾部作為局部紋飾的鸮,即面部明顯呈心形的鸮,根據(jù)是否有立耳分為:
心形臉立耳鸮,如舊金山博物館藏鸮紋觶、婦好偶方彝、婦好圈足觥上均為心形臉立耳鸮。
心形臉無立耳鸮,如婦好鸮尊尾部鸮形圖案。
根據(jù)2021 年最新修訂的《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我國現(xiàn)有的2 科12 屬32 種鸮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中草鸮科包括倉鸮、草鸮和栗鸮3 種,其余29 種均為鴟鸮科。
大多數(shù)人對鸮并不陌生,民間通常稱其為“貓頭鷹”。從動物分類學角度,我們所說的“鸮”是“鸮形目”的統(tǒng)稱。鸮形目共分為草鸮科(Tytonidae)和鴟鸮科(Strigidae)兩種。兩種鸮科外形特征明顯不同,草鸮科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一個心形的面盤,因看上去酷似猴面也被稱為“猴面鷹”。草鸮科中我國目前常見的倉鸮、草鸮均無耳簇羽,栗鸮則有似“耳朵”的短羽。鴟鸮科多數(shù)種類具有近圓形的面盤,部分種屬如雕鸮屬、耳鸮屬、角鸮屬均有耳羽,鵂鹠屬、鬼鸮屬等則無耳羽。根據(jù)上述特征,可將我國現(xiàn)有的鸮形目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草鸮科(心形面盤),又可分為有耳羽和無耳羽。
婦好鸮尊與鴟鸮科雕鸮對比(雕鸮圖片由曹文政攝)
婦好鸮尊尾部鸮形紋飾與草鸮科倉鸮對比(倉鸮圖片來自《博物》2020 年第11 期)
第二類鴟鸮科(近圓形面盤),亦可分為有耳羽和無耳羽。
通過婦好鸮尊中的2 只“鸮”與自然界的鸮形目對比可知,婦好鸮尊器物整體的“鸮”應為有耳羽的鴟鸮科,婦好鸮尊尾部鸮形紋飾為無耳羽的草鸮。在一件青銅器上同時出現(xiàn)現(xiàn)代科學分類方法中鸮形目的2 個科屬,說明商人對鸮這種鳥類十分熟悉。
鸮卣與小鸮屬縱紋腹小鸮對比
鸮紋觶與草鸮科栗鸮對比
無耳羽的鴟鸮科可對應鸮形器和鸮形紋飾中的“圓臉無立耳鸮”,以鸮卣為例,大部分的鸮卣體態(tài)渾圓,腹部外鼓,足較短矮粗壯,與鴟鸮科中體形渾圓較小的鵂鹠屬、小鸮屬極為相似。通過對比,鸮卣圓眼上似“耳”的紋飾極可能是鵂鹠屬或小鸮屬眼睛上方眉紋的變形,并非“立耳”,這也是上文將鸮卣納入“圓臉無立耳鸮”的主要原因。有耳羽的草鸮科則對應鸮形紋飾中的“心形臉有立耳鸮”。
不僅商代鸮形器、鸮形紋飾能從鸮形目鳥類中找到原型,鸮形器中的其他紋飾和造型也能從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例如,婦好鸮尊的翅膀作盤蛇狀并飾菱格紋,應該是商人參照了緬甸蟒、網紋蟒等蛇類的形態(tài)和紋飾。婦好鸮尊器蓋上的小立鳥和后面的小獸則是參照了貓科動物捕鳥的動作。這些都是商人根據(jù)自然界中所見動物外形特征或行為進行的藝術再加工。如果說甲骨文是商人留給后人最重要的“文字書籍”,那么包括婦好鸮尊在內各類器物中的造型和紋飾就是“圖片畫冊”。商人通過這些器物告訴后人他們當時的所見、所感,這些器物最直觀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
婦好鸮尊盤蛇菱格紋與網紋蟒蛇類對比(網紋蟒圖片來自《DK 博物大百科》)
以婦好鸮尊為代表的各類鸮形器、鸮形紋飾的出現(xiàn),究其原因,應該是商人對鸮這種鳥類有某種特殊的情感寄托。謝偉峰先生在《殷周傳統(tǒng)與鴟鸮之吉兇二意—從?;韬睢按髣⒂洝庇←^紐說起》中認為鴟鸮是以商民族為代表的東方民族的戰(zhàn)爭保護神,可以起到辟兵和克敵制勝的作用,對于殷人來講就是一種吉祥之鳥。劉敦愿、葉舒憲等先生通過考古、文獻等材料研究證明,商人崇拜的“玄鳥”為鸮,反駁了傳統(tǒng)觀念上的“玄鳥燕子說”?,F(xiàn)有的出土文物已證明商代特別是晚商時期鸮形目鳥類深受商人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的喜愛,以至于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將其鑄造成各類生活用器、裝飾品、祭祀禮器等。
商代晚期中原地區(qū)整體氣候溫暖濕潤,類似于今長江流域一帶,自然環(huán)境適合鸮形目的棲息生存。竺可楨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通過對殷墟出土的野生動植物遺存和甲骨文中求雨的刻辭研究,認為商代晚期是中國的溫和氣候時代,且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高于現(xiàn)在2℃左右。但也有學者如王樹芝等在《殷商時期高分辨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重建》中認為商代晚期氣候是有波動的,既有干旱期,也有濕潤時期。但無論商代晚期環(huán)境如何變化,中原地區(qū)整體氣溫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較今天更好,殷墟緊鄰洹河水源充沛,草木蔥蘢,適于各類野生動物棲息繁衍。
殷墟博物苑內現(xiàn)常見的長耳鸮(侯曉夢攝)
劉澈等學者在《中國鳥類物種豐富度的地理格局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中歸納說鸮形目在我國物種豐富度隨緯度增加而減少,也就是說,南方鸮形目種屬分布較之北方更豐富。結合商代晚期中原自然環(huán)境和今天長江流域相似,可以推測當時殷墟一帶鸮形目種屬分布較之今天豐富,不同種屬的鸮形目在當時十分常見。
此外,根據(jù)甲骨文記載,“五谷”—粟、黍、稻、麥、菽(豆)商代都已齊備。鑊、耒、刀、鐮等農業(yè)用具的大量出土和大量青銅酒器的出土也證明了商代農業(yè)的繁榮。農業(yè)繁榮意味著糧食豐收,糧食豐收的同時也帶來一個難題—鼠患。老鼠不僅對糧食作物有很強的破壞性,且極易傳播鼠疫等疾病?!柏堫^鷹是老鼠的天敵”是民間常識。在鸮形目中除了漁鸮等少數(shù)鸮類以魚類為食外,大部分鸮形目的主要捕食對象都是鼠類,因此,鸮形目對抑制鼠患極其重要。商人喜愛或崇拜鸮的原因不僅僅因為猛禽象征驍勇善戰(zhàn),也有部分原因是鸮形目強大的捕鼠能力,它能為商代農業(yè)繁榮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