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時間飛逝與心境有關
告別牛年,迎接虎年,時光飛逝,轉(zhuǎn)眼間又過了一年。每年此時, 我們都會生出許多的感慨,其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日子過得可真快啊”。
小時候總覺得一天很長,放學后能和小伙伴嬉戲玩耍很長時間。而現(xiàn)在,每天一晃而過,下班回家吃完晚飯就不早了,躺下刷刷手機就過零點了。一天24小時從來沒變過,為什么年齡增長會讓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時間過得飛快?
時間有兩種,一種是體驗中的時間,一種是回憶中的時間。人類是通過記憶的數(shù)量來估計時間長度的。為什么年齡越大越感到時間過得快,而不是顛倒過來呢?為了解釋人類對時間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法國哲學家保羅·珍妮特1897年提出了年齡比重論。她認為,童年時間過得很悠閑,成年后時間卻過得飛快,這種變化的出現(xiàn)與我們感知時間的能力有關,與時間本身的流逝速度關系不大。年齡比重論指出,人對時間的感知是相對的,其中年齡的影響非常重要,年齡越大似乎覺得時間過得越快。
據(jù)珍妮特推算,隨著年齡增長,單位時間在生命中所占的百分比減少,所以這段時間就相對變快了。對于1歲的孩子來說,一年的時間相當于他們生命的全部;10歲的孩子,一年的時間相當于他們生命的10%;而對于20歲的年輕人而言,這個比例迅速降到了5%;50歲的時候,1年只是生命的2%;到了98歲,一年只是生命的1%。一堂課45分鐘,對上課的孩子而言似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成人之后,卻覺得45分鐘僅僅是一個碎片的時光。
影響我們對時間長短的判斷除了年齡的增長外,記憶是左右我們感知時間的另一個因素。研究表明,大腦衡量時間的長短常常以經(jīng)歷事件的多少為基礎。童年時代,每天有大量新鮮的事物和想法涌入大腦,對腦子的刺激較深。每天的記憶點多了,一天的時間就會顯得很長。相比之下,年齡的增長讓人對周圍的事物熟悉起來,生活變得很有規(guī)律。隨著一天中的記憶點越來越少,大腦越來越缺乏新鮮的刺激,自然會覺得時間變快了。
即使不用回顧性的視角去看過去的某段時間,只是審視當下的一段時間,年輕人和老年人對客觀時間的感知也存在著差別。在一項實驗中,心理學家隨機選取不同年齡段的受試者,要求他們閉上雙眼在心中默默計時一分鐘,然后再睜開眼睛,看和實際的一分鐘是否一致。結果發(fā)現(xiàn),年輕組的受試者對時間的判斷相對準確,而老年組認為的一分鐘在80秒~90秒。不同年齡階段對客觀時間認識的不同,從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年齡增長后時間變快了。
當你感覺只休息了1分鐘,可是一看手表已經(jīng)過去1分30秒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對時間的感知過得更快了的變化呢?其中的一種解釋是,這和大腦中神經(jīng)信號的傳遞發(fā)生變化有關。人類大腦中神經(jīng)元網(wǎng)絡的規(guī)模和復雜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使得神經(jīng)元之間的信號需要傳遞更遠的距離,花費的時間也更長。另外衰老還會導致神經(jīng)受到的損傷不斷積累,這些損傷會造成神經(jīng)元之間信號的傳遞受到一定的阻滯,結果進一步增加了大腦處理信息所需的時間。由此可見,雖然大腦對具體事物的感知實際時間變長了,但大腦不認為是自己減速了,而是感覺時間加速了。
關于時間越來越快的問題,除了上述的比例感知和大腦生理機制之外,還和主觀情緒等因素有關。心理活動情況也會影響到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誤差。時間心理學認為,影響人對時間感覺的主觀因素有四個。
第一,內(nèi)在的心理預期。如有急切盼望的事情,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越期待一件事的時候,恰恰是這種期待的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時間過得比較慢的錯覺。小時候,我們到了12月會掰著手指頭數(shù)日子,日夜盼望春節(jié)那天收到大人給的壓歲錢??粗娨晞±锎笕丝梢韵氤耘菝婢统耘菝娴漠嬅妫筒坏米约黑s緊長大。等待高考成績放榜的那幾天,可真是度日如年。
第二,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一般來說,樂觀積極的狀態(tài)下會感覺時間過得快。老同學老朋友聚會時間太短,節(jié)假日總是一眨眼就溜走,都是這個道理。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者感到幸福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時間過得飛快。像和心愛的女孩甜蜜約會、卿卿我我的時候,覺得1小時仿佛就像5分鐘,巴不得時間靜止不動。而如果心情焦慮痛苦,則會感覺時間像是罷工了一樣停滯不前。例如在等待與戀人約會的時候,5分鐘就好像1個小時。
第三,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比如看電視,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一集看完會覺得時間轉(zhuǎn)瞬即逝,意猶未盡,可實際上已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當你的心思更多地用在生活開銷、家庭關系、旅游計劃、節(jié)日購物等事情上,會覺得時間飛逝。聽一個無聊的講座可是又不得不坐在座位上,跟一個不喜歡的人聊天可是又不得不硬著頭皮應付時,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A和B同時在聽一個教授的課,A認真聽課做筆記,B漫無目的,無所事事,望著黑板走神,想著晚上回家要做些什么。雖然這節(jié)課的時間長度是一樣的,但實際上B體驗了比A更漫長的時間。
第四,與思維的作用有關。時間流逝的速度與我們吸收和處理的信息量有關,當我們在特定的時間里經(jīng)歷更多不一樣的事情時,會感覺時間過得比較慢。一般人在意外和緊急情況發(fā)生的時候,腦子中只有逃命,越慌時自然感覺時間過得越慢甚至完全靜止。有人在經(jīng)歷地震時這樣說“巨響、搖晃、擺動和摩擦似乎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實際上卻只發(fā)生不到1分鐘”。
我們越長大越覺得時間過得快,原因在于生活無聊、心態(tài)改變、深刻的記憶越來越少。解決時間扭曲的問題,關鍵在于盡可能多地體驗新東西。
英國心理學家克勞迪婭·哈蒙德指出:一般人在放長假或嘗試新事物后,都會覺得時間過得比較快。她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假期迷思”,指出對時間快慢的判斷往往是在回憶過去時做出的回顧性判斷。記憶中的時間不是基于當時的體驗,對時間的回顧性判斷與在那段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了多少記憶有關,大腦總是傾向于把不熟悉的經(jīng)歷編碼為記憶儲存起來。
大腦會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判斷時間的流逝,當人們對過去的時光進行回想時,對時間長短的評估是根據(jù)那段時間匯集了多少件新鮮事決定的。普通人在兩周的工作日內(nèi)只會在記憶中增加六到九件新鮮事,因而會感到日子過得緩慢乏味。節(jié)假日嘗試結交新的朋友,去新的地方旅行,體驗新的價值觀世界觀,記憶會在一天內(nèi)突然增加很多新鮮事,記憶的存儲空間很快就被填滿。當大腦對這段時光進行回憶時,可以讓成年的時間再度變回又長又慢的少年之旅,就會覺得經(jīng)歷了很多,認為時間過得特別快,比別人過得更美好。
想要遏制時間加快的腳步,答案就是設計一個充滿活力的時間表,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那些值得記憶的活動上。要戰(zhàn)勝時間飛速流逝,一方面是挑戰(zhàn)外面的客觀世界,在不斷地感受世界的新鮮和驚奇中產(chǎn)生記憶,讓自己的經(jīng)歷與體驗更為豐富。當我們進入新環(huán)境或體驗新經(jīng)歷時,或者離開充滿冒險任務的不熟悉的地方時,內(nèi)心的時間感會戲劇性地變慢。這就解釋了很多人盡管只出去旅游7天,卻感覺不止有一個星期。新環(huán)境和新經(jīng)歷確實能將時間拉得比正常時間更長,這也是這么多人喜歡出去旅行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挑戰(zhàn)自我世界,設計出嶄新的人生。每天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時間因在體驗時覺得充實。當外在與內(nèi)在都受到新鮮視覺、觸覺和感覺的強烈撞擊時,時間將變得物超所值。
如果覺得平時上班時間過得太慢,可以嘗試改變一些固有的行為方式,如選擇另一條路線去上班,提前一站下車步行去辦公室,每天午餐都換些花樣等,讓記憶多增加一些新事物。另外,學習亦不失為一種好方式,不管是讀書、學習英語或?qū)W習其他技能,都能讓我們收獲知識。一旦掌握了大腦判斷時間長短的方法,生活中就會少一些無聊與焦慮,讓日子過得更充實。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