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錦怡(北京建筑大學)
崇禮金代太子城遺址中發(fā)現建筑基址67座,其中中軸線上南部正對南門的9號基址規(guī)格最高、單體面積最大、臺基最高。9號主殿的復原有一層、二層兩種可能,我們選擇制作更加精細的二層模型,其復雜度較高,涉及知識面廣,對于我們提升研究能力會有很大幫助。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比做一層的模型難度和工作量遠不止翻兩倍。
11月初開題后首先是研究和數字建模階段,我們從金代相關地理區(qū)域的歷史文獻入手,結合研究宋《營造法式》中的建筑風格及形制的特點,探究其歷史背景以及主殿可能形制,分析整理金代歷史事件、工程技術進步以及時代審美變化對于其的影響,并進行同期數據比對,對太子城遺址主殿進行數據分析,以盡可能地還原泰和殿樣貌。
12月上旬我們正式進入了實體模型制作階段。材料方面我們選擇了木頭、亞克力、樹脂等材料,同時我們也將模型縱向分割成三部分,分別用以展示大木結構、屋面構造和瓦作彩畫。
最先開始的鋪作部分,考慮到其復雜度,我們選擇使用3D打印技術制作模型,分為一層、二層、平座和抱廈四個部分。學校打印機的打印范圍不能支持我們一次打完較大的單個模型,我便嘗試對單個模型進行分塊,分次打印四分之一,多次打印后再黏合??删瓦B平座層鋪作的四分之一都需要學校打印機三四十個小時連軸轉才能完成,依賴學校實驗室是不可能完成模型的。我們最后選擇淘寶找本地有噴粉式設備的打印店,來打印一層室內之外的鋪作,在學校完成一層室內鋪作以及其他難以手工制作構件的3D打印工作。
在復雜構件上我們使用機器輔助完成,這是我們巨大的工作量下無法避免的問題。除3D打印外,我們還使用了激光雕刻,主要處理的是彩畫、門窗、欄桿、平棋以及遮椽版等圖案比較繁雜的部分。根據之前劃分的區(qū)域,東側開間設定為透明、內部可視的,所以部分門窗以及繪制了彩畫的闌額由額也使用亞克力激光雕刻。
大多數構件都是手工切割,鉆孔和打磨出來的。層數較多的模型要求手工的各項數值與數字模型盡量貼合,上下結構完美對應,以減少各層之間的剪力。立首層柱子時,我們制作了3張柱網上下確定柱頭和柱腳,為保證精確,我們甚至不愿意相信桌子的平整度,把模型搬到了地上,人也趴在地上立起了首層柱子。整個手工制作大木結構的過程都伴隨著誤差的產生和消除,這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柱間距是我們制作模型的基準,柱子之外的構件為先制作,后打磨,再拼接。
完成大木結構的那天,因為教室被占用,我們搬著模型去了老師找來的辦公室繼續(xù)工作。封上門窗,墻面,那個金代行宮的主殿好像就在眼前,剩下的就是椽子、望板和瓦作了。
兩層屋檐,檐椽加飛子一共幾千根,雖然大部分已經制作完了,但是貼椽子是我們這兩個月時不時會想到的難題。平行的椽子貼得還算安逸,只要根據各開間椽子數量確定點位就行,但轉角部位的近三百根檐椽卻讓我整宿沒睡。轉角檐椽長短不一,且呈放射狀,需要將原本頭尾一樣粗的木棍削扁一部分才能實現放射的形式。面對著翻了倍的任務,我們使用了很多技術輔助,在手工技術上也更加精益求精。
在克服了一系列專業(yè)困難后,我們制作的太子城遺址主殿模型終于順利完成。2021年12月30日,指導老師帶領我們將模型送進了張家口冬奧村文化中國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