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羽宇一郎 譯/李敏
前段時間,我看到報紙上刊登的一則讀者投稿,頗為震驚。那是一則來自一名男大學生的投稿,內(nèi)容是詢問“讀書是非做不可的事嗎”。
讀書是非做不可的事嗎?
居然會有人出此一問。讀書的意義是如此明確,甚至根本不需要刻意探尋和解釋。這是常識中的常識,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至少我個人的見解如此,所以對這樣的問題驚訝不已。
事情的起因,是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天內(nèi)讀書時間為‘零’的大學生占整體的比例約為五成?!睂τ谶@一調查結果,各界都傳來了擔憂之聲。針對這種現(xiàn)象,這名大學生發(fā)聲,表示他有“異議”。
他聲稱:“我從未感覺到讀書是能使我生存下去的精神食糧。”“比起讀書,我覺得打工和讀大學更有必要?!薄白x書于我而言和樂器、運動等同,屬于興趣一類?!?/p>
假如他直接用這個問題來問我,我想我會這樣回答他:
“讀不讀書是你的自由,你愛讀不讀?!?/p>
畢竟沒有人強迫他。
讀不讀書完全由他自己決定。成年人為不讀書的年輕人變多而嘆息,但他既然選擇無視,那就隨他去打工、去學習,當下也好,將來也罷,讓他去做他覺得更有意義的事便好了。
然而,讀書的趣味知者自知。我們深知,讀書會給予我們太多的回報:思考力、想象力、感知力,還有無盡的知識與智慧……讀書會培養(yǎng)人的求知欲和生存力。我想,愛好讀書的人們一定無法想象沒有書的人生。
“讀書沒什么用”,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話。雖說對于讀書是否必要見仁見智,但那些不讀書的人也許已經(jīng)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喪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
我感覺,如今無論是政界人士,還是經(jīng)濟、文化行業(yè)的人,與從前相比,發(fā)言時都欠缺深刻的洞察力與反復考量的過程,措辭變得淺顯草率。
這與現(xiàn)代人讀書時間驟減不無關系。
也許是由于上述大學生的投稿激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在那之后,報紙上也繼續(xù)刊登了各種立場、年齡段讀者的意見及感想。
其中有一個中學生說,他贊同那個大學生的觀點。
他寫道:“讀書對考試并無助益。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做無用又低效的事情上?!?/p>
從這句話里很容易便能讀出某種支配著如今社會的價值觀。人們被這種價值觀毒害,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不正是通過讀書才能培養(yǎng)的“自我思考能力”的衰弱嗎?
我認為,投稿的大學生和中學生并非個例,恐怕抱有這樣的想法和感受的人的數(shù)量正在以迅猛的勢頭增多。
因此,這一現(xiàn)象已經(jīng)上升到了教育層面,問題嚴重。
“讀書沒有用,根本不必讀?!?/p>
抱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shù),也就意味著,從小無論是游戲、學習還是興趣愛好都是家人和周圍人幫拿主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有很多。
自己做不了主,遇到問題全靠身處的狹隘圈子中的人來解決。這就是我看到的認為“不讀書也無所謂”的人所生存的世界。
在被周圍人裹挾的狹小世界中茍活,遇事急功近利,這樣的生存方式,自然會使精神受到束縛,可身處如此不自由的環(huán)境中的人卻渾然不覺。每想到此,我便更加迫切地想要伸手探知自由的世界。
人類為了尋求自由,經(jīng)歷了長期的奮斗。他們堅持不懈,努力嘗試,創(chuàng)造發(fā)明,才終于有了如今自由進步的社會。
這個社會自由度之高,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
然而,在這個看似“一切都可能發(fā)生”的自由世界中,如果沒有自己的基軸,也就談不上自由。這就如同失去了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和地圖一般,只能在小范圍內(nèi)徘徊。
那么,如何才能擁有自己的基軸呢?
那便是鍛造真正的“智慧”,而讀書將賜予我們無窮的力量。
讀書,會引領我們走向真正自由的世界。
2017年3月8日《朝日新聞》讀者投稿詳情如下:
讀書是非做不可的事嗎?
(大學生 21 歲·男性)
據(jù)統(tǒng)計, “一天內(nèi)讀書時間為‘零’的大學生占整體的比例約為五成”(《朝日新聞》2 月24 日早報)。我聽到許多因這篇報道產(chǎn)生的擔憂和質疑的聲音。當然,我也認為讀書可以幫助我提高學識,接觸新的價值觀。但即便如此,就真的可以說不讀書是不好的行為嗎?
我到高中為止從來沒有看過書,但絲毫沒覺得有什么困擾。最多也就是閱讀速度慢,導致高考時吃了些苦頭罷了。
我大學就讀于教育系,因此讀了很多有關教育及日常社會領域的書。但我從未感覺到讀書是能使我生存下去的精神食糧。說實話,讀書也許有用,但不讀,我也可以活得很好。比起讀書,我覺得打工和讀大學更有必要。
讀書于我而言和樂器、運動等同,屬于興趣一類。讀與不讀都無所謂。不讀書為什么會被社會看作問題而引起重視呢?請告訴我非讀書不可的確切理由。
(摘自《非讀不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陽光秀美 出品,賈曈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