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的教育體系之下,合唱指揮已經成為一門重要的教學內容。為了把藝術效果發(fā)揮到極致,確保合唱作品的完整性和創(chuàng)新性,就要加入“律動”,這對于合唱指揮的藝術效果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本文為了探索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之動,就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在合唱指揮中的意義以及應用進行闡述,探索其在合唱指揮中發(fā)揮的作用。
[關鍵詞]合唱指揮藝術;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
“世間最好的學問都是簡單易懂的,而不是故弄玄虛的”,藝術更是如此,最美的藝術不是人工雕琢的,而是自然天成的。這是曹丁老師所言,合唱是一種共性的藝術,通過多層次各個聲部的多樣表現去達到高度統(tǒng)一。這樣的藝術形式是拋開個體突出集體去實現整體的統(tǒng)一性。有機的結合與和諧統(tǒng)一是達到合唱指揮藝術至關重要的一點。對于合唱指揮來說,完整的演繹僅僅是對作品最基本的要求。而合唱藝術作為聲樂領域的最高層次,有其多特色、多形式、多層次等眾多特點,使人們精神愉悅也陶冶靈魂,但當加入了體態(tài)律動后會讓其藝術特色更加的顯現。
合唱指揮藝術的發(fā)展脈絡
中國合唱藝術的發(fā)展歷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不斷地變換著,這條道路雖艱辛但卻充滿著成就,有過高光時刻也經歷過巨大的變革。在這發(fā)展的幾十年當中,有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民歌合唱,這一時期的合唱大都是民歌素材給予音樂家以靈感,同時國外的合唱隊也讓我們的合唱藝術形式得以借鑒;其次是“全國音樂周”興起的創(chuàng)作風浪,這一時期的作品受蘇聯樂派的影響較大,后來經歷了“大躍進”,使得藝術形式遭到了破壞;緊接著是一次大的變革,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合唱藝術在作品的質量上有了飛躍性的提高;接下來到了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影響,歌曲主要以歌頌毛主席為主;最后是新時期下的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大量的合唱作品涌入,藝術家們不斷地創(chuàng)作也使得合唱指揮藝術有了新的突破。
二、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概述
(一)體態(tài)律動之內涵
“動”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是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狀態(tài),它是與“靜”相對的,本意是行動,為一定的目的而活動??梢允切袨樽兓星榈钠鸱部梢允莿討B(tài)的一個畫面,總之具象的情景被賦予了不同的釋義。那么來說說律動,這個詞語顧名思義是指有節(jié)奏地跳動,有規(guī)律地運動,多指人聽到音樂后按照節(jié)奏而通過身體的方式表達的舞動。最后來說體態(tài)律動,它是由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jié)奏運動所喚起的音樂本能,獲得了對音樂的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最終獲得了對合唱的體驗感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它是以身體為基礎,以節(jié)奏訓練為中心的舞蹈綜合性藝術活動。在合唱指揮教學中的律動是指在合唱作品訓練之中對于手、臂以及整個身體語言間的訓練,對于每一個要點的掌握能讓合唱指揮發(fā)揮更好的效果。透過現象看本質,體態(tài)律動可以說是合唱指揮的基礎。為了實現合唱指揮的有機統(tǒng)一,要把律動發(fā)揮最大價值,二者要相互交融相互制約,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合唱的魅力。
(二)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之緣起
達爾克羅茲在日內瓦教授和聲和視唱練耳時發(fā)現,學生雖然對于專業(yè)有很深的見解,但對于音樂的情感以及音樂本身的美感沒有認知。音樂的節(jié)奏對于學生來說就像數學公式,他們并不理解音樂本身,感受不到節(jié)奏的流動性和表現力。這些種種現象引發(fā)了他的思考,毅然決定對其進行研究。最終達爾克羅茲確立了三個階段,以視唱練耳為改革主體,把體態(tài)律動作為理論基礎,最后加入即興創(chuàng)作,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就此誕生。音樂中的節(jié)奏因素和力度因素不僅依賴于聽覺,而且依賴于其他感覺。在此結論中達爾克羅茲不斷地實踐,在視唱練耳課堂當中設計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節(jié)拍行走練習,繼續(xù)增加了重拍和節(jié)奏型的練習以及速度和情感的練習。這些練習都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的節(jié)奏能夠有身體反應,能夠解放自己內心的狀態(tài)。培養(yǎng)身體的松弛自然,使人體的肌肉能夠輕松迅速執(zhí)行大腦的主觀意愿是達爾克羅茲想解決的首要任務。上課時要求學生穿自由無束縛的衣服,兩腳赤裸,達到真正的解放天性。
達爾克羅茲的思想與現代舞創(chuàng)始人伊莎伯拉·鄧肯的舞蹈理論也有相似之處。兩個人都會通過美學思想的滲透去看待這具有美感的身體語言,鄧肯主張的“自由”的舞蹈理念,認為“美即是自然”。達爾克羅茲非常認可鄧肯的思想,運動和歌曲的結合以及和音樂的結合都影響著達爾克羅茲理念的形成。與此同時古希臘教育對達爾克羅茲思想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代社會實則強調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卻在經濟問題上投入甚多,導致現代教育幾近擱淺。所以當達爾克羅茲演示他的教學方法之后,古希臘藝術教授一致認為這是現代社會古希臘教學的模板教學法[1]。
(三)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之“動”的重要性
通過不斷地實踐達爾克羅茲發(fā)現,僅僅通過聽覺的訓練不能充分讓學生感知音樂,應該利用一種強有力的直觀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音樂最基本框架就是節(jié)奏,能夠強有力地直擊“感官”,法國浪漫作曲家柏遼茲曾經說過:“節(jié)奏是一塊極為廣闊的田野,在那上面耕耘的人將有很大的收獲?!惫?jié)奏的運動和力度的表達都來源于運動,運動會讓人們產生肌肉記憶,因此在達爾克羅茲看來,節(jié)奏無疑是人體感知的第一觀感。律動的加入從音樂入手,讓學生通過聆聽接觸到音符中每一個要素,緊接著通過對以上要素的辨析反饋給大腦,形成身體表達的活動,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的理念更像是把人體的律動變成表達音樂的樂器,正所謂融于音樂卻又不同于音樂本身,可見“動”的重要性了。
三、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在合唱指揮中的運用
合唱指揮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形式,肢體語言的表達是合唱指揮的關鍵性要素,指揮者的手勢動作由手指、手腕、小臂、大臂的互相協(xié)作配合來完成,通過指揮者的整個肢體表達可以將音樂的起伏完整地演繹。指揮者通過手、頭、面部等身體部位的表現,與合唱隊員間進行“無聲”的交流?,F如今的演出中,我們不乏會看到在合唱指揮作品中所設計的律動,對應歌詞所展現出來的畫面感,這都是體態(tài)律動所發(fā)揮的作用。在達爾克羅茲的理論觀念中,如果音樂中不加入體態(tài)律動,那只能稱其為最原始的音樂。通過聆聽之后,人們對于音樂反饋出來的運動和律動才算是完整的音樂體現。因此,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在合唱指揮中的意義重大。
(一)“動”來源于指揮者自身
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更像是一門藝術,對應其本身有著自己系統(tǒng)的訓練方法和特點,表演的特殊性和價值。第一層來看,想要把合唱作品表達得淋漓盡致,它所對應的肢體語言要與作品本身的風格相符合、相對應。指揮者在指揮的同時更像是在表達這首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通過肢體語言體態(tài)的律動把感情傳遞給合唱隊員,這樣看來,肢體語言對于合唱來說有著先導作用,同時也伴隨著合唱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二者的關系密切而又相互制約,從風格具體到細節(jié)之處都應該達到一致性。楊鴻年老師作為中國著名的指揮家、教育家,在他指揮過的童聲合唱團中,一個簡單的起手、一個細微的面部表情就可以讓合唱隊員們達到音色的變換與統(tǒng)一,這絕非一日之談。訓練有素的背后離不開指揮家和指揮隊員夜以繼日的練習,但最主要的是指揮者對于肢體語言的透徹表達,也就是我想說的指揮者自身的“動”,他的一個抬手,大臂揮動,所有關于音樂的肢體表達都是自身對于音樂的理解抒發(fā),完美地演繹是對于作品的二次加工,同時也讓觀眾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了合唱作品的魅力,這些也都來源于合唱指揮者本身“動”的魅力。
(二)“動”來源于合唱隊員的高度統(tǒng)一
聲音是有情感的,對于合唱作品來說是要通過合唱隊員的聲音來傳遞的,演唱者可以通過聲音的強弱、面部表情的變化、生動的表演去呈現給觀眾。在這里我所說的生動的表演顯而易見代表的是體態(tài)律動,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譯為音樂,對于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的過程,不如說是情感的過程。要想把情感完美地表達出來,就要通過合唱隊員的體態(tài)律動。合唱作品的表達是多樣化的,發(fā)展到現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在舞臺上越來越多的合唱團選擇在作品中加入形式多樣的體態(tài)律動,有歌頌祖國的合唱隊員通手一起拉手高舉亦或是揮動國旗、利用身邊的道具,如果是歡快跳躍的歌曲,我們可以選擇打響指或者拍手的方式,在抒情敘事的作品中可以隨著音樂的節(jié)拍,“左右左”去晃動身體。合唱隊員通過體態(tài)律動更好地感受了作品,加深了對于歌詞的理解,能更好地抒發(fā)感情,同時也能讓觀眾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有感情的音樂與合唱隊員高度統(tǒng)一的體態(tài)律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說是讓合唱藝術更加獨樹一幟。
(三)“動”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
達爾克羅茲認為對于音樂與肢體相融合的律動實際上并不是音樂領域內的,它是一種具有“人性化”的力量,對于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節(jié)奏”在達爾克羅茲看來是具有重復的特征,而時間和空間是組成節(jié)奏的關鍵,不斷變換的節(jié)奏經由空間內的反復變換匯聚成一個整體,進而延伸到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亦是如此。潛意識當中的直觀感官與有意識的肢體表達互相交替,使身體節(jié)奏與精神的節(jié)奏達到一致,當這種最根本的能力運用到合唱指揮時,會更加促進認知水平中對于音樂的理解,使身心達到高度和諧發(fā)展,也像前兩點提及到的體態(tài)律動的意義在指揮者本身,也在合唱隊員之中,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是對于自我本身是一種精神的升華。按照裴斯泰洛奇所說,人的智力、精神和身體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這三部分相互聯系統(tǒng)一在人的本性中。在合唱中達到生理活動與心理變換的相互促進,在最深處的精神潛意識之中得以釋放,是心靈在指揮肢體還是肢體在豐富心靈已然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只需要知會體態(tài)律動的加入使合唱指揮更加快速地通往心靈。
(四)在童聲合唱訓練中的必要性分析
興趣是個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態(tài)度和傾向,亦稱“愛好”,是個性傾向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她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在人的心理行為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人對某事物感興趣時,便對它產生特別的注意,對該事物觀察敏銳、記憶牢固、思維活躍、情感深厚[2]。想要開啟藝術的大門,那還得通過“藝術”這把鑰匙,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你對一件事物感興趣時才會不斷地想去探索。那么對于童聲合唱的教學,如果老師只是讓學生們接受專業(yè)刻板的訓練,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合唱,灌輸生硬的理論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興趣,甚至會排斥合唱的學習,所以要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更好的感受音樂。
從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教育來看,老師很少讓學生們去感知作品,不會強調對于音樂的感情抒發(fā),相反總是去強調節(jié)奏、速度、力度等方面。這樣注重了作品結果性的呈現,忽略了作品本身,對于孩子缺少了根本性的啟發(fā),最終所呈現的是有充足的表演完整性但缺失了藝術性的展現。如果將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加入到童聲合唱訓練之中,有了放松的狀態(tài)加上游戲性的歌唱訓練方法和趣味性的動作感知,學生會解放天性,在學習中娛樂,同時在娛樂中獲取知識。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喚醒學生們對于音樂的興趣,當達到真正的投入學生們會積極主動去配合老師的教學,互相之間的交流也因此變多,增強了音樂感知力,激發(fā)了音樂興趣,也能很好地增強學生之間的社交合作能力。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合唱世界,真正的喜歡合唱。
(五)肢體動作的聯動性分析
聆聽音樂就像指令一樣,然后是接受音樂,會產生初步的認知,緊接著是去解析所聽所感,接下來是啟動反應機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動”,這個過程有看得見的“動”也有肉眼不見的,是對于解碼之后的反應。在一系列自發(fā)性的感官相互協(xié)作之后與大腦產生連接信號最后進行創(chuàng)造,用肢體表達出對這段音樂的體態(tài)律動,這五個階段缺一不可。比如在人聽到歡快明朗的音樂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歡愉的情緒、當切換到速度激烈情緒跌宕起伏的曲調時,人們的肌肉和精神會隨之緊張,相反的是柔和的曲子會讓人們靜靜地放松下來,以上都會經歷我所說的五個階段。按照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可以運用肢體動作來間接表示所聽到的音樂,如果是強勁有力的音樂,那么就讓這個身體緊繃的狀態(tài)發(fā)揮到極致,我們可以雙手舉起顯得很費力。如果是相反的曲調那就使整個身體放松晃動,這樣長期以往的練習可以提高對于音樂的敏感反應力,使得體態(tài)反應更加精準,也就說我前面所闡述的五個階段,會一一進行聯動性的反應,進而為合唱的感知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六)合唱指揮圖示并行性分析
在合唱指揮中,體態(tài)律動與合唱指揮圖示的運用是最顯著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兩者并行互相融合。在指揮圖示的規(guī)則之下設計體態(tài)律動是為合唱隊員服務,也是便捷于自己,亦為通過體態(tài)律動設計使合唱隊員能更加直觀地看到指揮者的圖示內容,讓音樂更好地流露[3]。確保二者更好的并行融合就要找出他們的共同點,要保證體態(tài)律動下的肢體設計不被忽視,使其運用的得當具體,起到補充升華的作用。上一點中所提及如果是速度激烈的基調,那么在合唱指揮圖示中,指揮者需要使擊拍的圖示逐漸擴大,表達對于音樂的力量,反之若是較為柔和的基調,那就應該全身放松,圖示也呈下降趨勢。當體態(tài)律動與合唱指揮圖示相互結合會使其藝術性更加的突出,豐富了刻板的指揮圖示,同時使得觀眾也有了更為深刻的共鳴。這樣的生命力存在于合唱者、合唱隊員以及觀眾中,讓合唱指揮藝術得到了升華。
結??語
顯然,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的加入更加生動地表達了合唱指揮藝術。本文從體態(tài)律動本義入手遷移到它的緣來以及重要性,后來又分析了其在合唱指揮中的意義,能夠“動”于指揮者也可以“動”于合唱隊員,最終促成整體身心和諧發(fā)展。在合唱指揮的應用之中闡述了童聲合唱訓練中加入律動對學生音樂的啟發(fā)性、肢體動作的感知與合唱指揮圖示也是可行且必要的。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的觀念是要融于合唱指揮之中,那么不論是在音樂的感知力亦或是教學之中都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合唱指揮本身的藝術性也能更精準更好地升華。
注釋:
[1]蔡覺民,楊立梅.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5—8.
[2]馮??婷.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應用于童聲合唱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20.
[3]陳??琳.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學在合唱指揮教學中的實施[J].戲劇之家,2017(21):204.
[收稿日期]2021-12-07
[作者簡介]王紫琪(1997—??),女,遼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大連??116029)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