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榮
小說講述了新中國第一代鐵路筑路人的愛情故事,如一股清泉涓涓流淌,樸素真摯,令人動容。這是一對為蘭新鐵路建設(shè)奉獻終身的父母,他們沒有海誓山盟的誓言,卻在平平淡淡、相依相隨中,走過風風雨雨的一生。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挺進祖國大西北新疆的蘭新鐵路開始修筑。對于這條中國筑路史上,曾經(jīng)修筑耗費時間最長、跨越里程兩千多公里,幾乎就是依靠人拉肩扛修筑完成的艱辛鋼鐵大通道,有人曾這樣描寫:來自全國各地的十萬筑路者們住地窩子,吃粗糧拌草籽,喝著鹽堿水。身在苦中不怕苦,干在苦中不叫苦,喊著號子,抬著鐵路往前走……跨越滔滔黃河,翻越海拔三千米的烏鞘嶺,一路向西,施工難度極大,那些年輕的筑路人告別故里,不畏艱難地匯聚到蘭新鐵路工地,克服自然環(huán)境惡劣、施工條件艱苦、技術(shù)要求嚴格等重重困難,以責任和忠誠在高原高寒、高旱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建設(shè)奇跡,鑄就了一條鋼鐵之路。
蘭新鐵路通車了,筑路人又轉(zhuǎn)戰(zhàn)到其他筑路工地,隨行的家屬卻留在了新疆。那些當年來自祖國各地,以媒妁之言嫁給筑路人的年輕母親,追隨著不斷西進的鐵路,拖家?guī)Э诘仄丛谝粋€個筑路工地,在簡易工棚、地窩子里,幸福地生下了取名為鐵路、蘭新、建設(shè)、建國、桂蘭……的諸多子女之后,便成了一群與鐵路相依為伴的鐵路母親,她們的一生既嫁給了丈夫,也嫁給了鐵路。盡管夫妻之間沒有說過一句情話,也沒有任何愛的承諾,但他們的一生,以鐵路為紅線,以敬業(yè)為生活,彼此牽掛,相親相愛。
主人公老劉頭退休后,一向沉默寡言的他,突然拖著病體執(zhí)拗地在居住的樓前種下一棵小杏樹。種活了小杏樹后,就悄然地離世了。在劉老太的精心呵護下,小杏樹長大了,開了滿樹的花,劉老太才意識到老劉頭種樹的真正用意。這是一棵心愿樹,在藍天與大地之間,他以這樣一種方式表達對她的愛情,這份牽掛有著最動人的力量,這樣的愛情經(jīng)住了歲月的檢驗,在彼此相守中永恒。劉老太去世前,讓兒子當著老鄰居、老工友的面,打開了她珍藏多年的一只舊木箱,講述了她與老劉頭真愛無言的人間真情。
當然,小說表達的不僅僅是愛情。正如作者所說,是向第一代修筑、開通、守護蘭新鐵路的老前輩,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無限的懷念。這些性情純樸不善言談的第一代蘭新鐵路人,雖然大多數(shù)都離去了,但是他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這些不斷傳承擴展的精神,哺育、激勵著一代代鐵路人,不斷創(chuàng)造著新的輝煌。他們的精神,就像這些茁壯成長的大樹,見證了鐵路人無私奉獻的精神,見證著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
這篇小說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始終處于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筆下的主人公,仿佛是他的父親母親、哥哥嫂子,所以他下筆輕松,文字自然流淌。以一顆青杏子作為全篇的故事核,層層剝筍般,推進故事的展開。全篇沒有特別的寫作手法,用近乎紀實體,依照事件的脈絡(luò),真實地表達、飽蘸深情地敘述,那些懸念、伏筆都很自然地發(fā)生發(fā)展著,直到最后將謎底揭開。這篇小說,也宛如一棵樹,也是有生命的,葉片是茂密的細節(jié),枝干是故事和情節(jié),而它的生命卻是蓬蓬勃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