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綺晴
在艱難險惡的長征路途中,紅軍戰(zhàn)士用血和淚踏出了一條光明大道,百歲老紅軍王承登便是他們中的一員。王承登從14歲起參加紅軍,后來跟隨部隊開始長征。回憶起當年,他說,過大渡河是最艱險的一關,橋上的木板被敵人撤掉了,紅軍戰(zhàn)士只能爬著鐵索沖過去。過草地時,沒有糧食,紅軍就靠吃野菜生存,晚上休息也只能抱著背包席地而睡。后來,他從一名通信員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重機槍手,無數次置身槍林彈雨中。最嚴重的一次是子彈從他左眼射進、右耳射出。經過全力救治,王承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但從此他的右耳再也聽不到聲音。
王承登的故事是紅軍長征的一個縮影。在黨的歷史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正如毛主席所說:“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革命者們踩著荊棘,不懼艱難險阻一路走來,鮮血開成繁花落在中國大地上,才有了現(xiàn)在的美麗中國。
紅色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培養(yǎng)有道德、有素質、有理想的青年人才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我們從蒙學時的認識國旗開始,培養(yǎng)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到后面所學的多篇毛主席的詩詞,比如《七律·長征》中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讓我們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大無畏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直至上大學,我來到南昌這座英雄城,在這片紅土地上,對紅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有些人過多地在意眼前的利益和物質需求,精神世界則成了一片“荒漠”。對于我們的革命前輩們來說,雖然他們那個年代物質匱乏,很多時候連飯都吃不上,但是從精神層面來說,他們是富有的、有力量的,與國家發(fā)展同呼吸、共命運的信仰就是他們的精神食糧。如今的我們通過觀看紅色電影、參加紅色研學、傳唱紅色歌謠等,希望從先烈們的故事中得到精神的洗禮。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理想和信仰拼搏奮斗,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綻放別樣的光彩。
江西這片土地上承載著太多的紅色記憶,山水中凝結著太多的革命傳奇。當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油然而生的是敬仰和感動。這里發(fā)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革命故事,承載著那烙印在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
紅色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鑄就了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美好品質,對倡導文化自信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大意義。我們當代青年要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牢記理想信念,開闊視野,與祖國一起走向世界、奔向未來。
(作者單位:江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指導老師:黃紹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