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你有過獨處的時刻嗎?獨處的時候,你都在做什么?又在想什么?
此時,窗外的秋葉漸黃,涼風習習,讓人舒爽,不禁讓你浮想聯(lián)翩。等身心都放松下來,在桌案前寫下自己對未來的憧憬或是眼前的快樂,甚至只是寫下今晚想吃的菜單。在你的這個私密而又自由的空間里,哪怕只是一間陋室的一隅,但因你在里面思考、寫作、閱讀,仿佛置身于一個廣闊的空間,絲毫不覺簡陋。
這時,窗外的世界是現(xiàn)實的世界,是屬于大家的,而屋內(nèi)的小空間是獨屬于你自己的,但真正屬于你自己的、無論你身在何處還一直與你相伴的,則是另一個世界——你的精神世界。獨處,就是在這個世界中的自由翱翔。
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需要獨處,不論是吟詩作賦還是揮毫潑墨,總需要一個人凝神靜思,把自己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用詩書畫表達出來。他們的精神世界極為豐富,即使一個人的時候也絲毫不會覺得孤單寂寞,在許多的書畫中就反映出了他們獨處時飽滿、愉悅、自由自在的心理狀態(tài)。讓我們來看一看古代文人雅士都是如何獨處的吧。
獨處是閑適的。在《胤禛行樂圖冊·書齋寫經(jīng)》中,我們看到在書房的雍正皇帝穿著漢族文人的服裝,正準備揮毫,畫中并未描繪出他所畫的內(nèi)容,也許他即將在紙上揮灑他的想象,想象他假如不做皇帝,將會過怎樣的生活。米芾的《虹縣詩卷》中提到“滿船書畫”,講的就是米家“書畫船”。米芾在船中寫字、畫畫、作詩。在書畫船這個小小的空間里,他與書畫獨處,雖然身體局限在小小的舟船中,卻通過書畫穿越時空,得以和前賢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不可不說非常愜意。不斷變化的江中景致,也讓他的心境隨之而變化,并將這份感觸通過書信來傾訴,與好友分享。
獨處是自由的。這是一種精神的自由。比如仇英在《梧竹書堂圖》中,畫了一位神游遠方的文人。畫中有一座茅草蓋起來的小房子,建在一片竹林之中。遠處幽靜的山谷中,一股涓涓細流傾瀉而下,伴著水聲、風聲,坐著一位瞇縫著眼睛的畫中人,似乎他的思緒也飄到了山的另一邊。關于獨處的自由,朱自清說:“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蘇軾說: “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弊菊@中也有“與誰同坐軒”,依水而建,小巧精致。在一個月夜,獨坐于此,靜謐之中頓覺思緒萬千。
請跟隨《真草千字文》,去看看它的作者是如何與自己獨處的。隋代書法家智永,是王羲之的后人,書法成就超凡脫俗。相傳,智永曾在永欣寺的閣樓上住了30多年,在這期間從未下過閣樓,一心鉆研書法,寫出了《千字文》800余本。30余年的獨處帶給智永的一定不是孤獨寂寞,而是在他所喜愛的書法中披荊斬棘、自由馳騁。行動上看似受限,卻給了他更充分的時間、更開闊的精神世界去研習書法。
獨處還可以是自省的。獨處是給自己一個與自我相處的機會,我們可以在安靜的空間和自己對話?!抖Y記·中庸》中有“慎獨”之說,意思是指我們在獨處時沒有人在一旁監(jiān)督,則更須謹慎做事,自覺遵守道德準則,完善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
如果選一個獨處的最佳時間,那么一定是夜晚,萬籟俱寂之時,有助于我們進行深度思考,完成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這是一種清醒而自覺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真正的自我得以凸顯,你的“小宇宙”之中只有你一個人。當脫去一切社會賦予你的身份,開始坦誠地思考真正的“我”是什么樣子的時候,你就會像那些書里記載的隱士一樣,拒絕了外在的一切誘惑,真正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與平衡。
你的精神世界與你身處的外在世界一樣廣袤無垠,內(nèi)心的宇宙正等待著你去開啟、去探索……我們不妨寫一幅“超然獨處”的書法小品,放置于書桌前,提醒我們獨處時如何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閑適、自由,時刻自省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