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奮斗
如果用一種食品作為符號來概括一個人的特質(zhì),我想我的符號很可能是餅。
在南城工作以后,我越發(fā)喜歡吃餅,這源自對故鄉(xiāng)深深的思念。餅的味道會將我的記憶帶回三十年前的童年。那時候家里窮,每隔半個月,奶奶就要攤煎餅。奶奶將紅薯干、玉米、少量麥粒和黃豆泡發(fā),然后拌和在一個大盆里,再套上小毛驢,在自家院子西側(cè)的那盤石磨上磨出來面糊。磨好面糊后,奶奶就在門口安好鐵鏊子,并在旁邊堆了大堆干草,或者麥秸稈,柴火續(xù)到鏊子底下,點火,把手放在鏊子面上感覺一下,如果鏊子熱了,用一塊粘著油的布擦一擦鏊子面,然后往上面舀面糊,再把面糊攤勻,兩面都烙得起酥,煎餅就熟了,從鏊子上揭下來,平放在高粱稈做成的穿盤上,煎餅一張張摞起來。等面糊都烙完了,再把每一張圓形的煎餅對折兩次疊成方形,再摞起來。冬天放在院子的大缸里,每天做飯的時候,拿出幾個煎餅蒸一下,就著菜,或者抹上醬,再卷一根大蔥,一口一口吃下去,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對于孩子來說,這種粗糧面糊烙成的煎餅,吃起來難以下咽,也不容易消化。為了給我改善生活,奶奶會單獨給我用僅有的小麥面粉,烙一個煎餅,稱之為“面煎餅”。如果運氣再好點,正好趕上院子里的母雞下了一只雞蛋,會再給面煎餅的其中一面攤上一個雞蛋。我兩只手抱著剛烙出來的面煎餅,蹲在屋門口的門檻上,一邊吹著,一邊用嘴唇試探著餅的溫度。餅的味道隨著熱氣吸進鼻腔里,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味道。面煎餅給我貧瘠的童年生活帶來的永遠都是刺激、美好和享受。
三十多年以后,我在距離故鄉(xiāng)兩千公里的南城,再次吃到久違的面煎餅,我的內(nèi)心依然泛起激動和感恩。
再后來,我對面煎餅又做了很多改變,比如,我在烙餅的面糊里融合了小麥粉、糯米粉、綠豆粉、豌豆粉、小米粉、玉米粉等多種食材;我調(diào)了各種餡兒,比如,韭菜雞蛋蝦皮餡兒、青椒雞蛋餡兒、豬肉大蔥餡兒、牛肉香菜餡兒、羊肉胡蘿卜餡兒等等。兩片薄餅夾上這些餡兒,放在電餅鐺里烙,烙到兩面金黃就完工了。
剛出鍋的餡兒餅,吹一吹熱氣,再咬一口,外酥里嫩,味道醇香。如果再加一瓣大蒜或者幾顆油酥花生,配一碗黃豆、核桃、花生、大棗打出來的豆?jié){,簡直絕了。這種生活像是飛黃騰達以后,突然回到了我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才會有的場景。
南城的菜品油大、調(diào)料多,很多菜品的食材為動物內(nèi)臟,烹飪方式以油炸、爆炒、反復(fù)滾煮、油泡菜等為主。這樣重口味的飲食風(fēng)格很受當(dāng)?shù)厝藲g迎,但我依然懷念小時候在北方鄉(xiāng)下吃的那些略顯簡陋的美食,以及那時候簡簡單單的滿足和快樂。飲食上的不適應(yīng)和我在工作中對各種“規(guī)則”的不適應(yīng),時常讓我感到無奈。
因此,帶著對故鄉(xiāng)深深的思念和在職場上所受的種種委屈,經(jīng)常深居簡出,躲在家里吃著童年味道的烙餅,過起了“與世無爭”的“頹廢”日子。
這種“苦行僧”似的生活,有點像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樣悲壯。我樂此不疲,并把這些行為當(dāng)成特立獨行和不忘初心的明智之舉。
幾乎每一個周末的早晨,一家人并排坐在沙發(fā)上,雙手抱著我剛烙出來的餡餅兒,吃得不亦樂乎。我把此看作幸福,或者是我的“成功”。
偶爾應(yīng)酬,面對一大桌的豐盛佳肴,酒桌上的觥籌交錯、稱兄道弟、吆五喝六,我時常眉頭緊皺、局促不安、不知所措。別人問我怎么了,是不是胃口不好,我總是輕輕搖頭,笑而不答。
其實我很想說,如果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像一張餅該有多好。餅是什么?餅是品性,樸實無華、簡簡單單、醇香四溢,令人難以割舍;餅是人生,五谷雜糧,酸甜苦辣,盡在其中;于我而言,餅更是技藝的傳承、情感的寄托,還有遠方的思念,餅里藏著人生的感悟和處世的哲學(xué)。
一張普通的大餅,包羅萬象,一張一合間還藏著一個大大的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