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波
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明確提出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那么如何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則成為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說“木葉”》的教學實踐為例,探究傳統(tǒng)型、形式主義型、學生主體型三種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利弊,探究教師如何在新課標理念下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建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標;高效課堂;說“木葉”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不是易事。教學方法陳舊或者形式化,教師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處理不當,不能把“教學語文”推向“實踐語文”,這些問題極明顯地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下面,筆者僅從個人的教學實踐出發(fā),通過對《說“木葉”》這篇課文的三度開發(fā),梳理本人從傳統(tǒng)型課堂到形式主義型課堂再到學生主體型課堂的探索之路。
一、傳統(tǒng)課堂師為先,學生熱情難激發(fā)
《說“木葉”》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作者為林庚先生,是一篇文質兼美、頗具審美深度的學術論文,其難點在于文中有較多的生僻詞、深奧的詞匯以及自由的文風,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古文學習的素養(yǎng)要求較高。
基于文章的重難點和單元學習任務,筆者在初次執(zhí)教這篇文章時設定了兩個教學目標:一是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觀點,體會文章嚴謹縝密的思路;二是體會、鑒賞文中的大量詩詞名句,培養(yǎng)對中國古代文學和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提高文學鑒賞力。教學內容為解決預設的三個問題:一是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的段意;二是劃分本文段落,并歸納段意;三是結合課后習題一的表格,分析“樹葉”“木葉”“落葉”三者的不同。
教學過程由課前預習和課堂討論組成,預習時學生獨立完成對三個問題的初步思考,課堂討論采用了自由討論和發(fā)言的方式。結果在實施過程中,課堂的一大半時間糾結在第一個問題上,因為文章語言文白夾雜比較深奧,同學們對段意的理解出現了很大的阻力,答案均不在教師的預設范圍內。鑒于這個原因,教師一再否定學生的討論結果,整堂課基本停滯不前,最后課堂在沒有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情況下結束了。課堂任務沒有完成,學生沒有獲得知識,更不要說發(fā)展能力,從這幾點來說,這堂課是無效的。
分析原因,本堂課在設計上最大的問題是始終把教師放在了主體地位,教師只備教材,只考慮個人的閱讀體驗,只想著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學生不得不跟著教師的預設走,在課堂上完全沒有機會積極思考和主動質疑,以致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斷下降,學習變成了不得不配合老師完成的重擔。很顯然,這種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不符合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更達不到育人的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構建高效課堂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形式主義不可取,學生思維難發(fā)展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習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剿?,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語文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在執(zhí)教時必須對學情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弄清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興趣點和未知點在哪些方面。
有鑒于此,第二次執(zhí)教《說“木葉”》,筆者將設計重點放在了對學情的了解和打造活躍課堂上,力求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與第一次相比,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改變。
一是預習作業(yè)的變化,讓同學們初讀課文,提出本文感興趣的地方。從預習反饋來看,多數同學對木葉、落葉、樹葉、落木四個意象感興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安排課前任務:課外準備幾片不同的樹葉,用來課堂現場參照和講解。這個任務一下子就把同學們的熱情點燃了。
二是課堂內容的改變,不再執(zhí)著于教師預設的三個問題,不追求落實段意理解、思路梳理、主題理解等知識點,改內容為:立足文本提煉信息,找出四種意象的不同。
三是課堂學習方式的改變,同學們在進行了充分的小組討論后,自主上臺,結合準備的樹葉,對四種意象進行現場說明。
從課堂氛圍來看,這節(jié)課極大地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爭先恐后上臺發(fā)言,整堂課掌聲不斷。然而第二天的作業(yè)反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關鍵句理解,大多數人錯了;主旨分析,只有少數幾個對了;寫作技巧,幾乎全錯。
這堂熱烈的課,固然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但它只是解決了文本賞析中的一個問題,卻完全忽略了課文結構和學生深入思考能力的發(fā)展,好看的形式下是能力的缺失 ,這是一種只追求“熱鬧”的形式主義型課堂。追根究底,這種課堂本質上還是“教師”型,它是為了滿足教師創(chuàng)設活躍課堂的片面追求而產生的。
三、學生本位真課堂,育人目標方可達
“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他們(高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薄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如是說。那么,重視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發(fā)展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第三次執(zhí)教《說“木葉”》,筆者進一步做了以下改善。
一是在了解學情的環(huán)節(jié)上,增加了一個項目即了解同學們在閱讀文本時碰到的困難,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二是在布置預習工作時,設計了一份學案。內容包括教學目標、知識積累、文本研究和課外實踐(收集四種樹葉)等四個部分。其中文本研究中,為了理清文章思路,精心設置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來說“木葉”你會從哪些方面說?本文又是從哪些方面說“木葉”的?試從原文中勾畫出論述木葉的句子。從課堂表現來看,這個問題立足學生思維,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同學們以文本關鍵句為線索,迅速梳理出了文章的行文線索。
三是在課堂教學中,討論木葉、樹葉、落葉和落木等意象的區(qū)別時,將自由討論改為小組討論,自由發(fā)言改為小組代表發(fā)言。結果在各組熱烈而有序地討論和辨析中,同學們不僅說明白了四個意象的概念,提煉出了本文的寫作方式——作比較,同時由此發(fā)現了原文語言表達上的不足。“如果你來寫,你會怎么寫?”課堂最終在意猶未盡中結束,并自然而然引出了本課的作業(yè)安排:讓同學們選擇古詩詞的一個意象,運用比較文學理論,寫一篇文藝小隨筆。
統(tǒng)觀整堂課,問題是學生發(fā)現的,解決過程是學生實施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甚至發(fā)現了更多的問題,從而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的熱情。學生完成了“要我學”“要我寫”到“我要學”“我要寫”的轉變,發(fā)展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提煉整合表達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了質疑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堂課,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做到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結語
“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豈不就不需要教了嗎?”這是葉圣陶先生對教育的理想論述,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最高追求,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本位論”,這樣才能在專業(yè)成長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傳統(tǒng)型課堂的落后,認清形式主義課堂的華而不實,并最終學會打造學生主體型課堂。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楊珊珊. 動態(tài)生成: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有效建設探究探析[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曾麗珊. 以生為本,讓高中語文課堂“亮起來”[J]. 現代教育論叢,201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