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功民
筆者目前所見對蘇軾《赤壁賦》“如怨如慕”一句有注或不注兩種情況。注者如徐中玉《國學大講堂·蘇東坡文集導讀》釋為“像哀怨,像眷戀”,王水照、聶安?!短K軾散文精選》釋為“像是哀怨,又像是眷戀”,張志烈、張曉蕾《蘇軾選集》釋為“像哀怨又像愛慕”。不注者如第一部對蘇軾詩、詞、文集進行全面??弊⑨尵幠贻嬝瑥堉玖?、馬德富、周裕鍇主編的《蘇軾全集校注》,業(yè)內享有大名的王水照《蘇軾選集》,曾棗莊、曾濤《三蘇選集》,劉乃昌、高洪奎《蘇軾散文選集》,丁放、武道房《宋文選》等。無論注或未注,似均未把“怨慕”作為典故對待并進行溯源釋義。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一個著名故事:古代舜帝以孝順聞名,他的父親瞽叟因寵愛舜同父異母的弟弟像便“常欲殺舜”,瞽叟和像趁舜修理糧倉時“縱火焚廩”,派舜下井施工時埋土填井,都因舜早已發(fā)現他們的陰謀而設計脫逃。雖然如此,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于是就有了《孟子·萬章》篇的師生對話。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p>
孟子的學生萬章問道:舜到田野中去,對著蒼天哭泣,他為什么要哭泣呢?孟子只用了兩個字回答:怨慕?!霸埂笔潜г?,“慕”是思慕,傳神地表達了舜當時的復雜心情。雖然對父親和弟弟的行為難免抱怨,但父母畢竟對我們有養(yǎng)育之恩,更眷戀、思慕自己的父母兄弟。孟子這里的“怨慕”,不是等量齊觀的兩種情感,其重點在“慕”不在“怨”,因為孟子接下來回答萬章“然則舜怨乎”的問題時,用大段篇幅稱頌舜“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的孝順品格和圣人之性,并由衷贊嘆:“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惫省稘h語大詞典》對“怨慕”的釋義,在引用了上面的典故后釋為:“后泛指因不得相見而思慕?!?/p>
儒家忠孝一義?!盀跖_詩案”被貶后的蘇軾,雖不免失意郁悶甚至“如泣如訴”,但恪守于封建綱常,對朝廷無責備怨恨之心,懷期待思慕之意,與舜雖“號泣于旻天”,但仍大孝父母的“怨慕”情感,有仿佛和相通之處,這既可從賦文“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得到印證,也是蘇軾“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與李公擇十七首》之一一)的立朝大節(jié)使然。盡管“如怨如慕”是蘇子對舟中客悲涼簫聲的描述,但后世早已公認主客實為一人,是蘇軾借客之口抒己胸臆、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生花妙筆。筆者以為,此時此地的蘇軾與彼時彼地的舜帝產生了情感共鳴,故而把“如怨如慕”、似“怨”實“慕”的“怨慕”之情,融入《赤壁賦》中,以引用典故、引證事例、引發(fā)聯想的修辭手法,形象貼切地展現自己抑揚起伏的內心世界。
筆者之所以認為“如怨如慕”是用典,還有兩個原因:一是蘇軾博聞強記,幾乎無詩文不用典。二是北宋承繼了中唐以來的崇孟思潮,作為當時文壇領袖的蘇軾,不可能不受這一風氣影響,不可能不精研覃思孟子思想,不可能不對“怨慕”加以留意。
歷來用典有明暗之分,而以暗用為貴,即不知道其中用典的,也不妨礙理解;知道用典的,更覺得意味深長?!叭缭谷缒健本褪前涤妹献印霸鼓健钡涔?,表達作者重點在“慕”的思想情感,對理解《赤壁賦》全篇深意有重要作用。有典不注,或不據典故寓意、不加區(qū)別釋義“怨”“慕”,不利于引導讀者體悟蘇軾與圣人相通、在“慕”不在“怨”的情感取向,及感悟蘇軾公忠體國、樂觀曠達的高尚人格。因此,對“如怨如慕”不可不注,注必進行征典釋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