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現,楊育智,向云,3
(1.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2.中共賀州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廣西 賀州 542899;3.賀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廣西 賀州 542899)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5月18日致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葉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1]充分挖掘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南嶺走廊”的文化價值,尤其是“茶船古道”的文化價值對傳承中國古代茶文化和塑造當代廣西茶葉品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瀟賀古道”是“南嶺走廊”①核心區(qū)域,因其連接湖南瀟水與廣西賀水而得名,其穿越五嶺之谷,進而連通中原與嶺南,是中國古代從陸路走下水路再走向海洋的重要通道,成為“水陸”和“海陸”并有的“絲綢之路”之南向通道?!盀t賀古道”始于秦始皇實施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北堵南疏”(“北堵”,即連接北方長城;“南疏”,即修建通向全國的道路)戰(zhàn)略時修建的“新道”,成于漢武帝時期的“八郡設置”和出于“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的考慮而形成的文化通道,盛于唐代。“瀟賀古道”分東西兩線:東線走向為湖南瀟水—道州—江華—廣西八步區(qū)桂嶺鎮(zhèn)—賀江(賀街鎮(zhèn))—廣東西江(封開)—出海;西線走向為湖南瀟水—道州—江永—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鐘山—八步—賀江(賀街鎮(zhèn))—廣東西江(位于封開)—出海。“瀟賀古道”在秦漢至唐時期,在加強中原與嶺南地區(qū)的軍事、政治、文化交流,構建中華民族統(tǒng)一國家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瀟賀古道”位于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國三大民族走廊”之一“南嶺走廊”的核心區(qū)域,這條古道同時也被專家學者認定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盵2]就“南嶺走廊”作為‘中央與邊緣’的文化通道而言,其意義無疑非常獨特,類型價值絕不遜于其他兩大走廊”[3],可見“南嶺走廊”的“茶船古道”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重要的文化價值。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源于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孕育形成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拔幕孕攀且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稟賦和所擁有的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和發(fā)展的希望?!盵4]因此,挖掘位于“南嶺走廊”核心區(qū)域的“瀟賀古道”茶文化價值,彰顯“茶船古道”文化特色,對傳承中國古代茶文化和塑造當代廣西茶葉品牌有著重要的意義。
1.唐宋以來嶺南茶業(yè)的發(fā)展是“茶船古道”形成的前提
“瀟賀古道”南北連接廣西的容州(今容縣)、貴州(今貴港)和桂州(今桂林)三大茶區(qū)。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茶貿易逐漸出現。例如,在容州茶區(qū)的岑溪出現了“今各鄉(xiāng)近山皆植,民資為利”[5]等新情形,這些因素直接推動了“瀟賀古道”茶葉商品化與貿易的出現。
五代十國(907—979年)時期,后梁開平二年(908年)九月,楚王馬殷派都指揮使呂師周率兵進攻嶺南,打敗清海節(jié)度使劉隱,奪取了昭(今平樂縣)、賀(今八步區(qū))、梧(今梧州市)、蒙(今昭平縣)、龔(今平南縣)、富(今富川瑤族自治縣)6州,其中賀州包括臨賀、桂嶺、馮乘、蕩山、富川和封陽6縣,為“瀟賀古道”核心區(qū)域,此地區(qū)基本歸馬殷政權所治。因“瀟賀古道”茶葉貿易逐漸興起,馬殷認為對茶葉進行征稅有較大利好,故聽取謀臣高郁“請聽民售茶北客,收其征以贍軍”的建議,在其管治區(qū)域內鼓勵百姓廣泛種植茶樹和開展茶葉貿易,官方再從中收取茶稅,以彌補軍費不足。唐德宗李適時期(780—805年),開啟了茶葉征稅的歷史?!杜f唐書·德宗紀》記載:“初稅茶,歲得四十萬貫……茶之有稅,自此始也。”征收茶稅的目的是緩解財政困境,確保軍費支出。茶稅的征收在短期內收效十分明顯。到唐宣宗時(846—859年),實行對江淮茶商“皆加半稅”,致使征收到的茶稅“增倍貞元”,達“近百萬貫”之多。五代十國(907—979年)時期的馬殷沿襲了唐代茶稅制。《舊五代史·世襲馬殷傳》記載,馬殷在廣西實行“民間采茶,并抑而買之。又自鑄鉛鐵錢,凡天下商賈所貴寶貨入其境者,只以土產鉛鐵博易之無余”的政策。馬殷政權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瀟賀古道”沿線區(qū)域民眾種茶、制茶的積極性,促進了茶葉貿易的發(fā)展。
宋代,中原與嶺南地區(qū)的商品貿易十分活躍。此時茶已成為社會重要的貿易商品,在促進南北經濟互動和人文往來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端螘な池浿尽酚涊d: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廣南路產茶45340.8公斤,其中與“瀟賀古道”有著密切商品貿易往來的靜江府(桂林修仁等地)、郁林州(玉林北流、興業(yè)等地)、昭州(平樂、昭平等地)產茶量達42993.3公斤,在廣南路產茶總量中的占比高達94.8%[6]。在“瀟賀古道”及其附近區(qū)域,茶葉已得到全面推廣和種植。今天的臨桂、靈川、興安、荔浦、永福、平樂、貴港、玉林等地均產茶葉,形成了當時融州、靜江府、郁林州、昭州、潯州、賓州等六大茶區(qū)。宋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立“茶引法”(征茶稅),廣西茶葉開始課稅,后歷代均沿襲之。據明代《明會典》三十七卷記載,廣西茶引的納稅方式為:“凡茶引一道,納銅錢一千文,照茶一百斤。茶由一道,納銅錢六百文,照茶六十斤?!盵7]1059明代廣西茶葉年稅金為1183貫又960文(每貫1000文),折算成商品茶應為59150公斤。
2.“瀟賀古道”融入“海陸絲綢之路”是“茶船古道”形成的重要基礎
以賀州為核心的“瀟賀古道”,歷史上是中原連接嶺南,并通向海洋的最早通道?!盀t賀古道”的西線北接瀟水(今湘江的支流之一),商品可沿瀟水北上,出洞庭湖后進入長江。其線路沿瀟水南下穿越萌渚嶺后,經富川岔山村、秀水村、富陽鎮(zhèn)直達古城(遺址在今龜石水庫庫底)??蜕痰竭_古城后即可上船走水路。這條線路沿富川江繼續(xù)南下,經鐘山縣城、平桂、八步,在八步區(qū)的芳林進入臨江,再沿臨江南下。在八步區(qū)賀街鎮(zhèn)浮山,臨江與大寧河交匯形成賀江。線路沿賀江一直南下,在廣東封開縣江口鎮(zhèn)進入西江。“瀟賀古道”的東線同樣通過瀟水,北連湘江。商品可沿湘江北上,從洞庭湖進入長江。該線路沿瀟水、陀江南下,再由陸路經過湖南道州和江華,翻越萌渚嶺后進入廣西八步區(qū)開山鎮(zhèn)和桂嶺鎮(zhèn),再沿桂嶺河、大寧河進入賀江,沿賀江南下,在廣東封開縣江口鎮(zhèn)進入西江。客商或貨物進入西江后,可通過兩個方向進入海洋:一是向東由廣州入海,之后或由海路去往香港、澳門等地,或直接走向世界各地;二是沿西江向西上溯,去往藤縣、玉林、南寧等地,并可通過南流江經合浦港進入北部灣,再由海路去往世界各地。自唐后,歷代封建王朝對靈渠進行了持續(xù)的修復,打通了廣西的漓江、桂江水道,使其經濟通道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特別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瓷器、絲綢、茶葉是必帶的物品。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南洋地區(qū)的經貿往來,使南洋地區(qū)對茶葉的需求不斷增加。這樣,在“瀟賀古道”區(qū)域內,形成了三條水路相連、通往海洋的“海陸絲綢之路”,為“茶船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礎。
“瀟賀古道”雖然不如“藏彝走廊”中的“茶馬古道”那樣受人關注,但其在以“茶”為媒介開展的人文交流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并不遜色于“茶馬古道”。與“茶馬古道”一樣,“瀟賀古道”在茶葉種植、茶業(yè)發(fā)展及茶文化的形成等方面,都表現出獨特的人類學意義。
1.“茶船古道”的興起
“瀟賀古道”穿越五嶺山區(qū),在“南嶺走廊”中起到了東西連通、南北連接的作用,與連接川、滇、藏、青的“茶馬古道”相聯相通?!俺抢^巴蜀之后較早發(fā)展茶業(yè)的地區(qū)之一,人工種植的茶樹可能已經由戰(zhàn)國時楚國管轄的湘江流域傳播到了桂東北?!盵8]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及“瀟賀古道”沿線地區(qū)的地勢地形、土壤氣候、生活需求、民眾習性等因素都使這個區(qū)域能種茶、宜種茶,生活在這個區(qū)域內的民眾需喝茶,也愛喝茶。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唐代陸羽的《茶經》開篇便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逼洹鞍酥觥币徽掠涊d:“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睅X南茶區(qū)在中國八大茶區(q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嶺南茶區(qū)中的韶州和象州就位于“南嶺走廊”區(qū)域范圍內。韶州即今天的韶關,其在五嶺之南,為中原通往嶺南的重要區(qū)域,距今之賀州也就300公里左右。韶關地區(qū)的茶文化延綿千年不絕,今天的粵北地區(qū)形成了英德紅茶、羅坑(曲江)紅茶、九峰(樂昌)綠茶、紅山(仁化)紅茶等四大特色茶品種。象州為唐代州郡名,轄區(qū)為今象州、武宣及金秀瑤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qū),亦處于“南嶺走廊”區(qū)域范圍內。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曾借茶賦詩,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賞無余聲,山童隔竹敲茶臼?!盵9]《茶經》記載:“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盵10]《象縣志》記載:“象地宜茶,載于陸羽茶經,洵非虛構,蓋本縣境內,皆可種茶,而所產茶葉,以色香味三者言之,實不讓各地名種?!盵11]至今象州妙皇的“古琶茶”仍聞名于世。
從上述資料可知,在唐代,生活于“南嶺走廊”區(qū)域的普通百姓已普遍養(yǎng)成摘茶、制茶、喝茶的習慣,該地的茶文化已走上茶禪融合之路。
唐宋時期,“瀟賀古道”逐漸失去秦漢時期的護邊穩(wěn)邊功能。發(fā)展經濟、促進貿易往來和人文交流成為該時期封建王朝的主要政策,這為“瀟賀古道”“茶船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雖然在秦漢時期,廣西就留下了茶葉栽培的痕跡,廣西茶葉加工使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在唐代之前,在嶺南大部分地區(qū),包括“瀟賀古道”區(qū)域在內,茶葉仍以野生為主。1949年出版的《廣西通志》就有“白毛茶,產田陽、鳳山、扶綏、那坡諸縣……概屬野生”“明山茶,產上林、武鳴等縣,茶樹不待人種植……多生高山石隙中”[12]的記載。唐太宗(627—649年)確定了“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天,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貞觀政要·務農》)的重要方略。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擔任容州刺史的韋丹,率先在其管轄的容州“教民耕織、止惰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盵13]此后各縣郡紛紛效仿,“瀟賀古道”區(qū)域內的茶葉逐漸由天然產出向人工種植轉化,同時茶樹種植也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在唐朝,廣西出現了容州(今玉林容縣)、柳州、貴州(今貴港)、桂州(今桂林)和欽州五大知名茶區(qū)。此為“瀟賀古道”茶文化興起之緣。
2.“茶船古道”的發(fā)展
唐朝之后,嶺南茶業(yè)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安璐诺馈币惨驗橄铝幸蛩氐玫搅碎L足發(fā)展。
(1)水陸交通的有效對接。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開辟的5條入嶺南通道中,“自道入廣西之賀”“自全入靜江”這兩條驛道成為連接中原與嶺南地區(qū)的交通要道。因嶺南陸路交通受五嶺崎嶇地形的影響,水路成為重要交通通道??脊虐l(fā)掘獲得的資料顯示:古代廣西舟船遺址主要分布在柳江、桂江、賀江、融江、郁江、潯江等河流及其支流的河岸之地。古代廣西的造船工藝體現出一定的地域性與先進性。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記載:“賈人船不用鐵釘,只使桄榔須束縛,以橄欖糖泥之,糖干甚堅,入水如漆也?!彼未苋シ堑摹稁X外代答》中記載的藤舟工藝更為奇特:“難得鐵釘桐油造舟,皆空板穿藤,約束而成,于藤絳中,以海上所生茜草,干而窒之,遇水則漲,舟為之不漏矣,其舟甚大,越大海商皆販用之?!盵14]這些特殊的造船工藝,比較適合南嶺的交通特點,一直使用到明清時期,這為“瀟賀古道”“茶船古道”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保障,最終促進了水路相接、陸海相連的南方“古絲綢之路”“茶船古道”的形成。這也成為“茶船古道”有別于西南、西北地區(qū)“茶馬古道”最大的地方。
(2)嶺南茶區(qū)特色茶品種的出現。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期,茶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這一情況在“瀟賀古道”區(qū)域也不例外。在古道沿線的北、南地區(qū)形成了兩大茶產地:一是出產桂茶、竹茶的容州。容州在唐代出產桂茶。《全唐詩·送張校書季霞》就記載了賈島在送張校書季霞遠赴容州就任時的贈言,“從京去容州,馬在船上多……暫醉即還醒,彼土生桂茶?!盵15]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引《茶譜》云,“容州黃家垌有竹茶,葉如嫩竹,土人作飲,甚甘美?!盵16]容州在唐代管轄容縣及北流北部。至宋時,其管轄范圍擴大至今陸川及北流南部地區(qū),為“瀟賀古道”通向海洋的重要區(qū)域。二是北部的修仁(今荔浦市內)。修仁所出的修仁茶為南宋時期廣西最有名的茶?!稁X外代答·食用門·茶條》記載,“靜江府修仁縣產茶,土人制為方。方二寸許而差厚,有供神仙三字者,上也;方五六寸而差薄者,次也;大則粗且薄者,下矣。修仁其名,乃甚彰。煮而飲之,其色漆黑,其味嚴重,能愈頭風?!盵17]修仁茶有名的原因之一是其具有藥用價值,能治頭風。宋鄒浩專作《修仁茶》詩贊美修仁茶:“味如橄欖久方回,初苦終甘要得知。不得炎荒能已疾,攜歸北地亦相宜?!盵18]修仁茶的藥用功能在瘴氣十分嚴重的嶺南地區(qū)是彌足珍貴的。修仁茶所具有的藥用價值直接推動了廣西茶產業(yè)的發(fā)展。
(3)茶融入民俗。具體表現有二:一是茶成為祭祀“信物”。《南齊書·武帝本紀》記載了齊武帝的遺詔,“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制?!盵19]自此,茶的功能由飲用擴展為祭祀,社會上形成了“無茶不在喪”的觀念和“三茶六酒”的祭祀習俗。這些觀念和習俗沿著“瀟賀古道”自北向南傳播,一直沿用至今,對嶺南地區(qū)茶文化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二是茶成為男婚女嫁的“信物”?!顿R縣志》記載,“女生數歲即結親,四鄉(xiāng)則俟稍長……男家具金銀冠飾及檳榔茶肉雞等物送女家收受……婚前……次晨,男邀集諸親,新郎偕新婦廟見,以次拜見舅姑及伯叔父母諸親屬,謂之拜茶。”[20]67
3.“茶船古道”的繁榮
以茶為考察對象,歷史上的“茶船古道”經歷了唐、宋、元、明、清不同的發(fā)展時期,且各有不同的表現。
(1)唐宋時期茶產量的增大和地方名茶“未過清”的出現?!杜f五代史·馬殷傳》記載:楚“于中原賣茶之利,歲百萬計?!背且院蠟橹行慕⒌耐醭址Q“馬楚”。馬楚政權所管轄的范圍就包含“瀟賀古道”北部地區(qū)?!百u茶之利,歲百萬計”一方面說明茶葉是馬楚、南漢政權重要的經濟支柱,另一方面說明“瀟賀古道”沿線區(qū)域在當時已是馬楚政權重要的茶葉產區(qū)。史料記載:“漢末年,三司軍將路昌祚至湖南市茶,被俘至金陵(南京),后楚按路昌祚損失綱運之數賠償,給茗萬八千斤”[21]??梢姀V西賀州這個區(qū)域茶產量之大。宋代官修《宋會要輯稿·食貨》記載:“昭州,貢茶七千五百斤?!闭阎菁唇裉斓墓鹆制綐房h,長期以來是嶺南“茶船古道”沿線的重要驛站。唐宋時期,隨著“茶船古道”的繁榮,沿線地區(qū)所產的茶葉也逐漸進入世人的視野,并逐漸出名。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出版的《修仁縣志·物產》就有“宋鄒浩有修仁茶詩,茶之勝于他處者可知矣”的記載。宋時昭州管轄的昭平縣,產出采摘于清明前的名茶“未過清”?!吨袊鑸D譜》記載:唐宋之世,昭平縣萬寶山(藤寶山)和象棋山出產的“未過清”茶,開水泡后六七天仍不變質,因而被視為茶中珍品,百姓稱其為“仙人茶”。1934年出版的《昭平縣志·山》中的記載也提供了相關佐證:“藤寶山,在城南七十里,又名寶塔山。查此山實府江(桂江)之屏蔽也……三月時,出茶無多,味殊特別,時人每爭購之。有一種俗呼神茶,葉長四寸,產于五月,為居山人家專利焉……”《昭平縣志·物產》也有相關記載:“茶,此為我國出口大宗,如江南之碧螺春,浙江之龍井,福建之武彝(武夷),安徽之六安,云南之普洱,皆久經馳名。昭平所種,若雨水采者名雨前茶,清明前采者未過清,氣味清腴,亦不讓他者?!盵22]26可見在當時,“茶船古道”沿線地區(qū)所產的“未過清”茶,可以與中國其他地方名茶相媲美,且價格不菲?!端问贰芬话倬攀碛小懊坎枞镆姿谝货钡挠涊d,即1.5公斤茶葉可換到60公斤粟米,平均計算,1公斤茶葉可換40公斤粟米。
(2)明清時期海上貿易的發(fā)展促進了茶葉貿易的繁榮。明朝中前期,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對外商業(yè)只允許政府以“朝貢貿易”的形式進行,禁止民間私自與海外開展商品交易。海禁政策對“茶船古道”的對外貿易產生較大的影響。但在明朝后期,明政府為抗擊倭寇,放開了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的對外貿易,準許將這些物品販至東海和南海區(qū)域進行交易。作為“交趾古道”重要貨物中轉站的臨賀和梧州等地逐漸繁榮起來。明代政府對茶葉的生產、買賣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并根據茶產量規(guī)定茶稅額度:“凡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稅,貯放有茶倉,巡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馬司、茶課司,驗茶有批驗所?!币允妨蠑祿扑?,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廣西每年茶課為鈔1183錠[7]1059。作為“瀟賀古道”重要貿易樞紐的梧州,在明末清初時期,逐漸孕育并形成了對中國南方“海陸絲綢之路”產生重要影響的“六堡茶”,直接推動“茶船古道”的繁榮?,F在的賀州平桂區(qū)水口、八步鎮(zhèn)的賀街,即為“茶船古道”上兩個重要的起點。位于“瀟賀古道”東段的開山鎮(zhèn)(現八步區(qū)),在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就開始種植“開山白毛茶”。此地至今還流傳有清朝乾隆皇帝稱贊開山白毛茶“一品開山茶,天下無佳茗”的傳說。1934年出版的《賀縣志》記載:“昔時制紅茶,又名珠茶,行銷粵地,由粵運洋,制葉用麻布袋,以足踐之,用火焙之,每年產量不下十萬斤。”[20]238從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這條“茶船古道”在南方“海上絲綢之路”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4.“茶船古道”的衰落
“茶船古道”的興衰與“瀟賀古道”地位的變化息息相關。在唐朝之前,“瀟賀古道”因能水陸相接,加之靈渠年久失修未能實現通航,故“瀟賀古道”一直都是中原通往嶺南地區(qū)的要道,有“欲控嶺南,先控瀟賀”之說。但唐宰相張九齡開辟“梅關新道”后,改變了“水陸絲綢之路”的出海口,這直接動搖了“瀟賀古道”的戰(zhàn)略地位,對“茶船古道”的持續(xù)繁榮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元朝是“瀟賀古道”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除“梅關新道”的開辟和靈渠修復通航等客觀因素,元朝實行的民族不平等政策以及嚴苛的賦稅政策,加劇了民族矛盾,破壞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社會生產力。天災也是加快古道衰落的一個因素,記載元代“瀟賀古道”沿線地區(qū)發(fā)生災害的史料甚多,如“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賀州旱”“元泰定元年(1324年)十月,昭州(今平樂)大水”“至元三年(1337年)夏五月,賀州大水害稼。至正三年(1343年)夏六月,梧州青蟲食稼。至正八年(1348年)五月庚子,廣西山崩水涌,漓江溢,平地水深二丈余,屋宇人畜漂沒……十四年(1358年),廣西梧州大旱,靜江等郡大饑……十九年(1359年)梧州、象州皆大旱?!痹谔鞛娜说湹拇驌粝?,昔日作為中原與嶺南地區(qū)經濟通道的“瀟賀古道”逐漸衰落了,“茶船古道”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榮。
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年)采取的海禁政策,使中國的海外貿易受到重大影響,也直接影響了中國茶葉的海外貿易。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明政府恢復廣州、寧波二市舶司,此后大批西方商船直接駛至中國沿海地區(qū)開展商品交易,“瀟賀古道”逐漸走向衰落。作為古道重要貨物驛站的臨賀和梧州等地,也漸漸失去繁華,以六堡茶為主要貿易品種的古道茶葉貿易受到很大的沖擊。
在清代,大批客家人沿西江而上進入廣西。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貿易新理念,再加上在國內外市場特別是國際茶葉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廣西種茶之風盛行,茶葉貿易呈現增長趨勢,各地名茶不斷涌現。當時橫州的六鳳、宣化(今武宣)的都茗山,臨桂的劉仙巖、興安的六洞、義寧(今桂林五通鎮(zhèn))的龍脊、桂平的西山等地所產的茶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桂平的西山茶最為著名:“樹矮葉小,雨水前萌芽,為雨前茶;清明節(jié)萌芽,為末明茶。采回炒熱,搓細揀凈,泡開水,其色青,其味甘香?!盵22]528清光緒(1875—1908年)中期以后,由于受到日本、印度等國茶葉的沖擊,中國茶葉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急劇下降,中國的外貿茶葉出現了滯銷局面。有數百年植茶歷史的廣東南海西樵山茶區(qū)出現了“往往將(種茶)地售作墳墓,所產茶株比前百不存一,(茶)市地亦廢”[23]的情形。連接兩廣地區(qū)的“瀟賀古道”的茶貿易也頗受影響。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于清康熙時期(1662—1722年)興起的六堡茶卻成為“茶船古道”對外輸出的中國茶葉中的主要代表。
“南嶺走廊”與“藏彝走廊”“河西走廊”“苗疆走廊”“武陵走廊”“遼西走廊”共同構成中國六大“民族走廊”?!澳蠋X走廊”穿越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是六大“民族走廊”中唯一連接中原與嶺南地區(qū)的走廊。陸路與水路的暢通連接,幾千年的民族和諧交往,從未間斷的政治、文化、經濟互動,賦予了“南嶺走廊”“茶船古道”獨特的文化價值。
“南嶺走廊”核心區(qū)域為“瀟賀古道”,其源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實施的“北堵南疏”國家戰(zhàn)略。公元前219年秦朝修成的“新道”,奠定了“南嶺走廊”的基本走向和輻射區(qū)域,最終形成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330公里,包括云南東部,貴州的黔西南、黔南、黔東南,湖南的郴州、永州、懷化、邵陽,江西的贛州,廣西的桂林、賀州、柳州、梧州、河池,廣東的韶關、清遠、河源、梅州,福建的西部等廣大區(qū)域在內的“南嶺走廊”。在這廣大區(qū)域內,居住著漢、壯、苗、侗、布依、瑤、畬、水、仫佬、毛南等民族,總人口約7000萬,少數民族人口約1700萬。從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物品開始到唐朝形成中國八大茶區(qū),嶺南地區(qū)一直與中原有茶文化的交往。特別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后,《史記》記載:“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24],直接推動了嶺南地區(qū)茶葉的種植與茶文化在嶺南地區(qū)的傳播。在“南嶺走廊”“茶船古道”沿線地區(qū)民眾種茶、制茶、易茶、吃茶、品茶的過程中,茶始終充當著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見證了中華民族構建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進程。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瀟賀古道”沿線地區(qū)設置了謝沐、富川、封陽、臨賀、馮乘、廣信六郡。中山大學教授、廣東“海上絲綢之路”項目組組長、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教授實地考察“瀟賀古道”后,得出了“瀟賀古道是海陸絲綢之路的最早對接通道”[25]的論斷?,F沉于富川瑤族自治縣龜石水庫庫底、曾被稱為“古城”的地方,歷史上就是古人從中原南行,翻越五嶺后由陸路轉行水路之處。古人在古城進入水路后,先沿富江進入賀江,再至封開進入西江,沿西江往東經廣州出海,或沿西江往西上溯,再向南經合浦出海。在古道沿線地區(qū)2100多年的民間交流和經濟貿易往來中,茶扮演著重要角色。據史料記載,在今天賀州八步區(qū)的開山鎮(zhèn),民眾在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就在其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qū)種植茶,民間流傳的清朝乾隆皇帝稱譽開山茶“一品開山茶,天下無佳茗”的傳說,成就了“開山白毛茶”品牌。清朝后期,開山茶的產茶量多達50萬公斤。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六堡茶暢銷海外:“查蒼梧最大之出品,且為特產者,首推六堡之茶葉,就其六堡一區(qū)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產額總在六十萬擔以上?!盵26]《廣西通志稿》中亦有“六堡茶在蒼梧……暢銷于穗、佛、港、澳等埠”的記載。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香港購進的3萬噸左右的茶葉中,普洱茶、六堡茶之類的陳茶約占購進量的60%,龍井茶約占購進量的10%,香片約占購進量的6%,其他茶類約占購進量的24%。購進的茶葉又通過香港轉口,銷往美國、加拿大、日本、東南亞、西歐等國家和地區(qū)[27]?!安璐诺馈痹跉v史上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南嶺走廊”“茶船古道”有著2100多年的人文交流歷史和文化積淀,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落實對茶產業(yè)發(fā)展和“茶船古道”文化的挖掘工作,2022年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農業(yè)農村廳出臺了《加快推進廣西六堡茶及特色優(yōu)勢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實施方案》,提出“加強茶文旅融合發(fā)展”,講好“茶船古道歷史文化故事”,利用廣西“長壽文化”講好“廣西綠色健康茶文化故事”,構建“公用品牌+核心區(qū)域品牌+企業(yè)產品品牌”三位一體的“桂茶品牌體系”,努力打造“廣西六堡茶”“梧州六堡茶”等優(yōu)秀區(qū)域品牌,打造“茶船古道”等文化旅游經濟帶觀光項目,支持六堡茶“茶船古道”申報自治區(qū)級及以上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等措施?!澳蠋X走廊”的“茶船古道”文化將有力支撐廣西茶產業(yè)的發(fā)展。
“南嶺走廊”的“茶船古道”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疾臁盀t賀古道”“茶船古道”的歷史,挖掘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瀟賀古道”茶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可以在廣西實施“東融”發(fā)展戰(zhàn)略過程中發(fā)揮文化先行的獨特作用,從而推動廣西茶產業(yè)的持續(xù)繁榮與發(fā)展。
注 釋:
①“南嶺走廊”又稱“嶺南走廊”,自西向東包括云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等部分地區(qū),其中由湖南通往廣西,江西通往廣東,翻越五嶺的古道為其核心區(qū)域。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將其與“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并稱為“中國三大民族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