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華
看著孩子即將步入小學,大家在激動的同時一定有著很多的擔憂與焦慮。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怎么給孩子們最適宜的幫助?很多問題縈繞心頭,先不要著急,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一起來認識一下幼兒園和小學的差異,知己知彼方能不慌不忙,百戰(zhàn)百勝。
幼兒園時期主要是以游戲以游戲的形式促進孩子的能力發(fā)展,而小學教育主要是以正規(guī)課業(yè)和靜態(tài)知識的學習為主的教育,二者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調(diào)整兒童身心來適應,而這種調(diào)整就是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幼小銜接不當會造成孩子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的種種問題。
身體上的不良反應是,孩子會容易疲憊、食欲不振、精神狀態(tài)差。心理上壓力大、自卑、厭學。社會適應性方面表現(xiàn)出孤僻、不敢跟人說話、不愛與同學溝通。家長必須充分了解幼小銜接這種變化,及早伸出溫暖有力的手,幫助孩子度過這個轉(zhuǎn)折期。
總的來說,幼兒園和小學的差異主要有以下五點。
學習時間不同
小學教學時間的增加與休息時間的減幅過大。從教學時間上來看,幼兒園大班集體活動的時間,每天2-3次,每次在20-25分鐘;而小學每天安排6節(jié)課,且每節(jié)課40分鐘,教學時間凈增加2倍以上。從休息時間上來看,幼兒園集體活動與自由活動交替進行,而小學課間只有10分鐘休息,兒童室外活動量明顯減少。入學后,睡眠時間也受到壓縮,小學生中午不再有集體午睡的時間。這些“時間差”的突然出現(xiàn),自然使年幼的兒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難以承受。
教學內(nèi)容不同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以游戲為主要形式,所學的只是周圍生活中簡單的知識和技能。而小學有嚴格的課程標準,教師要按教育教學計劃嚴格實施,教學方法雖然也力求直觀性、趣味性,但較少采用游戲等形式。在游戲中,孩子心理活動的無意性和具體形象占較大比重;而進入小學的學習,對心理活動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要求較高。
人際關(guān)系不同
幼兒園的教師是二教一保配備,每時每刻都有一位教師、一位保育員隨時解決孩子的困難。而小學是一個班五、六位課任教師,一節(jié)課一輪換,沒有了保育員,孩子遇到一些生活困難需要自己解決。所以家長們常常擔憂一些以前不曾擔憂的小事。小學同學之間的交往也明顯增多了,除了課內(nèi)、課外,還在校外、家里互相來往。與小伙伴們交往的時間和頻率變多了,相應的摩擦也會增多起來,對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一定要求。
社會角色不同
學齡前兒童是貪玩的,是寸步不離地被成人照看的小孩;進入小學后就不同了,他們是集體的正式成員,必須嚴格遵守學校和班級的一切紀律,如按時上學,認真完成作業(yè)等,學生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為學校和班級爭得榮譽,所以一年級小學生看到自己角色的轉(zhuǎn)變又高興又自豪,家長要十分關(guān)注孩子這一心理發(fā)展,對“入學”給予高度重視。
學習要求不同
幼兒園時期,家長基本上只要孩子吃好、玩好,長得結(jié)實健康就滿足了。到了小學,父母常會提出作業(yè)要寫好、考試要考好等要求,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以前很關(guān)心我,現(xiàn)在這樣要求我,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因此,孩子的情緒容易受到影響。另外,幼兒園的孩子每天無作業(yè),無負擔。而小學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數(shù)量的作業(yè),不得拖延,孩子也會不適應。
家長應充分認識幼兒園和小學以上幾方面的差異,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實現(xiàn)入學“軟著陸”。
【知識鏈接】為什么孩子幼兒園入學年齡是2~3歲,小學入學年齡是6~7歲呢?
根據(jù)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思維發(fā)展階段理論,孩子從出生到青年初期思維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幼兒與小學生正好處于第二與第三階段:
第二階段:前運算思維階段(2~7歲)。兒童的各種感覺運動圖式開始內(nèi)化,成為表象或形象圖式,兒童的思維開始迅速發(fā)展到一個新的、以符號為代表的水平,但尚無系統(tǒng),且缺乏邏輯。
第三階段: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兒童發(fā)展到這個階段,出現(xiàn)了具體運算圖式,能夠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但一般還離不開具體事物。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是幫助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也是幫助孩子過渡到新的思維發(fā)展階段,對孩子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