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 李環(huán)珠
摘 要: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錯綜復雜。作者自建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語料庫,并基于Fairclough三維分析框架,用James Martin評價理論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梳理語料庫文本,分析其中態(tài)度詞匯的評價意義分布特征,研判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的態(tài)度趨勢。研究發(fā)現(xiàn):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態(tài)度褒貶不一,其中消極評價話語偏多。這種他塑的中國形象建構與歐美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利益關注,以及新聞傳播者的價值觀念、話語角色認知密切相關。因此,中國官媒及自媒體有必要提升對外傳播效能,關注新聞受眾的閱讀態(tài)度,從而有效展示中國的積極形象。
關鍵詞: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態(tài)度系統(tǒng);語料庫;批評話語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22)01-0057-07
收稿日期:2021-06-2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全媒體傳播格局下法治宣傳教育的多維語用研究(20YJA740048)
作者簡介:唐軍(1972-),女,安徽霍邱人, 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二語習得、認知語言學。
Research on Attitude Resource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Media in China-related Epidemic Reporting
—— 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ANG Jun,LI? Huanzh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0,china)
Abstract: European and American media reports on the China-related epidemic are intricate.Based on the corpu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media's reports on China-related epidemics built by the author and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the author used James Martin's attitude system to sort out the texts in the corpus, and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luation meaning of attitude words, as well as the attitude trend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media′s reports on the epidemic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European and American media have mixed attitudes in reporting on the China-related epidemic, and there are many negative comment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image created by oth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deology and interest concern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values and discourse roles of news disseminato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ese official media and “we media”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ing attitude of news audiences, so as to effectively? exhibition? the positive image of China.
Key words: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media;China-related epidemic report;attitude system;corpu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其感染范圍廣、傳播速度快、 防治難度大,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國際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作為第一個向世衛(wèi)組織和國際社會報告此次疫情的國家,中國如何處理和應對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相關媒體涉華輿論態(tài)度復雜。
外國媒體關于中國疫情的報道,多聚焦于特定媒體[1-2]或特定國家的主流媒體[3-5]以及中外報道對比研究[6],且主要側重于涉華報道數(shù)量、報道態(tài)勢和報道主題的統(tǒng)計與分析[7],運用評價理論對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態(tài)度進行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少見。批評話語分析以功能語言學理論為主要分析工具,非常重視語言的功能、語境以及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當前,研究語言態(tài)度意義的有效理論首推James Martin的評價理論[8],該理論著眼于語言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際功能,填補了傳統(tǒng)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賦值語義研究上的空白[9]。尤其是評價理論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作為文本分析工具,能夠有效探究文本語言的表達意義,揭示語言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10],十分契合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文本的話語解讀實踐。
鑒此,本文擬依據(jù)Fairclough三維分析框架,采用James Martin評價理論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對作者自建的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小型語料庫中的文本進行梳理,辨析其中態(tài)度語言資源的分布情況,嘗試闡釋歐美媒體報道的態(tài)度取向及其構建的中國國家形象,并結合社會實踐背景分析隱藏在話語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他影響因素,以期為中國對外傳播工作提供有益策略與建議。
一、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的文本分析
(一)自建語料庫簡介
為增強研究結論的效度和信度,作者自建了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小型語料庫。語料庫建設基本情況如下:首先,選用2020年1-10月期間11個歐美國家的70篇涉華報道(共計60 590詞)作為研究語料。語料涉及報紙、廣播、雜志等19家媒體,具體包括:美國《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英國廣播電臺BBC、《衛(wèi)報》和雜志《經(jīng)濟學人》,法國《世界報》和《費加羅報》,德國《明鏡》周刊,加拿大《省報》和《多倫多星報》,西班牙《起義報》和《世界報》,意大利《共和國報》,丹麥《日德蘭郵報》,葡萄牙《公報》,瑞典《每日新聞報》和希臘《每日報》。其次,輸入上述選用語料進行人工整理、校對、劃分,保存為TXT格式。最后,利用Emeditor進行去噪、添加對齊界定標記、檢索設置等處理,保存建成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小型數(shù)據(jù)庫。
將自建數(shù)據(jù)庫文本導入Antconc進行關鍵詞檢索(如 China、Chinese、virus…),人工篩選出相關度較高的疫情報道話語后,即可依據(jù)評價理論下的態(tài)度子系統(tǒng)進行分類整理。
(二)態(tài)度詞匯統(tǒng)計概況
Martin認為,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lián)盟讀者的各種方式[11]。它是一整套運用語言表達態(tài)度的資源,包括三大主系統(tǒng):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其中,態(tài)度系統(tǒng)位于整個評價系統(tǒng)的中心,包含情感(態(tài)度主體內(nèi)心的感覺)、評判(態(tài)度主體對他人行為的評判)和鑒賞(態(tài)度主體對事物的評價)[12]。
情感用于表達人們情緒的反應;評判指運用一系列制度規(guī)范對人的行為進行評價;鑒賞主要用于表達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包括反應、構成及價值[13]21。三個維度均包含積極和消極兩個層面的含義。情感涉及事件及人物是否令人合意,會讓人產(chǎn)生喜悅擁護的積極情感和悲傷抵觸的消極情感;評判涉及主體行為是否可取,當其符合評價者的是非標準時,會引發(fā)表揚、贊美等積極評價,反之會引發(fā)批評、譴責等消極評價;鑒賞涉及事物的特征(反應、構成、價值)是否令評價者喜歡,會引發(fā)其對事物的積極鑒賞和消極鑒賞[14]。利用自建數(shù)據(jù)庫,本文對所選用的70篇涉華報道中的態(tài)度詞匯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選用的70篇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中共有態(tài)度詞匯1 421個,其中,積極詞匯415個(29.2%),消極詞匯1 006個(70.8%)。通覽語料發(fā)現(xiàn),歐美媒體關于中國疫情報道的態(tài)度褒貶不一,但消極評價話語偏多,其中評判子系統(tǒng)的消極詞匯使用量最多(745個),情感子系統(tǒng)次之(199個)。
(三)態(tài)度詞匯呈現(xiàn)
1.情感:對華人及其行為的情感表達。情感子系統(tǒng)主要包括快樂/非快樂、安全/非安全、滿意/非滿意、傾向/非傾向等情感。其中“快樂/非快樂”與所涉及的情感和心情有關,如快樂、悲傷、憎恨等;“安全/非安全”與人際交往狀態(tài)有關,如信任、焦慮、害怕等;“滿意/非滿意”與對目標的追求有關,如不滿、尊重等;“傾向/非傾向”與做某事的意愿有關,如愿意、拒絕等[13]22。據(jù)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所選語料中的積極詞匯表達了“快樂”的正面情感,消極詞匯反映了“非快樂”“非安全”和“非傾向”的情感。
疫情暴發(fā)初期,中國的疫情局面逐漸嚴峻,BBC、《紐約時報》、《多倫多星報》在其報道中使用了“anti-Asian hatred” “anti-Chinese sentiment” “hostility” “exnophobia” “sinophobia” 等過激的情感詞匯表達對于中國的抵觸,用“panic” “fear” “worry” “concern” “anxiety” 等明顯的消極詞匯顯露其對于中國感染人數(shù)日益增多的憂慮和害怕,目的是借此喚起受眾“非快樂”和“非安全”的情感。而且,據(jù)《華盛頓時報》報道,在美華人受到了當?shù)厝说呐艛D,被禁止出入公共場合( no entry for Chinese, refuse to accept Chinese, block or expel Chinese);《省報》也報道了校園內(nèi)華人社區(qū)的邊緣化現(xiàn)象(marginalization)。這些報道詞匯都透露出“非傾向”的消極情感。
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工作的迅速、有力開展,中國國內(nèi)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此時BBC使用“awe” “admiration” 等詞語表達對中國抗疫行為(尤其是10天內(nèi)建成火神山醫(yī)院)的敬慕之情,使用 “sympathy” 表達對中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同情之心,有效激發(fā)了受眾的積極情感反應?!度A盛頓時報》在報道中國新病例的數(shù)量減少后,使用“optimism” 表達了對中國疫情能夠得到控制的樂觀情緒;該報也描述了中國和國際專家小組的密切合作,運用“encouraged”抒發(fā)了備受鼓舞的積極情感。
2.評判:對中國抗疫表現(xiàn)的話語評價。評判可分為社會尊重(與評價對象的行為規(guī)范、做事才干、能力、頑強等有關)和社會約束(與評價對象是否真實可靠、行為是否正當?shù)葌惱碛^念相關)[15]。本文認為所選研究語料中的積極評判是對中國行政能力和品質(zhì)的表揚和贊美,消極評判是對中國抗疫行為的真實性、可靠性和正當性的質(zhì)疑和譴責。
在疫情暴發(fā)前期,中國國內(nèi)局勢不容樂觀,個別歐美媒體或不明真相,或出于某種不言而喻的目的,對中國抗疫表現(xiàn)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質(zhì)疑。如《紐約時報》指責中國隱瞞信息(withheld critical information、suppress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推卸責任(denied responsibility),《華爾街日報》譴責中國掩蓋問題(conceal the true scale of the problem)、限制信息的流通 (limiting the flow of news and information),《衛(wèi)報》使用“doubt”“mistrust”“sceptical”“ question”“ manipulate” 等詞質(zhì)疑中國的疫情數(shù)據(jù),《每日新聞報》“tvivel kring、tvivlar”“manipulerades”“ skepsis”“skeptiska””和西班牙《世界報》“desconfía”“dudas”“ en duda”等詞語的使用也明顯是對中國政府數(shù)據(jù)表示懷疑。甚至還有些許報道對中國抗疫行為的正當性進行了別有用心的指責。如《紐約時報》評價中國的封城行為付出了慘痛代價(at a painful cost),不僅給人民的生活和自由帶來了巨大損失(at great cost to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personal liberties),還給居民帶來了心理上的痛苦(a psychological toll on residents)。在中國疫情防控取得有效成果后,《衛(wèi)報》和法國《世界報》竟然將中國援助其他國家抗擊疫情的行為分別描述為對外宣傳的工具(propaganda tool )和面具外交(diplomatie du masque)。
隨著中國防控措施效果逐漸顯現(xiàn),不少歐美國家的媒體紛紛稱贊中國的抗擊疫情行動,其中不乏對中國行政能力的贊美。如《經(jīng)濟學人》稱贊中國的表現(xiàn)比之前更成功 (identified the virus speedily and reported it punctually、greater transparency、sterner party discipline),《華盛頓時報》引用世衛(wèi)組織專家的講話評價中國的抗疫表現(xiàn) (responding in an unprecedented manner、have bought the world time),BBC報道使用“significant travel restrictions”“ effective lockdown” 等詞匯來肯定中國的抗疫措施,《起義報》表示中國強有力的防疫措施(fuertes medidas preventivas y de control)為全世界爭取了時間 (ha dado mucho tiempo al mundo para prepararse),《共和國報》聲稱中國所采取的抗疫措施堪稱成功典范 (un esempio di successo nella lotta al virus)。還有部分媒體運用“relentless efforts”“determination”“commitment ” 等詞贊美中國及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頑強意志與堅持不懈。
3.鑒賞: 對病毒及其相關事物的評估。鑒賞包括對事物的反應、對事物構成的認知以及對事物價值的評價[16]。本文認為所選研究語料中的積極鑒賞類詞匯表達的是對我國新冠病毒防控措施的積極反應以及對新冠病毒特征的正面評價,消極鑒賞類詞匯表達的則是對病毒構成的錯誤認知的反應以及對中國疫苗價值的負面評估。
在疫情暴發(fā)初期,個別歐美媒體曲解新冠病毒的源起。如《華盛頓時報》居然毫無根據(jù)地妄稱這一病毒來源于中國的秘密生化武器項目 (covert biological weapons program),且在其報道中使用“ Wuhan coronavirus”“Chinese coronavirus”等字眼惡毒形容新冠病毒,污蔑中國。中國疫苗研制成功后,《紐約時報》很可笑地使用“unproven vaccine”“unknown efficacy”“harmful side effects” 等詞匯表達其對中國疫苗功效的質(zhì)疑。
隨著國際疫情局勢逐漸嚴峻,《每日報》在其報道中,針對新冠病毒給中國以及世界帶來的威脅,呼吁國際社會團結起來,開放共享關于病毒的最新信息(appeal for solidarity、open and equitable sharing),采取積極行動努力抗擊疫情,展示了對新冠病毒防控的積極反應。在中國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之后,《衛(wèi)報》在報道中使用“controllable”“preventable”“curable”等詞匯描述病毒可被預防和控制的特性,表達了對其特征的客觀評價,體現(xiàn)了對新冠病毒防控的正面鑒賞。
二、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的社會實踐分析
新聞報道是對客觀事物進行報道,反映在新聞信息中的內(nèi)容必須是真實客觀的[17]。但是新聞話語的客觀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話語構建的語言表象,其背后所傳達的態(tài)度會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18]。批評話語分析的一項重要功能便是揭露隱藏于語言之外的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斗爭。Fairclough認為,話語或任何一個話語實踐都是一個由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組成的三維統(tǒng)一體,即描寫—闡釋—解釋,其中“解釋”層注重語言生成的社會文化背景及隱含于語言中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他因素[19],權力利益、價值觀念和話語角色這幾個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一)評價主客體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
意識形態(tài)指觀念上的上層建筑,是特定社會集團與群體對外部世界和社會所持的整套緊密相關的看法和見解。新聞報道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這在東西方已經(jīng)基本達成共識。當意識形態(tài)和客觀公正產(chǎn)生矛盾時,客觀公正就會喪失,結果就必然導致新聞失實[20]。
中西方在執(zhí)政黨的指導思想、人民地位、國家制度和道路、社會主流價值觀等意識形態(tài)及主要相關因素方面存在著差異,且這種差異在新聞學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xiàn)[21]。新聞學的研究對象與意識形態(tài)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lián)系,特別是在國際新聞報道上,傳播者會不自覺地以自己所在集團利益為出發(fā)點,以國內(nèi)的意識形態(tài)來衡量他國事務。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制度、社會信仰、執(zhí)政黨的指導思想以及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等與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差異,而這種差異會造成歐美輿論構建的中國國家形象有失實失真之處。
在選用的涉華疫情報道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部分歐美媒體擺脫了本國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對中國抗疫作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如稱贊中國采取的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延緩了疫情向世界其他地區(qū)蔓延,為世界爭取了時間(have bought the world time)。但部分媒體的報道則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如《華爾街日報》在《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一文中毫不避諱地將中國人稱呼為“東亞病夫”,《華盛頓時報》《經(jīng)濟學人》等多家報刊將新冠病毒命名為“中國病毒”,其種族主義歧視心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偏見顯露無疑。
(二)歐美國家的利益關注
任何國家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都是維護本國國家利益。歐美媒體在傳播和塑造中國抗疫形象時也必然會以本國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新冠肺炎疫情考驗著各國的綜合國力和治理能力。中國作為世界上首個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告遭遇新冠病毒沖擊的國家,在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家領導人的正確領導與戰(zhàn)略部署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舟共濟,以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與肆虐的疫情作戰(zhàn),目前抗疫已取得階段性的重大勝利,全國各地全面進入復工復產(chǎn),全國已基本步入后疫情時代。然而,疫情在歐美國家持續(xù)蔓延惡化,防控形勢不容樂觀,此形勢下相關媒體在涉華疫情輿論方面態(tài)度較為復雜。大眾傳媒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國家利益和國家政策,其報道必須與國家的對外政策保持一致[22],維護本國利益。因此,為了維護自身國家利益,某些歐美媒體在報道中國疫情時不惜用謠言來詆毀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努力,其實質(zhì)無外乎就是誤導其國內(nèi)民眾或推卸本國防疫不力責任或外移國內(nèi)諸多矛盾。如《紐約時報》評價中國的封城行為付出了慘痛代價 (at a painful cost),惡意報道中國采取的這一防控措施比新冠肺炎本身更糟糕(the cure is worse than the disease);《衛(wèi)報》等媒體也多次質(zhì)疑中國官方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其不實報道已經(jīng)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
(三)評價者的新聞價值觀念導向
新聞價值觀念是人們對新聞價值的一系列比較穩(wěn)定的觀念,決定著新聞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的主導方向,決定著新聞傳播的目標追求和理想境界[23]。
歐美國家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聞價值理念,但這種觀念的確立主要是受到商業(yè)利益的驅(qū)使和受眾需求的影響[24]。因此,在涉華疫情報道前期,個別歐美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的實時性和吸引力,獲取更大的商業(yè)利益,罔顧事實,向受眾展示了一個不完整的中國國家形象。由于新冠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毒,中國政府、媒體以及民眾對它的了解需要一個過程,相應的防控措施的執(zhí)行及其效果的顯現(xiàn)也需要一個過程。但個別媒體在經(jīng)濟利益的支配下,片面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和轟動效應,在無暇顧及或者說本來就不想去深入調(diào)查中國當時所面臨的真實疫情情況下,就迫不及待、爭先恐后地報道這一重大事件,缺乏細致的背景分析,或居心叵測,自然導致新聞報道失實。如,以《華爾街日報》為首的歐美媒體盲目指責中國防控前期隱瞞信息、掩蓋疫情(withheld critical information、conceal the true scale of the problem),從而導致疫情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在中國政府贏得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民眾的贊賞之后,為了滿足受眾追求疫情真相的閱讀需求,也有部分歐美媒體在報道涉華疫情時,較為客觀公正地評價了中國的抗疫行為,稱贊中國的防疫措施有效,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成功典范(fuertes medidas preventivas y de contro、un esempio di successo nella lotta al virusl)。
(四)傳播者的話語角色認知
話語角色是指參與交際的任意一方與話語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jù)會話生產(chǎn)者對所傳遞信息所負責任的大小程度,可以將這類話語角色類型細分為5種具體的話語角色:說話者、作者、傳遞者、代言者和傳聲筒[25]。
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傳播者不僅是說話者或作者,更是承擔著傳遞者和代言者的話語角色,他們理應傳遞客觀真實的話語信息。而且受其社會角色的影響,他們的話語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所在媒體機構或者政府的態(tài)度。因此,他們對所傳遞的信息負有一定的責任。一個眼界開闊并有真知的傳播者,會把中國在應對疫情過程中的經(jīng)驗乃至給西方意識形態(tài)造成的沖擊,都客觀地傳遞給受眾,鼓勵西方社會去反思他們意識形態(tài)以及價值觀念中有失偏頗的地方[26]。但在數(shù)據(jù)庫所選取的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中,部分報道人不僅未能正確認知自己應承擔的話語角色,反而加強與讀者之間的聯(lián)盟,在報道中任意地添加個人評價話語。但是當評價話語不是句子的主旨時,評價的位置越不顯眼,就越能成功地操縱讀者[27]。因此,部分媒體報道人在描述新冠病毒時,在前面擅自加上“中國”或“武漢”二字,其實質(zhì)就是試圖潛移默化地傳遞出自己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借此影響讀者的正確價值判斷。
三、 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對于中國對外傳播的啟迪
在這場突發(fā)的國際公共衛(wèi)生緊急事件中,中國政府積極作為,廣大民眾團結奮戰(zhàn),竭盡全力控制國內(nèi)疫情。但部分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這種他塑中國形象的缺陷需要中國媒體自塑國家形象的補足與修正。因此,必須加強媒體對外傳播能力建設,關注新聞受眾的閱讀態(tài)度,從而提升新聞輿論工作效度,這些是傳播中國抗疫故事及其他故事的有效策略。
(一) 強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建設
一方面,中國官媒有必要及時調(diào)整對外傳播策略,采用并實施相關舉措,提升國家形象塑造力度,推動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如加強后疫情時代重點話語議題設置,適時調(diào)整話語策略;有力回應偏見,及時澄清謠言,引導國際輿情;鼓勵和引導民眾積極配合國家公共外交戰(zhàn)略,有效參與中國話語體系建構。另一方面,在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發(fā)達和普及的背景下,政府和官媒需要充分發(fā)揮民間自媒體作用,有效引導并利用網(wǎng)民發(fā)聲,推動中國故事的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生動化表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28]。在不斷做大做強自己媒體的同時,探討一種更加自信、謙和、包容的話語表達方式,在東方優(yōu)秀文化特質(zhì)的基礎上展示中國的大國形象,這需要政府、媒體以及民眾的共同努力。
(二) 關注新聞受眾的閱讀態(tài)度
任何新聞報道都不是絕對客觀的,一定程度上都會帶有評價者顯性或隱性的評價話語。因此,受眾需要學會從已有的評價資源中推知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對語篇中的評價資源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評價性閱讀要求受眾不僅能理解語篇中的評價資源,而且在閱讀時要持有批評的態(tài)度,對語篇作出客觀的評價[29]。主體性意識、批判性思維和新媒介素養(yǎng)是評價性閱讀必不可少的要素,但由于受眾的新聞素養(yǎng)參差不齊,導致其對信息的接受程度與態(tài)度因人而異。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中已有的態(tài)度評價資源容易誤導新聞受眾的閱讀態(tài)度,這就為中國對外宣傳的媒體提供了重要參考:需要重視新聞報道內(nèi)含的評價資源與新聞受眾閱讀態(tài)度之間顯性與隱性的關聯(lián)。
1.主體性意識的強弱。受眾主體性意識體現(xiàn)為受眾對新聞選擇性地、情感參與性地接受,并以其接受傾向反作用于傳者。它的核心是人的能動性問題[30]。對于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主體性意識強的受眾能夠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興趣出發(fā)去選擇信息,不會受新聞報道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而簡單地接受或排斥報道所呈現(xiàn)的涉華信息。并且,這類受眾能夠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依賴于新聞媒體,也不會被其所在社會對中國固有的價值偏見影響自己的價值判斷,因而也不會盲目地追從外國媒體對華人個體或群體產(chǎn)生消極情感。相反,主體性意識弱的受眾很容易受到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被動地接受歐美媒體所呈現(xiàn)的有關中國負面形象的信息,個體能動性受到抑制,主體性意識逐漸缺失。
2.批判性思維的差異。批判性思維是信息受眾必備的一種技能,借助批判性思維,受眾對所接受到的信息進行闡釋、分析、評估和校準,可以有效地甄別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性[31]。但由于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以及思維方式有差異,個體間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強弱之分。針對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批判性思維能力強的受眾能夠在海量的涉華信息面前明辨是非,對中國抗疫表現(xiàn)作出客觀評判,而不是被媒體牽著鼻子走;相反,批判性思維能力弱的受眾容易在虛假信息面前迷失主體,盲目地相信歐美媒體所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
3.新媒介素養(yǎng)的高低。新媒介素養(yǎng),是指在社交網(wǎng)絡革命、互聯(lián)網(wǎng)革命和移動革命的背景下,個人為了適應新的媒介環(huán)境和社會關系變化與構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網(wǎng)絡應該掌握的新的能力。它的核心內(nèi)容是信息管理能力,包括篩選能力、甄別能力和整合能力[32]。身處信息過載時代,面對信息量的暴增和信息傳播速度的飛速提升,受眾的新媒介素養(yǎng)參差不齊,因而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也存在巨大差異。對于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新媒介素養(yǎng)高的受眾能夠篩選出評價者對于疫情有關事物的評價,辨識文字背后評價者的意識形態(tài)及價值導向,并根據(jù)自己的認知對所接受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從而使得信息更加全面有效;相反,新媒介素養(yǎng)低的受眾容易受到評價者的態(tài)度話語影響,無法甄別信息的真假,從而形成關于中國抗疫形勢的片面錯誤的理解。
因此,面對中國形象他塑與自塑的差異化表現(xiàn),中國官媒及自媒體有必要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建設、關注并引導新聞受眾的閱讀態(tài)度,強化自塑意識,挖掘富有中國特色又彰顯國際風范的抗疫好故事,讓世界摒棄偏見,了解更真實的中國。
四、結論
根據(jù)作者自建的歐美媒體涉華疫情報道小型語料庫,本文基于Fairclough三維分析框架及James Martin評價理論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對所選用的報道進行了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報道態(tài)度有褒有貶,但消極評價話語偏多,折射了部分報道語言現(xiàn)象背后所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權力利益關注偏差、新聞價值觀念偏頗以及話語角色認知的失調(diào)。因此,面對歐美媒體他塑中的中國形象,一方面,中國官媒以及自媒體可以檢視傳播內(nèi)容、方式及效果,調(diào)整對外傳播策略,提升對外傳播效度,向世界展示可親、可信、可敬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必要關注新聞受眾的閱讀態(tài)度,重視跨文化傳播中的中西差異,著力書寫新聞報道中內(nèi)含的積極評價資源,喚起受眾的共情與共鳴,從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塑造良好中國形象,有效傳播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 馮婷婷,王峰.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分析:以《華爾街日報》為例[J].青年記者,2020(29):102-103.
[2] 高金萍,井芳.重大突發(fā)事件中的中國外宣話語策略轉型探析:基于《泰晤士報》涉華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分析[J].對外傳播,2020(9):45-47.
[3] 吳煒華.反智主義、信息疫情與“后真相”合謀:美國媒體的涉華疫情報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8):15-19.
[4] 高金萍,王倩楠.中東三國主流媒體新冠肺炎疫情輿情中的涉華報道分析[J].對外傳播,2020(4):72-74.
[5] 高金萍,劉書彤.俄羅斯主流媒體新冠肺炎輿情分析[J].中國記者,2020(4):98-101.
[6] 王龍.危機語境下中外報刊新聞報道的架構對比研究:以《中國日報》和《衛(wèi)報》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20,27(4):100-106.
[7] 高金萍,許涌斌.彼岸的聲音:西方六國主流媒體新冠肺炎輿情分析[J].新聞與寫作,2020(5):40-47.
[8] 馬嫣.從態(tài)度系統(tǒng)看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經(jīng)濟形象的構建:一項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0(3):101-107.
[9] 王振華.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6):13-20.
[10] 司顯柱,徐婷婷.從評價理論看報紙社論的意識形態(tài)[J].當代外語研究,2011(11):17-20+60.
[11] MARTIN J R,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 New York: Continmuum, 2003.
[12] MARTIN J R,WHITE P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isal in English[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3] 黃芳.評價理論視角下死亡主題演講中英文網(wǎng)絡評論的態(tài)度比較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42(1):20-28.
[14] 馮德正,亓玉杰.態(tài)度意義的多模態(tài)建構:基于認知評價理論的分析模式[J].現(xiàn)代外語,2014,37(5):585-596+729.
[15] 陳梅,文軍.評價理論態(tài)度系統(tǒng)視閾下的白居易詩歌英譯研究[J].外語教學,2013,34(4):99-104.
[16] 錢宏.運用評價理論解釋“不忠實”的翻譯現(xiàn)象:香水廣告翻譯個案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6):57-63.
[17] 許有平,張楊,李偉彬.評價理論視野下的中美報刊立場淺析[J].外國語文,2011,27(S1):47-51
[18] 胡美馨,黃銀菊.《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態(tài)度資源運用對比研究:以美軍在利比亞軍事行動報道為例[J].外語研究,2014(4):24-30.
[19] 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20] 蔣海飛.美國媒體涉華負面報道與中方對策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1] 丁柏銓.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差異與中西方新聞學者間的學術對話[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2):62-69.
[22] 朱桂生,黃建濱.美國主流媒體視野中的中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基于《華盛頓郵報》相關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新聞界,2016(17):58-64.
[23] 楊保軍.新聞價值觀念與新聞價值創(chuàng)造[J].國際新聞界,2003(3):45-50.
[24] 司景新.對西方新聞價值理論的考察與思索[J].新聞大學,2001(2):10-13.
[25] 俞東明.話語角色類型及其在言語交際中的轉換[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1):19-22.
[26] 耿直哥.病毒來源上有了新發(fā)現(xiàn),BBC記者卻給中國潑了一盆臟水![EB/OL].(2020-12-10)[2020-12-17].https://mp.weixin.qq.com/s/pHLn9 zHysGoliEtjiCxGvw.
[27] 陳明瑤.新聞語篇態(tài)度資源的評價性分析及其翻譯[J].上海翻譯,2007(1):23-27.
[28] 王頔.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http://www.cppcc.gov.cn/zxww/2021/06/02/ARTI1622594657617104.shtm.
[29] 劉世鑄,韓金龍.新聞話語的評價系統(tǒng)[J].外語電化教學,2004(4):17-21.
[30] 劉國強.關于新聞受眾主體性問題的幾點思考[J].零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156-158.
[31] 張燕楠,周弘毅.治理網(wǎng)絡謠言:培養(yǎng)受眾批判性思維[J].新聞戰(zhàn)線,2014(3):86-87.
[32] 蔡騏,李玲.信息過載時代的新媒介素養(yǎng)[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9):120-124.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