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仙良
(北京天瑪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電化學去毛刺又稱電解去毛刺,是利用電能、化學能進行局部陽極溶解來去除毛刺。加工時,金屬工件為陽極,工具電極為陰極。兩極之間保持一定間隙并施加電壓,電解液在一定壓力下流過兩極間隙,電流集中在毛刺的尖端和棱邊部分,使毛刺快速溶解,從而達到去除毛刺的目的。
毛刺是機械加工過程中局部存留的缺陷。在加工小型機械構件時,局部存留的毛刺非常微小,常常肉眼不可見或不易觀察。但是,在很多的生產(chǎn)裝配過程中,不允許局部存在小毛刺。因此,對一些小型機械構件而言,去小毛刺過程尤為重要。去除這些小毛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目前許多企業(yè)對這些肉眼不易見的小毛刺在顯微鏡下使用手工刮除法,存在去除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容易造成視覺疲勞等缺點[1-3]。工具電極是影響電化學去毛刺的關鍵因素。制作電極的材料有銅、不銹鋼、石墨、銅鎢合金以及錫鋅青銅等,常用的電解液有氯化鈉、硝酸鈉、亞硝酸鈉和氯化鉀等。電化學去毛刺的主要工藝參數(shù)有加工間隙、工作電壓和電流密度。加工間隙是決定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直接影響工件表面質量和加工效率。加工間隙過大,加工效率低;加工間隙過小,電流密度增大,電解產(chǎn)物多,排放困難,易發(fā)生短路現(xiàn)象。陰極與工件的間距視毛刺的高度而定,粗加工一般取0.3 ~0.9 mm, 精加工一般取0.1 ~0.3 mm[4]。工件不加工表面時,需離開陰極2 ~3 mm。工作電壓是施加到工具陰極和工件陽極之間的極間電壓,確保工作時電流密度達到設定值,一般為5 ~30 V。電流密度直接影響加工效率和加工面的粗糙度。電流密度越高,表面粗糙度越低。但是,電流密度太大會發(fā)生火花放電,能耗變大;電流密度過低,加工效率慢[5]。
2.1.1 試件選擇
試件為公司液壓閥產(chǎn)品中毛刺較難去除的復雜閥體,為從生產(chǎn)車間隨機抽取的手工去刺前的產(chǎn)品。
2.1.2 試驗設備
試驗設備為淄博中威電加工機床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DJK6040-1000 電化學去毛刺機,如圖1 所示,電極如圖2 所示。
2.1.3 試驗條件
設備型號為DJK6040-1000,工件采用易切削不銹鋼材料,電極材料為黃銅,電解液為濃度15%的硝酸鈉,工作電流為30 ~40 A。
2.1.4 試驗工藝參數(shù)
試驗工藝參數(shù),如表1 所示。
表1 電化學去毛刺試驗工藝參數(shù)
液壓閥體內部毛刺部位較多,為驗證電化學去毛刺的效果,本次試驗主要針對閥體中毛刺最大的主孔交叉孔部位。
經(jīng)試驗,電化學去毛刺的效果與通電工作時間關系最大。電化學去毛刺試驗前后的毛刺對比如圖3(a)、圖3(b)和圖4(a)、圖4(b)所示。
從圖3 和圖4 去毛刺前后對比圖可以看出,交叉孔處毛刺經(jīng)電化學去毛刺后均得以去除,肉眼觀察去毛刺效果良好。經(jīng)手指觸摸檢查,毛刺部位過渡光滑,無刺痛感。
從圖5 和圖6 的對比圖可以看出,經(jīng)電化學去毛刺后在電極側的毛刺根部區(qū)域有電火花放電加工痕跡,最大放電加工范圍2 mm 左右,同時在毛刺根部形成R0.3 ~0.5 mm 的圓角。這是因為在電化學去毛刺過程中,電極放電時先加工凸起部位,隨著放電時間的延長,在毛刺根部形成了光滑過渡的圓角。
從圖7 電化學去毛刺后毛刺根部218 倍放大圖可以看出,交叉孔部位的毛刺已完全去除,形成的電加工表面粗糙度可達到Ra0.4 μm。
電化學去毛刺試驗表明,電化學去毛刺可以有效去除不銹鋼閥體交叉孔部位的毛刺,在毛刺根部形成光滑過渡,無二次毛刺產(chǎn)生。在進行去毛刺前,需要清理干凈閥體內的鐵屑和較大飛邊,防止劃傷電極;去毛刺后需要對閥體進行清洗,去掉殘留在閥體表面的電解液,后經(jīng)吹干即可。電化學去毛刺是定點去毛刺,不會影響非去毛刺部位的精度。不同部位的毛刺需要不同的電極,所有電極一次性通電,同時去除閥體內的毛刺,去毛刺效率較高(一個工作循環(huán)在150 ~240 s)。此外,不同系列的產(chǎn)品需要制作不同的電極。電極的需求數(shù)量較多,電極投入成本較高。
綜上所述,電化學去毛刺方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及局限性:不受工件形狀及毛刺位置的影響,適用于去除內部交叉孔和要求光滑倒圓的工件;對工件不產(chǎn)生加工應力,可去除薄壁金屬件的毛刺;去毛刺質量好,不產(chǎn)生二次毛刺,可提高毛刺部位的表面粗糙度;加工效率高,可同時去除多處毛刺,一般去毛刺只需15 ~30 s,去除大毛刺需120 ~240 s;只適用于金屬件去毛刺;電化學去毛刺的電極、工裝較多,不同產(chǎn)品需要專用電極和工裝,因此電化學去毛刺只適用于批量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