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群
故土難舍,鄉(xiāng)情難忘。春節(jié)返鄉(xiāng),親友團圓,乃人之常情。但個別官員以防控疫情為由,不是為返鄉(xiāng)的老百姓提供方便,而是設置障礙,甚至認為執(zhí)意返鄉(xiāng)的老百姓是“惡意返鄉(xiāng)”。此言一出,輿論大嘩。有評論說,防疫固然重要,但有些官員考慮的不是群眾利益,而是自己的烏紗帽——既怕萬一出現(xiàn)新冠肺炎疫情被問責,也以層層加碼顯示才干。歸根結底,不是為了保證群眾安全,而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
危難時刻,想到的是誰,所作所為,為了誰?不僅考量其行政能力,更是見其人品,見其官德。
1214年,蒙古與金開戰(zhàn),金朝河北之地大部喪失,金中都(今北京)處在蒙古軍包圍之中。五月,金宣宗逃往南京汴梁(今開封),史稱“貞祐南渡”。
無法忍受剽悍兇狠的蒙古鐵騎,老百姓也紛紛拋家舍業(yè),徒步逃離家園。一路向南,風餐露宿,忍饑挨餓。禍不單行,瘟疫流行,許多人倒斃在南逃路上?!昂雨栔侵粱淬糸g,上下余千里,聚集流民約數(shù)百萬,皆相從渡河而南,饑疫交迫,死亡十之七八。”(元 郝經(jīng)《先大父墓志銘》)
人多船少,百萬百姓困在了渡口。
人命關天的關鍵時刻,有個人站了出來,直接寫信給當時掌握大權的機察使范元直,懇請其命令沿河渡口,“聚公私船,寬其限約,晝夜放渡”,以救百姓。
這個人就是郝天挺(1161—1217),金代儒士、文學家。郝天挺出身于郝氏家族,其叔父郝震等人,皆飽學之士,開館授業(yè),名聲遠揚。大名鼎鼎的元好問,便是郝天挺的學生。元好問的叔父寧可不做京官,也要調任金朝的山西陵川當縣令,目的之一,就是讓十四歲的元好問入郝天挺門下,拜師學藝。郝天挺作為當朝大儒,寫的信還是有分量的。
在這封一百多字的簡短信中,郝天挺先以史為例,簡述三國時期劉備在當陽之戰(zhàn)后,帶領成千上萬的老百姓一起轉移,身處危境,行程緩慢,但仍不棄遺民,“昔昭烈當陽之役,既窘甚,猶徐其行,以俟荊、襄遺民,曰:‘成大事者,必資于眾。人歸而棄之,不祥。君子謂漢統(tǒng)四百年,此一言可以續(xù)之?!?/p>
“可以續(xù)之”,郝天挺希望范元直效仿劉備,以人為本,全力幫助老百姓渡河?!俺纱笫抡撸刭Y于眾”,國家興亡,根基在民。切不可把老百姓當成累贅和負擔,更不能拒而棄之。“人歸而棄之,不祥”,不是迷信,而是真理。“歸”,擴展開來,是民心,民愿,民風,民俗。老百姓要活命,要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扶老攜幼,哀鴻一片,已經(jīng)十分艱難了。國難當頭,當官的不能只顧自己,不顧百姓。沒有老百姓的擁護,國家的根基何在?民心不可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順其者昌,逆其者亡?!叭藲w而棄之,不祥”,既是懇切的勸告,又是嚴厲的警告。
千鈞之信,力挽狂瀾。此信上達后,朝廷便發(fā)諭旨,令疾速放渡,“河朔百姓存活者眾多?!?/p>
為民請命,仗義執(zhí)言,絕非偶然。 如此深刻的認識,來自刻苦的學習和獨立的思考。郝天挺出身儒學世家。少年早慧,善作詞賦,在鄉(xiāng)紳中頗負眾望。讀書致用,不慕功名。雖然中過進士,兩次參加廷試,當了太學生,但最終無意于仕途。因為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今之仕多以貪敗,皆苦饑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饑寒,一事不可為?!薄敼俚牟恢v廉潔,貪污腐敗,不干正事,我怎么能與這些人為伍?于是,遠離官場,自謀出路,教書育人。有評論說,在金代遼宋兩大文化圈的合流中,民生至上、民命至重的理念由北到南,成為士人的主流共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郝天挺的得意門生,文壇領袖元好問。
1241年,元好問在其給恩師郝天挺寫的墓志銘中寫道:“某既從之學,先生管教之曰:‘學者,貴其有受學之器。器者何?慈與孝也?!保ā对脝柸ぁ逗孪壬广憽罚捌鳌?,就是“慈”與“孝”,以人為本,“視天民之斃,仁者不為?!?/p>
為人師表,不尚空談。人命關天的危難時刻,郝天挺以一介布衣之身份,寫信給握有大權的機察使范元直,懇請其命令沿河渡口,全力幫助老百姓。為民請命,與有無職務、職務大小無關,而是高尚的品德使然。
危難時刻,救民,還是棄民?憐民,還是惡民?聽其言,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