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中國古代文獻中所載女真姓氏,在不同時代因轉(zhuǎn)譯多端而導(dǎo)致異說紛紜。歷代史籍所載元曲家奧屯希魯之 姓便有奧屯、奧敦、奧殷、奧燉、粵屯、奧純、鄂通、鄂屯、鄂吞、鄂敦、曹等,其中流傳較廣者即有奧屯、奧敦、鄂通三種,甚是混人耳目。本文經(jīng)過文獻梳理考證之后,認(rèn)為定希魯之姓為“奧屯”更為合理, 也更為接近蒙元時期希魯本人所用姓氏之原貌。由此總結(jié)出面對中國古代女真姓氏諸多異說時的取信原 則是:當(dāng)事者自述之姓最可采納,與當(dāng)事者時空距離越近者越為可信,同時還需要注意音近形似致訛、 后人篡改文獻等問題。
關(guān)鍵詞|奧屯希魯;女真;姓氏;奧屯;奧敦;鄂通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元曲家奧屯希魯族屬女真,自金太宗于天會 三年(1125)滅遼后,其先祖便遷居中原,歷經(jīng)五世而多受漢文化的熏陶,到了希魯一代,更 是浸染益深,文化造詣與傳統(tǒng)漢文化精英相比已 無二致,可視作金元時期女真人由武變文的一個 典型縮影。奧屯希魯本人不僅工詩、能詞、擅曲,而且精于書法,愛好藏畫,與白樸、楊果等著名曲家也相交甚深,可謂是元代女真文化精英的代表。
然而,元朝國祚不永,兵燹相繼,許多戲曲家都因沉淪潦倒、文獻散佚等原因而行跡難明,即便是身為達官顯貴的奧屯希魯亦無例外。直至經(jīng)過孫楷第、寧希元、桂棲鵬、余來明和楊波等學(xué)者的考辨后,其生平行跡方得到一定梳理,但仍存在較多疑點,如姓氏問題便屬其一。
女真之姓有白號、黑號之分,“奧屯”乃黑號十六姓之一[1],女真文作“ ?”[2]。希魯先祖仕金,后歸蒙元,在元代則被視為漢人,與元代四大族群的士人均多有過往,故其姓氏轉(zhuǎn)譯多端。及至清代,乾隆又嫌遼、金、元史籍所載人、地、官名“或聲相近而字未恰合,或語似是而文有增損。至于姓氏, 惟當(dāng)對音,而競有譯為漢姓者”,“爰命大學(xué)士訥親、張廷玉、尚書阿克敦、侍郎舒赫德,用國朝校定切音,詳為辨正”[1],“奧屯”之氏亦在其列。外加因音近形似而訛誤的記載也頗多。如此一來, 奧屯希魯?shù)男帐暇妥兊糜鎻?fù)雜,如清施國祁《金史詳校》卷四即稱:“奧屯,已作鄂屯,亦作奧純、奧燉、奧敦?!盵2]而據(jù)筆者爬梳統(tǒng)計,歷代史籍所載希魯之姓更有奧屯、奧敦、奧殷、奧燉、粵屯、奧純、鄂通、鄂屯、鄂吞、鄂敦、曹等,其中流傳較廣者便有奧屯、奧敦、鄂通三種,甚是混人耳目。諸姓之中,孰是孰非,或是哪一種更為接近蒙元時期希魯本人所用姓氏之原貌,素?zé)o定論,故筆者對此問題試做一考論。
一、奧屯
考現(xiàn)存文獻,奧屯希魯諸姓之中最早見載于史籍者乃“奧屯”。河南省濟源濟瀆廟現(xiàn)存一元代碑刻, 篆額為《大朝濟瀆投龍簡記》,中云“命奉御嚴(yán)忠佑、掌籍張志仙、提舉李志微詣濟瀆水府,于閏十一月初一日作醮六十四分位,投送金龍玉簡,標(biāo)記善功禮也……至元七年閏月五日,前參知政事,少中大夫懷孟路總管楊果記。承務(wù)郎總判懷孟路事奧屯希魯,武德將軍同知懷孟路事麻合馬,少中大夫懷孟路達魯花赤貼木兒不花,立石”[3]。由此可知, 此碑文乃元曲家楊果于至元七年(1270)閏十一月五日所撰,當(dāng)時其任懷孟路總管,而奧屯希魯與之為同僚,官懷孟路判官。希魯既然與楊果屬同僚, 而且還親自參與了此次立碑之事,而碑文又未經(jīng)損壞或改竄,故此文載其姓氏為“奧屯”,當(dāng)無疑。又現(xiàn)存文獻記載在宋元之際與希魯有直接交游者絕大部分也都稱其姓為“奧屯”。如張之翰《西巖集》卷七之贈詩題曰“贈奧屯僉事周卿”[4],羅天益《衛(wèi)生寶鑒》卷五“虛中有熱治驗”條謂“建康道按察副使奧屯周卿子,年二十有三,至元戊寅三月間病發(fā)”[5],宋黎廷瑞《芳洲詩余》中有《水調(diào)歌頭》一詞,亦記云“寄奧屯竹庵察副留金陵約游揚州不果”[6],而汪夢斗《北游集》卷上則有“奧屯周卿提刑去年巡歴績溪回日有詩留別今依韻和呈”[7]一詩,同時俞德隣曾為希魯詞集作序,題為“奧屯提刑樂府序”,謂“至元丙戌,余留山陽,憲使奧屯公以樂府?dāng)?shù)十闋示,豪宕清婉,律呂諧和”[8]。
除此之外,許多元人文獻也明載希魯之姓為“奧屯”。如“至元十九年冬”,“濟寧路教授楊桓” 作有《重修闕里廟垣記》一文,曰:“襄者山東東西道憲司諸公,自陳節(jié)齋已下,近及簽司奧屯公, 皆嘗督諭本部為□廢之舉?!盵9]“大德己亥冬”, 姚燧所作《澧州廟學(xué)記》亦追述道:“元貞乙未, 居民不戒于火,廟為延燒,總管是道者故奧屯希魯將復(fù)之?!盵10]而貢奎、傅若金和貢師泰分別有題
詩云“題奧屯滄江憲使所藏八駿圖”[1]“題奧屯 主簿藏其叔滄江公翰墨”[2]“題奧屯秋江墨跡”[3]。危素則留有《吳仲退先生墓表》一文,謂“國初, 部使者姚公燉、盧公摯、奧屯公希魯行郡至番,皆勉之出仕,而先生不答”[4]。另明代程敏政所撰《新安文獻志》亦多載元人之文,其中頗多與希魯相涉者,如卷八五之曹弘齋《從仕郎揚州路通州判官弗齋先生陳公宜孫行狀》稱“本道按察奧屯竹庵公始行部,以譽望知公,請為郡文學(xué)”,巻八五之方回《饒州路治中汪公元圭墓志銘》謂“十五年,江東道提刑按察副使奧屯行部興學(xué),公大喜,延名進士九江文天佑主文衡,?儒彥,出稅帑,立賞格,免徭給廩,士萎復(fù)振”,卷八八陳弗齋之《學(xué)賓菊存鄭公天麟墓志銘》言“會本道提刑察使竹庵奧屯先生希魯初行部,淬勉多士,于耆俊尤重”,卷九五之方虛谷《定齋先生汪公一龍墓銘》云“至元戊寅, 江東道按察奧屯公,以紫陽書院山長提學(xué)事起公, 顧書院瓦礎(chǔ)盡矣”[5]。
另明人著述,如程敏政《(弘治)休寧志》卷一二《人物五·陳宜孫》,汪舜民纂《(弘治) 徽州府志》卷五《學(xué)?!け靖鍖W(xué)》《學(xué)?!れh儒學(xué)》和卷八《人物·陳宜孫》,戴銑《朱子 實紀(jì)》卷七《紫陽書院》,薛剛等《(嘉精)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七《岳州府》、何東序《(嘉靖) 徽州府志》卷九《學(xué)校志》,以及鐘崇文《(隆慶) 岳州府志》卷九《秩祀考》中亦均稱希魯姓名為“奧屯希魯”。[6]
比及清朝,雖然官方依據(jù)滿洲姓對遼、金、元史籍中女真姓氏進行了大肆篡改,但仍有許多處于官方視野之外的文獻保存了“奧屯”之姓的稱謂。其中方志類如汪佑于康熙九年(1670)所作《紫陽書院建遷源流記》,丁廷楗等所修《(康熙)徽州府志》卷七《府學(xué)》《書院》、卷一四《宦業(yè)傳》, 張佩芳等修《(乾?。╈h志》卷二《學(xué)?!罚螒?yīng)松等所修《(道光)休寧縣志》卷一三《人物·宦業(yè)》,陳志培等修《(同治)鄱陽縣志》卷一一《人物二·儒林》,錫徳等修《(同治)饒州府志》卷一八《人物志》等均稱“奧屯希魯”[7]。此外史 簡所編《鄱陽五家集》卷一《宋黎廷瑞芳洲集一》和卷四《元吳存樂庵遺稿一》和后來民國石國柱、樓文釗等所修《(民國)歙縣志》卷二《府學(xué)宮》《紫陽書院》和卷一五《紫陽書院建遷源流記》等記載亦同[1]。與此同時,清人在改篡遼、金、元文獻時,也多標(biāo)明原作“奧屯”,如阿桂《欽定滿洲源流考》卷七《部族》云:“鄂屯,舊作奧屯。”《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四一《譯改國語解》言:“鄂屯沃哩布,滿洲語。鄂屯,木槽盆也。沃哩布,留也。原作‘奧屯兀里,今改正?!薄稓J定八旗通志》卷五四《氏族志一》稱:“奧屯即鄂通,曰曹”,而《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卷七則謂“ ,鄂 ,鄂屯,整木槽盆也。卷十作‘奧屯, 卷十三作‘兀屯,并改。”卷三亦載:“ ?,鄂,鄂通,卷一作‘奧屯,今從《八旗姓氏通譜》改正?!盵2]除希魯外,現(xiàn)存元代金石文獻所載其兄希愷和其弟希尹之姓亦多為“奧屯”。如《南山之圣壽謹(jǐn)?》云:“至元三年正月……宣差河中知府功德主奧屯希愷……立石”,《祀南海廟記》曰:“至元癸巳春三月戊寅……從祭官奉議大夫同知廣東道宣慰使司奧屯希尹……立石?!盵3]
由此可見,從希魯自身所用至后人所記,“奧屯”之姓傳播最廣,也最為接近其使用之原貌。
二、奧敦
然而,自元至今,史籍所載希魯之姓為“奧敦” 的情形也較多。其中以白樸《天籟集》中《木蘭花慢》一詞所載為最早,該詞題記云:“覃懷北賞梅, 同參政西庵楊丈,和奧敦周卿府判韻。”[4]其中“參政西庵楊丈”即楊果,乃就其曾官參知政事而尊稱。而“覃懷北”之所指,察詞中有“山陽一氣變冬溫, 真實不須論。滿竹外幽香,水邊疏影,直徹蘇門” 等句,其中“山陽”“蘇門”分別指山陽縣和蘇門山[5],均在輝州。由此可知,其時希魯與白樸、楊果有交游,且同在輝州賞梅作詞。白樸此詞之作年,可自楊果任懷孟路總管之時間而大致推得。元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稱楊果于“至元六年,出為懷孟路總管,其年薨,年七十三”[6],卒年誤。察《元史·楊果傳》但稱其“至元六年,出為懷孟路總管,大修學(xué)廟。以前嘗為中書執(zhí)政官,移文申部, 特不署名。以老致政,卒于家,年七十五,謚文獻”[7],并未載明卒年。而據(jù)筆者所考,至元六年(1269)之后數(shù)年間,楊果尚在人世。如《元典章》卷一四《吏部八》“執(zhí)政官外任不書名”條稱: “至元七年十月,尚書禮部:會驗舊例:‘內(nèi)外官司行移,親王、宰相不改姓,執(zhí)政官署姓,解亦不書名。實古禮尊賢貴德之義。照得懷孟路總管楊少中,曾任參知政事,系前職執(zhí)政官,見申部文解書名,似或于禮未宜。有無照依舊例,止署姓不書名?!盵8] 其中“曾任參知政事” 之“ 懷孟路總管楊少中”即楊果,可知其于至元七年(1270)十月尚在懷孟路總管任上。又如《永樂大典》卷 七二三七據(jù)《洛陽志》錄有楊果《重修繪賢堂記》一文,末稱“至正八年二月日為之記”[1],其中“至正八年”顯然為至元八年(1271)之誤,由此可知楊果于至元八年(1271)二月尚在世。察“繪賢堂” 在洛陽,主持重修者乃“河南洛運司同知昔剌世榮”
[1]。而楊果雖為“祁州蒲陰人”,但“微時,避亂河南,娶羈旅中女”,金亡后又曾先后在河南入楊奐、史天澤幕[2],當(dāng)是已占籍河南洛陽?!对贰贩Q其“以老致政,卒于家”,即是卒于洛陽,故王惲于《參政楊公挽章》中謂“公墓在河南府”[3]。由此可知,楊果于至元八年(1271)二月作《重修繪賢堂記》時當(dāng)已致仕歸家,則其任懷孟路總管當(dāng)在至元六年(1269)至至元七年(1270)。由此可知, 希魯與白樸、楊果同在衛(wèi)輝路輝州賞梅作詞,且被白樸稱為“奧敦周卿”當(dāng)在至元六年(1269)或至元七年(1270)冬。又據(jù)《元史·世祖紀(jì)》所載, 至元六年(1269)“十二月……己丑……析彰德、懷孟、衛(wèi)輝為三路”[4],則知此年十二月十八日之前,彰德、懷孟、衛(wèi)輝實為一路。故奧屯希魯與楊果、白樸同赴衛(wèi)輝路蘇門山賞梅當(dāng)在至元六年(1269)冬,或即在“析彰德、懷孟、衛(wèi)輝為三路”時以公務(wù)之便而前往亦未可知。此亦為現(xiàn)存文獻所載其姓“奧敦”之最早者。
又楊朝英所編元代最早散曲選本《樂府新編 陽春白雪》錄其小令《蟾宮曲》二首,署名“奧 敦周卿”[5],而《明抄六卷本陽春白雪》除錄兩首小令外,尚載其套數(shù)三套,亦均署名為“奧敦周卿廉使”[6]。后劉致亦在“至順?biāo)哪炅隆庇凇鄂r于樞草書韓愈進學(xué)解》卷后題曰:“鮮于困學(xué)之書, 始學(xué)奧敦周卿竹軒,后學(xué)姚魯公雪齋?!盵7]
明初詔修《元史》,其中卷一五一有希魯伯父世英之傳,并述及希魯父子保和、希愷、希元、希尹之事,于其家族姓氏亦稱“奧敦”[8]。后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卷上“古今群英樂府格式”條、臧懋循《元曲選》“涵虛子論曲”條和程明善《嘯余譜·北曲譜》卷一三“古今羣英樂府格勢”條亦均稱其姓為“奧敦”[9]。
清編《古今圖書集成》,于《氏族典》中將“奧屯姓部”和“奧敦姓部”分列,且將希魯伯父“世英” 置于“奧敦姓部”之下[10]。其后張鳴鐸等所修《(乾隆)淄川縣志》卷三、魏源《元史新編》卷二七和都龍錫等所修《(光緒)吉林通志》卷八六等,均述及希魯家族成員之事,亦皆載姓為“奧敦”[11]。
或是受正史《元史》的影響,民國柯劭忞《新元史》卷一四七在希魯伯父“世英”傳中亦署姓為“奧敦”[1],乃至當(dāng)代學(xué)者如孫楷第、寧希元、桂棲鵬和楊波等在各自論文中均徑稱“奧敦周卿”[2]。
三、鄂通及其它
清朝建立后,統(tǒng)治者深嫌遼、金、元史籍中所載人、地、官名音譯不夠確切,如清官修《八 旗通志》卷五四《氏族志一》即云:“古氏族掌 于太史……至于北魏,南北氏族始并見于史籍, 然各為宗派,各有音義,彼此不相假借也。明陶 宗儀作《輟耕錄》,妄以金源氏族分配漢姓,如 完顏曰王……移剌即伊喇,曰劉;術(shù)虎即珠勒赫, 曰董;奧屯即鄂通,曰曹……”[3]遂命史官依滿洲姓對其進行大量篡改,如《欽定金史語解》卷 七稱:“金以滿洲語為本,語解內(nèi)但釋解義,概 不復(fù)注滿洲語,其中地名、姓氏、人名無解義者, 俱以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譜》改字面訂之。”[4] 而且清人認(rèn)為“鄂通氏系出鄂通”[5],即“鄂通, 本系地名,因以為姓。此一姓世居鄂通地方”[6]。在此種認(rèn)識下,清人多將“奧屯”改作“鄂通”,如《欽定元史語解》卷三即曰:“ ?,鄂 ,鄂通, 卷一作‘奧屯,今從《八旗姓氏通譜》改正?!盵7]
其中希魯之“奧屯”也多被改篡為“鄂通”,這在清刻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前引弘治刻本《新安文獻志》卷八五之曹弘齋《從仕郎揚州路通州判官弗齋先生陳公宜孫行狀》, 卷八五之方回《饒州路治中汪公元圭墓志銘》, 卷八八陳弗齋之《學(xué)賓菊存鄭公天麟墓志銘》和 卷九五之方虛谷《定齋先生汪公一龍墓銘》均載 希魯之姓為“奧屯”,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則全 部改作“鄂通”[8]。
清人改訂遼、金、元史籍中人、地、官名,意在糾正音譯,且不論此舉是否合理,但觀其改訂標(biāo)準(zhǔn), 似亦未統(tǒng)一,“奧屯”不僅被改為“鄂通”,而且還被改作“鄂屯”等。如阿桂《滿洲源流考》卷七稱: “鄂屯,舊作‘奧屯。”[9]《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四一云:“鄂屯沃哩布,滿洲語。鄂屯,木槽盆也。沃哩布,留也。原作‘奧屯兀里,今改正?!盵10]
《欽定金史語解》卷七曰:“ ?,鄂 ?,鄂屯, 整木槽盆也。卷十作‘奧屯,卷十三作‘兀屯,并改。”卷十亦言:“ ?,鄂 ?,鄂屯,整木槽盆也。卷十二作‘兀屯?!盵11]施國祁《金史詳?!肪硭母忉尩溃骸皧W屯,已作‘鄂屯,亦作‘奧純‘奧燉‘奧敦?!盵12]至于希魯之姓,前引元泰定抄本《姚文公牧庵集》等所載姚燧《澧州廟學(xué)記》稱為“奧屯”,而清武英殿本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牧庵集》所載《故從仕郞真州路總管府經(jīng)歴呂君神道碑銘并序》一文中則徑稱其為“鄂屯實魯”[1],當(dāng)亦為篡改致誤。同時,希魯之兄希愷、希元之姓亦被改為“鄂屯”,如都龍錫等修《(光緒)吉林通志》卷八六云:“奧敦希愷, 按《金史·氏族》,‘奧敦當(dāng)改為‘鄂屯?!盵2] 王士俊等修《(雍正)河南通志》則徑稱“鄂屯希元”[3]。除此之外,還有改作“鄂吞”“鄂敦”者, 如《豫章叢書》本劉辰翁《須溪集》卷一《雙溪書院記》稱“自察使公希魯之來此”[4],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作“自察使鄂吞公希魯來”[5],又如《嘉慶重修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五亦將希魯伯父世英之姓改為“鄂敦”,謂“元鄂敦碩永,女真人,太祖時以元帥領(lǐng)正定、保定、順徳諸道農(nóng)事,凡辟田二十余萬頃。鄂敦碩永,舊作奧敦世英,今改正”[6]。
除奧屯、奧敦、鄂通之外,明寫本《錄鬼簿》中, 如至德周氏傳抄本、寧波天一閣舊藏本等,又稱希魯為“奧殷周侍御”[7]。其中“殷”當(dāng)是與“敦” 字形近而致誤,“奧殷”顯然是以訛傳訛。
與此較為類似的還有“粵屯”。林策?等修《(嘉靖)江西通志》卷八、陳育等修《浮梁縣志》卷三、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八五七、謝旻等修《(雍正)江西通志》卷二二、喬溎等修《(道光)浮梁縣志》卷六、錫徳等修《(同治)饒州府志》卷七、劉坤一等修《(光緒)江西通志》卷八二和一九六〇年油印本《浮梁縣志》卷三均稱周卿姓名為“粵屯希魯”[8]。后明郭大綸等所修《(嘉靖) 廣東通志初稿》卷七《秩官上》亦載希魯之弟姓名為“粵屯希尹”[9]?!盎浲汀敝盎洝碑?dāng)為“奧屯” 之“奧”,顯因形近而致傳抄之誤。
又歷來有將“奧屯”譯作漢姓“曹”者。此說最早見于《金史》,該書卷末所附《金國語解》“姓氏” 條云:“奧屯曰曹?!盵10]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和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六七與之同載[11]。后明王圻《續(xù)文獻通考》卷二〇九、陳士元《諸史夷語解義》卷下和清官修《八旗通志》卷五四、彭孫貽《茗香堂史論》卷四等亦持此說[1]。然未見有直接稱希魯之姓為“曹”者。
四、奧屯希魯姓氏辨正
以上所論諸姓之中,“奧屯”得到希魯及其親友的普遍接受,最為接近其使用之原貌。“奧敦” 雖較“奧屯”為晚出,但因載于正史,所以也影響甚大,流傳極廣。然而,即便如此,“奧敦”也遠(yuǎn)不及“奧屯”更為接近蒙元時期希魯姓氏之原貌。首先,在楊果《大朝濟瀆投龍簡記》中,“奧屯” 之姓可謂得到了希魯本人的確認(rèn),后又多次出自與其有直接交游者之口,而“奧敦”最早雖也出自與希魯有直接交游的白樸《木蘭花慢》一詞中,但白樸《天籟集》元、明刊本均早佚,今通行本最早者乃清康熙庚辰(1700)楊希洛(即楊友敬)據(jù)白氏世藏原抄本所刻本,難以保證定是白樸詞作原貌。其次,楊朝英、劉致等雖是元人,但已均屬隔代之人, 所據(jù)所載未必為確,遠(yuǎn)不及希魯友人張之翰、黎廷瑞、汪夢斗、俞德隣所稱“奧屯”更為可信。再者, 明初詔修《元史》,成書倉促,訛誤頗多,歷來飽受詬病,其載“奧敦”之姓雖影響甚大,但終是難以盡信,更何況明代尚有大量文獻載希魯之姓為“奧屯”者在。最后,至于清代及其以后文獻所載希魯之姓為“奧敦”者,多屬人云亦云,更不足征。
清朝統(tǒng)治者源出滿洲,作為金元時期女真人的后裔,其對女真語言文字雖較一般漢人更為熟悉, 轉(zhuǎn)譯之法似乎也更接近語源,但正如陳第所言,“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2], 金元與清朝相隔四五百年,以幾百年之后的滿人語音去糾正金元時期的姓氏音讀,顯然存在不合理之處,未必就能得其原貌。同時,將女真姓氏譯為漢語, 雖本無定則,但清人僅憑一己之認(rèn)知便全然否定“奧屯”這一得到周卿本人、眾多親友乃至后人普遍認(rèn)同的譯法,顯然也過于草率。因而,清人將周卿之姓改為“鄂通”“鄂屯”“奧純”“奧燉”“鄂吞” 或“鄂敦”者,誠難使人信服,故不足征。至于其他諸姓,如“粵屯”“奧殷”因與“奧屯”“奧敦” 形近而致傳抄之訛,而“曹”姓未與希魯有直接聯(lián)系。
綜上所考,故本文定希魯之姓為“奧屯”。且關(guān)于中國古代女真姓氏在不同時代因轉(zhuǎn)譯而導(dǎo)致異說較多的問題,我們更可取信的原則是:當(dāng)事者自述之姓最可采納,與當(dāng)事者時空距離越近者越為可信,同時還需要注意音近形似致訛、后人篡改文獻等問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元代族群涵化與戲曲研究”(ZWB069)、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山水詩簡史”(2021262)、湖北省教育廳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文史互動視域下的中國山水詩史研究”(21G070)的階段性成果。
[劉卓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xué)新聞與文化傳播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