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 飛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博士,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讓我對初中生說話,這對習慣了和家長交流的我而言,是個挑戰(zhàn),不知道年輕人愿不愿意聽,擔心成為自己年輕時最討厭的大人樣子:說教,好為人師。
為此,我專門和正在上初二的兒子說了自己的擔憂,他說:“其實我們年輕人也知道你們大人說的很多話是對的,就是情感上不想接受,因為我們認為自己長大了。不過,你大膽說吧,靜下心來,我們還是會想想你們所說的話?!?/p>
孩子的鼓勵給我壯了膽,再加上平時我和家長們討論親子溝通問題時,他們也向孩子們發(fā)出呼吁:不能總是教家長怎么說,怎么做,似乎家長是親子沖突的罪魁禍首。溝通是兩個人的事,年輕人是不是也應(yīng)該和家長們相向而行,為構(gòu)建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嘗試做點什么?
年輕人想長大,也認為自己長大了;父母想孩子長大,也認為孩子應(yīng)該長大了。
長大的過程意味著逐步走向成人世界的過程。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guān)系容易產(chǎn)生問題。父母認為孩子沒長大,所以不停地嘮叨,提醒;孩子認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有能力管好自己,面對父母的嘮叨,會反感,甚至會情緒化地反抗。年輕人用情緒化的方式表明自己長大了,這在父母眼中顯得有些幼稚,也更強化了父母的擔心。因此,在走向成人世界的過程中,年輕人可以嘗試練習用成人的方式和父母相處,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熟的成年人在與人溝通時是什么樣子的呢?
首先是控制情緒。情緒化是嬰幼兒的表現(xiàn),他們在渴了、餓了、不如意時的第一反應(yīng)是情緒化,如號啕大哭,或者撕咬、拍打?qū)Ψ?。這是因為他們的認知和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成熟,說不出,講不清,只能哭鬧耍性子。年輕人要練習著像成人一樣在父母不放心、不理解自己時,嘗試通過語言進行溝通,而不是任性地發(fā)脾氣。試著說“我想和你們談一談”,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是理解對方?!拔揖鸵 薄皯{什么不行!”……不想聽父母說話,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這是典型的幼兒認知思維。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會提升,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更加多元。當你覺得父母嘮叨,老生常談時,不妨試著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看同一個問題:“媽媽說的可能是對的?!薄叭绻沂撬瑫趺崔k?”如此練習,你的心情會大不相同。
最后是尋求幫助。我們常說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朋友式的,而真正的好朋友是能夠相互影響、相互幫助的。記得我上初中時貪玩,所以上課總是犯困,我的同桌好友就會時不時地提醒我。隨著學習成績的提高,我會有意識地把我的目標告訴他,請他適時提醒我,督促我。同學們,如果你們覺得父母總是嘮叨,對我們表示不放心或者不信任,那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不要等父母來督促我們,而是主動出擊,邀請父母提醒我們,如:“我計劃玩半小時游戲。如果時間到了,我還沒停下來,請幫我一下。”主動尋求父母的幫助,既向父母表達了自己想要變得更好的愿望,又客觀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弱點,同時還向父母表示了尊重。被尊重的父母會放下焦慮,更容易采取平和平等的方式和我們溝通。
人際關(guān)系中有個定律:想要別人以什么方式對待你,你就要先以什么方式對待他??释L大成人,渴望被尊重的年輕人,一起練習著以成人的方式和父母相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