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忠,沈慧欣,段榮欣,趙玉龍
懷來縣醫(yī)院,河北 懷來 075400
腹股溝疝為臨床常見疾病,其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60歲以上人群發(fā)病率為1.18%[1],手術是其唯一治愈方法。腹股溝嵌頓疝為急癥,每年成人發(fā)病率為0.3%~2.9%[2],因嵌頓物為腸管、膀胱或大網膜,長時間不能還納腹腔,可發(fā)生嵌頓物壞死,以致危及生命,必須行急診手術治療?;颊呔驮\前因疝嵌頓往往已自行手法復位數(shù)次失敗,就診時多伴有惡心嘔吐,劇烈腹痛,疝嵌頓物已發(fā)生損傷、瘀血水腫,故急診手術后胃腸功能必然受到影響。為使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及早恢復,降低術后腹脹發(fā)生率。筆者觀察自擬中藥內服聯(lián)合電針足三里對行Halsted疝修補術的老年腹股溝嵌頓疝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懷來縣醫(yī)院普外科行Halsted疝修補術的老年腹股溝嵌頓疝患者6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治療組中,男31例,女1例;年齡60~80(70.0±5.0)歲;疝塊長徑4~15(9.0±0.5) cm;嵌頓時間4~12(6.0±1.2) h;伴輕度腹脹8例、中度腹脹4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例;年齡60~79(70.0±4.0)歲;疝塊長徑3~15(9.0±0.4) cm;嵌頓時間4~11(6.0±1.1) h;伴輕度腹脹7例、中度腹脹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醫(y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guī)劃教材《外科學》[3]中腹股溝疝診斷標準:①易復性疝,腹股溝區(qū)有一突出腫塊,腫塊呈可復性,腫塊出現(xiàn)時伴有局部輕微脹痛,查體指尖可觸及淺環(huán)擴大,患者咳嗽時有沖擊感;②難復性疝,腹股溝疝塊不能完全回納,局部脹痛稍重,滑動性疝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癥狀;③嵌頓性疝,腹股溝疝塊突然增大,并伴有明顯疼痛,疝塊不能回納,如為腸袢嵌頓,伴有腹部絞痛、惡心、嘔吐、停止排便排氣、腹脹;④絞窄性疝,臨床癥狀多較嚴重,但在腸袢壞死穿孔時,疼痛可因疝塊壓力驟降而暫時有所緩解;⑤腹股溝區(qū)局部超聲檢查可協(xié)助診斷。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簽署知情書并同意手術治療者;患者伴有輕度、中度腹脹,入院后均給予留置胃腸減壓,減輕腹脹。
1.4 病例排除標準對已知觀察藥物過敏者;拒絕中藥或電針治療者;患有重度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絞窄性疝患者。
1.5 治療方法術前給予胃腸減壓、導尿,根據(jù)病情給予止痛、補液等對癥處理,行急癥Halsted疝修補術,將疝囊高位結扎,游離并移位精索,切開腹橫筋膜,對內環(huán)口進行重建,在精索后方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聯(lián)合腱縫至腹股溝韌帶,并將腹外斜肌腱膜內外兩葉在精索后方間斷縫合重建外環(huán)口,加強腹股溝管后壁。術后患者均臥床休息2 d,切口壓沙袋10~16 h,給予止咳化痰藥口服、靜脈滴注抗生素 2~3 d、補液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手術后6 h起,胃管注入150 mL溫水,每8 h一次,直至排便排氣。治療組給予自擬中藥湯劑胃管注入,術后給藥時間、劑量、頻率同對照組,直至排便排氣。方藥組成:炙黃芪30 g,黨參15 g,肉桂6 g,熟大黃10 g,桃仁 10 g,芒硝(沖)10 g,厚樸10 g,當歸10 g,赤芍10 g,木香10 g,萊菔子20 g,蒼術10 g。上述中藥由煎藥機煎制,每劑分裝兩個密封袋,每袋150 mL。用時加熱至38~40 ℃,沖服芒硝5 g。治療組自術后8 h起同時給予雙側足三里電針治療(6805-C型電針儀,選用環(huán)球牌一次性0.3 mm×40.0 mm毫針),用體積分數(shù)75%酒精棉球消毒雙側足三里區(qū)域皮膚,以夾持進針法直刺足三里穴,進針深度20~25 mm,選擇電針頻率為1.5 Hz,連續(xù)波形,電流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留針30 min,每12 h電針治療一次。術后電針治療6~8次。
1.6 觀察指標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①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4次·min-1為恢復標準)、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胃腸減壓時間;②術后圍手術期腹脹發(fā)生率及其程度:無腹脹者為無;輕微腹脹伴惡心者為輕度;中度腹脹伴惡心、呃逆者為中度;重度腹脹伴惡心、呃逆,且影響休息者為重度。統(tǒng)計腹脹發(fā)生率。
2.1 兩組老年腹股溝嵌頓疝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腹股溝嵌頓疝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老年腹股溝嵌頓疝患者術后圍手術期腹脹發(fā)生率及其程度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腹股溝嵌頓疝患者術后圍手術期腹脹發(fā)生率及其程度比較 例(%)
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病[4],腹股溝疝手術方式分為開放傳統(tǒng)組織修補術、開放疝補片修補術、腹腔鏡下疝修補術,而腹股溝嵌頓疝為急癥,表現(xiàn)為原有腹股溝疝塊突然增大,且疝塊不能回納,可伴有明顯腹部絞痛、惡心嘔吐、停止排便排氣、腹脹等,需急診手術治療,因考慮到疝內容物炎性水腫,有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可能,對嵌頓疝行急診手術不推薦使用材料[5],本研究中所有嵌頓疝均采取開放傳統(tǒng)組織修補術(Halsted疝修補術)。為使腹股溝手術切口區(qū)域局部壓力降低,促進局部組織愈合,術后一般需臥床休息2 d。
腹股溝嵌頓疝患者就診時已伴有不同程度胃腸功能紊亂,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胃內容物、腹脹、腹部絞痛等。術前留置胃腸減壓,是西醫(yī)改善胃腸功能紊亂及腸梗阻的一項簡單有效的治療措施。術后盡早下床活動能夠促進胃腸功能及早恢復。本研究中所有嵌頓疝患者均采用開放傳統(tǒng)組織修補術。為保證后期手術效果,降低復發(fā)率,下床活動時間一般為術后48 h,與擇期疝補片無張力修補術相比較,下床活動時間明顯滯后,對胃腸功能及早恢復不利。
相對于西醫(yī),中醫(yī)在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方面,治療方法較多,包括中藥內服、中藥灌腸、針灸穴位療法、藥物穴位注射、特定穴位按摩、中藥局部外敷等,療效較好。
腹股溝嵌頓疝術后患者出現(xiàn)胃腸功能受到抑制,表現(xiàn)為腹脹、惡心、不排便排氣、腹痛等,屬中醫(yī)學腹痛、腹脹、關格等范疇。如《景岳全書》云:“凡欲查病者,必先查胃氣,凡欲治病者,必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背浞终J識到胃腸道消化功能在疾病轉歸中的重要作用。因疝嵌頓腸管或網膜本身受到損傷,表現(xiàn)為水腫、瘀血,導致血脈瘀阻,氣機不暢,腑氣塞滯,進而影響胃腸功能。中醫(yī)理論認為,手術本身也是一種創(chuàng)傷,致使機體氣血兩虧、運行不暢,臟腑失其原有功能,脾胃升降功能失調。急癥手術較擇期手術更加重人體元氣受損,氣虛血滯。老年患者因臟腑功能減弱,脾腎虧虛,陰液虧少,腸道缺乏陰液滋養(yǎng),津虧腸燥。加之麻醉影響,導致脾之運化失常、氣機不暢和血瘀,腑氣不通,升降不利,糟粕內停,均對疾病恢復不利,增加腹脹、腹痛及后期疝復發(fā)率[6]。故胃腸功能能否及早恢復,對手術成功與否起關鍵性作用。臨床研究證實,中藥能夠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及早恢復[7-10]。
經絡學說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理論,通過經絡,刺激穴位可以起到和調臟腑、防病治病、自我康復等作用。針刺療法歷史悠久,特色鮮明,能夠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其作用機制包括胃腸電生理、各類胃腸激素及胃腸血流動力學改變等[11]。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扶正祛邪、調解脾胃、補中益氣、理氣除濕等功效[12]。眾多研究顯示,電針足三里穴位能夠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13-16],減輕腹脹,促進排便排氣,有預防腹股溝疝術后便秘[17]的作用。馬碧茹等[18]研究證實,針刺足三里穴能夠增強機體術后適應能力,保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促進胃腸道功能及早恢復。李鵬飛等[19]研究證實,電針足三里穴能促進外科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療效確切。
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中藥聯(lián)合電針足三里穴能促進胃腸功能及早恢復[20]。中醫(yī)理論認為,胃者五臟六腑之海,水谷皆受于胃,五臟六腑皆享氣于胃,“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腹部手術后患者臟腑失調、氣虛血瘀、氣機不暢,以氣虛為本,以氣滯血瘀、腑氣不通為標。方中黃芪味甘性溫,起補氣升陽,健脾養(yǎng)胃之功;黨參、肉桂可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蒼術、厚樸味辛性溫,起燥濕健脾,行氣消積之功;熟大黃、桃仁、當歸、赤芍有活血化瘀、止痛、潤腸通便之效;木香、炒萊菔子可行氣調中止痛,消食除脹。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升陽、祛瘀止痛、通腑行氣之功。
綜上所述,中藥聯(lián)合電針足三里穴能夠促進老年腹股溝嵌頓疝患者行開放傳統(tǒng)修補術后胃腸功能及早恢復,降低腹脹發(fā)生率,減輕腹脹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