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萬
摘? 要:閱讀教學枯燥無感源于情境創(chuàng)設缺位,破解這一難題有以下方法:圍繞核心辯題切入情境,以點帶面培養(yǎng)探究意識;緊扣關(guān)鍵事件梳理各種聲音,還原現(xiàn)場情境;以寫促讀構(gòu)建讀寫語境,充分領(lǐng)悟詩歌魅力。
關(guān)鍵詞:核心辯題;現(xiàn)場情境;讀寫語境
閱讀教學說教性強的原因是:第一,師生對教學內(nèi)容陌生無感,缺乏必要的情境作為過渡;第二,考試參考答案的束縛讓教師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
擺脫困境需要引領(lǐ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探討提升思維能力,教師依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幫助學生不斷開啟思維閘門,形成獨特深刻的見解。
一、圍繞核心話題,激發(fā)辯論活力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末句“觀眾也都被感動了,大家拍著手喊道‘好極了,好極了!”觀眾是被感動還是繼續(xù)在起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被感動契合“以愛制惡”主題,觀眾善良一面被喚醒,庸俗蒙昧的劣根性得到抑制,這要歸功于艾思梅拉達(下稱“愛思”)不計前嫌,主動給傷害過她的伽西莫多喂水喝。伽西莫多鐐銬加身罪有應得,但經(jīng)歷了痛苦的鞭刑和長達一個半鐘頭的羞辱,“給水喝”這么一個卑微的要求不該被拒絕,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有的觀眾可能也想給他喂水,受群體環(huán)境影響,沒有勇氣做出實際行動,愛思做了他們想做不敢做的事,贏得了掌聲。如果不是真感動,“感動”就是反語,應該加引號,既然沒加引號,說明譯者也認為觀眾是真感動。
認為在起哄是基于觀眾之前一直在用惡毒的語言嘲笑辱罵伽西莫多,還向他扔臟東西,最后的轉(zhuǎn)變太突兀。觀眾膚淺盲目,丑陋的犯人自然無法博得他們的好感,中世紀的人們把現(xiàn)場行刑當成一場狂歡機會,他們喊“好極了,好極了”,是因為單調(diào)戲份中增加了新刺激元素,天仙似的少女喂野獸般的伽西莫多喝水的場景很有視覺沖擊力,也是全文高潮。至于感動沒加引號只能代表譯者個人看法。
感動還是起哄都能找到證據(jù),這樣的探討能吸引學生就某一問題深入探究。有學生認為,愛思主動給傷害過自己的伽西莫多喂水喝太沒底線,褻瀆了懲惡揚善的法律理念,壞人就應該受到嚴懲,愛思的行為有點“圣母婊”——寬容有罪的人。
也有同學為愛思辯護,認為她對伽西莫多仍有所忌憚,當伽西莫多“想吻一吻那幫助了他的美麗的小手”以示感激時,愛思“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獸咬著似的,驚恐地把手縮回去了”,愛思并沒有徹底放下對伽西莫多的戒備,之所以喂水完全是出于樸素的同情心,同情處在困境中的伽西莫多,可見她的純潔,沒有讓仇恨泯滅了善良。
巧妙的問題設計以點帶面,引領(lǐng)學生對人物形象、小說主題深入解讀,不僅沒有超出所謂參考答案的范圍,而且比機械說教效果好得多。合理辯論釋放了學生的主體性,文本不再是被動的他者,而是內(nèi)在于學生的一部分。
二、緊扣關(guān)鍵事件,創(chuàng)設現(xiàn)場情境
《記念劉和珍君》將歷史鏡頭拉回到1926年的北京,“三一八”慘案吸引了社會關(guān)注,各界人士紛紛發(fā)表看法,引發(fā)了諸多爭論,魯迅與劉和珍生前有過接觸,對事件有自己的認識判斷。
初讀課文,可設計問題鏈:“劉和珍怎么死的?和魯迅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要紀念她?”意在引導學生尋找蛛絲馬跡梳理人物關(guān)系,建立起劉和珍經(jīng)歷時間軸——預定《莽原》全年(1925年初)、被女師大開除(1925年5月)、到宗帽胡同聽魯迅課(1925年9月)、22歲被虐殺(1926年3月)。有限交往片段中,劉和珍給魯迅的印象是微笑和藹、追求進步,慘案發(fā)生后一些人的評價,魯迅認為與事實不符,故而寫文悼念勇士,反擊流言。
文本細讀探究,可設計問題鏈:“劉和珍等人慘死后,社會各界反應如何?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的觀點或做法?這些人可分為哪幾類?作者魯迅屬于哪一類?”旨在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概括不同人的聲音。
政府:學生是暴徒
反動文人:學生是受人利用的
真的猛士:悼念進步學生;奮然前行
庸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茍活者(魯迅):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
魯迅對劉和珍等欽佩有加,稱贊她們?yōu)椤罢娴拿褪俊?,對來自政府和反動文人的污蔑非常憤怒。至于健忘的庸人,雖已見怪不怪,也有必要提醒,魯迅有正義感,道義上支持真的猛士,但缺乏行動勇氣,自稱茍活者。
兩大問題鏈設計由淺到深,在任務引領(lǐng)下,學生發(fā)揮主體意識,自覺參與文本細讀,建構(gòu)起關(guān)于那個風云時代的想象。新課標指出,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F(xiàn)有知識結(jié)構(gòu)基礎上建構(gòu)起適度陌生的語境,可以拓寬知識面,調(diào)整固有印象和看法,又能增強與那場事件的對話,聆聽了各方聲音后,學生一方面對紙媒平臺形成的公共文化空間有了直觀體驗,圍繞中心事件的多聲部眾聲喧嘩是那個時代原生態(tài)的文化場景,另一方面對歷史進步過程中的多面性、復雜性也有了初步體悟。
三、構(gòu)建讀寫情境,領(lǐng)悟詩歌魅力
《琵琶行》小序是課文的濃縮概括,正文是小序的擴寫演繹。學生將小序與課文一一對應后熟悉了課文,用七字句概括每段內(nèi)容促使他們對內(nèi)容重新編碼整合,這種任務驅(qū)動閱讀是進入情境的有效方法,《琵琶行》是千古名篇,通篇用七字句寫成,朗朗上口,學生多次誦讀后感覺油然而生,正是趁熱打鐵的好時機。
首段教師示范,歸納為“江頭送客聞琵琶”,結(jié)構(gòu)是“什么人(省略)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次段學生依樣畫葫蘆,
生1:江中船上聽琵琶。
師:很工整,不過欠缺了點詩意。
生1:江心聆聽琵琶曲。
師:很好!第三段呢?
生2:曲罷敘身世。
師:是白居易敘述身世嗎?
生2:是琵琶女。
師:和前兩段比,主語換過了,要寫出來。
生2:琵琶女自敘身世。
師:可以的,第四段呢?
生3:同是天涯淪落人。
師:第五段呢?
生3:再聽琵琶皆掩泣。
師:最后兩段是作者聽了琵琶曲和琵琶女經(jīng)歷后,想到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有感而發(fā)。作為主要人物,作者的感受應重點關(guān)注,琵琶女為身世而傷,控訴世人重色輕才、商人重利輕別離,那么作者為什么傷感呢?
生3:才華橫溢卻被貶謫到偏僻的潯陽。第四段可以概括為“同病相憐傷遷謫”。
師:非常棒!由琵琶女過渡到白居易,銜接自然,指出了他們遭遇的相似點。第五段呢?
生3:重聞琵琶青衫濕。
以上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熟悉課文后的牛刀小試,是對全詩情感的初步把握?!杜眯小肥且皇资闱樾院軡獾臄⑹略姡衷~理解難度小于文言文,逐字逐句講解沒必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略知一二的基礎上,用七字句重組故事情節(jié)屬于跳一跳能夠到的任務。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已知到未知,再由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初讀幾遍似懂非懂,只有在任務引領(lǐng)下,細讀文本,才能抽絲剝繭由淺入深,這時合理的情境設置尤為重要,好的問題能夠恰到好處地串聯(lián)起整篇文章,循序漸進地激活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 解讀語文[S].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陳森揚. 注重情境設置 提升思維品質(zhì)[J]. 語文教學之友,2021(02):19-21.
[3]邵克金,徐林祥. “語境”和“情境”——兼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情境化教學思想[J]. 中學語文教學,2021(02)12-1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