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傅榮賢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2)
民國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產(chǎn)生了豐富而珍貴的書法文獻。因此有人評價:“近代書法史與民國書法史,是一個堪比浩瀚五千年古代史絕不遜色的極重要的所在。”[1]134在這個時期,民國書法藝術(shù)不但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還因為處于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期,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環(huán)境因素的考驗,如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古詩文向語文體的演變、簡化字的倡導、硬筆在實用書寫上取代毛筆等,都對傳統(tǒng)書法形成變革性的沖擊。在民國書法文獻中,有大量關(guān)于書法理論、書法史、書法評論的觀點,既對以前書法發(fā)展史進行了階段性的總結(jié),也對當時書法的進步作出了展望,給今人以啟迪。本文擬從書法史學、書法理論、書家研究與評論以及圍繞書法其他問題等四個方面對民國書法文獻進行學術(shù)史的概述和評論。
民國書法文獻中的書法演變史主要分為文字源流及書體沿革兩個部分。
民國書法文獻重視文字源流,基本上只要是篇幅稍大一些的書法論文及專門書法著作,都會在文字源流上花費一些筆墨,原因在于“書家必通小學,乃免鄙俗之譏。是書先講文字,次論書法,以此故也”[2]1。而論述書法的各種問題,也確實應(yīng)從文字而始,因為獨特的中國文字才是中國書法的生命基礎(chǔ)。若文字沒有由來,則書法無從下手。所以在論述文字源流之時,就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字是天生具有藝術(shù)之美的,從而為書法的藝術(shù)性背書。“世界各國的文字,要算我們中國字為最美術(shù)的。別國的字,大都用字母拼合而成,長短大小,很不均齊。只有我們中國的字,個個一樣大小,天生成是美術(shù)的?!盵3]197也有人認為中國文字天生不良,沒有像西方文字那樣演變?yōu)榉栕煮w,尤其是在近代中國積貧積弱,遭受西方國家欺凌之際,更是有人直接將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落后“歸咨于文字之不盡善者矣”[4]44。
民國書法文獻對書體沿革有詳細的解說,最普遍的是對書體進行大類的區(qū)分。如《中國文字與書法》將書體分為古文、大篆、小篆、隸書、章草、楷書、行書、草書等類,《書法心理》將書體分為古文、大篆、小篆、隸書、八分書、真書、草書、行書、雜體書等,《字學及書法》將篆文分為古文、籀文、小篆數(shù)種。類似朱師轍的《古文籀文與小篆繁簡辨》(《國學(上海)》1926年第1 期)這種對具體書體進行辨析與研究的論文也較多。
麥華三在《漢晉六十簡之書法研究》中指出:“我國四千年來文字,向分兩大時期。漢以前為古體書時期,用篆體。漢以后為今體書時期,用隸楷行草體?!盵9]32雖然論述羅列者很多,但大致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分類,這也與中國書法界對于書體的認知較為一致有關(guān)。有些細類的劃分也得到了同行的贊同。如《中國美術(shù)史》說:“秦代有一種字體,叫做八分,是秦代上谷人王次仲所作,題裁和隸書差不多,自來關(guān)于‘隸’和‘分’的辯論文字很多?!盵10]117
古人的書體大多沿循舊規(guī),而關(guān)于草書的書體分類與風格的爭論在民國書法界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且持續(xù)很久?!安輹鹩趯嵱??!盵11]301932年,于右任在上海組織了“草書研究社”,1936年,出版了《標準草書千字文》,1941年12月,推出了《草書月刊》,作為國內(nèi)專門研究草書的刊物,更是將這場爭論從理論界推到了現(xiàn)實文字的書學應(yīng)用。長虹的《草書紀年》(《小說月報》1926年第9 期)、荀的《草書談》(《晏成???926年第2 期)、楊云史的《行草章法序》(《書法研究》1940年第10 期)、李屋的《草書論》(《光化》1944年第2 期)、建功的《草書在文字學上之新認識》(《輔仁學志》1946年第1-2 期)等文都是這場爭論中的一些代表。劉延濤在《草書概論》中對草書的五種起源說進行了總結(jié),對今草、狂草等各種草書做了詳細說明,還指出了倡導草書者的見識與誤區(qū)之處,是當時一篇很有見地的文章。他說:“在社會心理與考試制度壓迫之下,草書作者,仍能代不乏人,自非世人愛好之深,需要之切,不足以致此;亦非草書雖有缺點,仍有特長,不足以致世之愛好與需要。”[12]116同時興起的還有對“標準行書”的倡議,很多書法學者認為行書較楷書更適合平時書寫,更流暢,更節(jié)省時間,也較草書更加清晰易辨識,應(yīng)該大力提倡。如楊而墨的《行書問題之研究》(《南匯縣教育會月刊》1916年第9 期)、易作霖的《行書教授法》(《南通師范學校校友會雜志》1917年第7 期)、黃仲明的《標準行書之研究》(《小日報》1936年4月連載)等文是這類論文的縮影。雖然“標準草書”最終沒能替代楷書、行書,成為主流書寫書體,但這場爭論包括對“標準行書”等書體的研究與探索,是民國書法界嘗試以書法書體的革新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一個嘗試,有其積極價值。
書法理論內(nèi)涵豐富,民國書法文獻在這方面的觀點也十分龐雜。以書法學本身的一套術(shù)語來看,就包括書法典故、學用、鑒藏、考證、款識、椎拓等諸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很多書法理論專著如張宗祥的《書法源流論》、馬宗霍的《書林藻鑒》《書林紀事》等都有較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與較廣闊的篇幅。1943年,中國書法研究會在于右任、沈尹默、張宗祥、沈子善等人的努力下,于重慶成立,隨后創(chuàng)辦了《書學》雜志,胡小石、陳公哲、宗白華等很多書法理論家在上面發(fā)表過文章,為民國書法文獻探索書法理論問題作出貢獻。
民國初期,很多清末的遺老遺少還很活躍,如李潤清、曾頤、陳寶琛、張謇、羅振玉等人,他們相對保守的政治立場與對教育文化復古觀念的堅持,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書法理論與實踐。他們對傳統(tǒng)的堅持,實際上是出于自己學習與使用書法的慣性,堅持以北魏碑刻風格為書法圭臬。康有為作有《廣藝舟雙楫》,提倡“尊魏卑唐”,就是這種風格的一種體現(xiàn)。并且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頑固地反對任何在書法理論、形式與內(nèi)容層面的創(chuàng)新。民國初年,這類書法群體及其擁眾是書法界的主流,普通民眾對于文字革命而帶來的文化沖擊保持著謹慎而遠離的態(tài)度,這也影響到了他們對書法風格的欣賞態(tài)度。雖然早在1917年開始的新美術(shù)運動就提出了書法革新與轉(zhuǎn)型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討論還有待時間與理論的積累。直至20世紀30年代,情況方有明顯改觀。隨著清末書法家的逐漸過世,以及隨著文字改革、古詩文改革的逐漸推行與深入,新的書法家群體逐漸崛起,其群體中的很多政界達人慢慢掌控了書法理論界的話語權(quán),民國書法界的風格開始更加多元化。如在沈尹默“回歸二王”的努力下,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字變革對中國書法理論界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將碑、帖的風格進行了融合,所謂“碑骨帖魂”。這一趨勢成為民國書法界的新潮流。如《字學及書法》推崇阮元的北碑南帖論,提到:“歷來對于書法的討論和研究,頗不少名著,但或者陳義過高,不便于初學的研習,或者又拘泥太甚,脫不了一種傳統(tǒng)思想的因襲,反使學者深中迷信古人之毒。本編所述,但就容易瞭解而切于普通應(yīng)用的為主,略采眾說,以使初學者得稍窺門徑,而有一個扼要的認識。”[6]51
有關(guān)書法文獻辨?zhèn)蔚难芯渴侵袊鴷ń缬懻摰囊粋€熱點領(lǐng)域,在民國時期,這一領(lǐng)域也有新的突破。比較突出的人物有余紹宋、唐耕余等人。余紹宋在其《書畫書錄解題》的卷九,以“偽托”為名,對他所研究出的偽托書法著作30 種進行了介紹,并總結(jié)出書法“偽托”的特點,即“技術(shù)之書本多依托”“言筆法之書,偽者獨多”[13]330-356。唐耕余對《筆陣圖》《法書要錄》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其他如梁啟超、顧頡剛等人也對此領(lǐng)域有相應(yīng)的關(guān)注。陳彬和在《中國文字與書法》中提出了書法界長期以來的很多爭議,包括對王羲之《蘭亭集序》的質(zhì)疑:“王羲之書名千古,宜無可論,實則碑刻無傳?!短m亭集序》聚訟紛紛,閣帖棗木所刻,輾轉(zhuǎn)翻制,面目已非,時至今日,宜有異議矣?!盵2]33
在民國書法文獻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到用傳統(tǒng)書法理論方法進行研究的文論,還可以看到運用近代剛剛開始流行的一些西方藝術(shù)理論進行分析的作品,比如運用美學、心理學來研究中國書法理論問題的著作與文章并不在少數(shù)。這是民國書法文獻在書法理論研究上的一大特色與貢獻,特別是書法藝術(shù)的科學化建構(gòu)對將書法與西方藝術(shù)接軌所做的努力。1927年頌堯發(fā)表《書法的科學解釋》一文,明確提出書法科學化的旗號,把書法作為造型藝術(shù)的一種,“以科學之方法分析之”。[14]陳公哲在1936年出版的《科學書法》的自序中說:“今日一切學術(shù),皆含有國際性,倘墨守古人成規(guī),不將原有的國粹加以刷新整理,將來要請外國博士講解中國學術(shù),無他。外人對于研究學術(shù),皆有以為根據(jù),故能縷析條分,闡發(fā)無疑。”[15]他在1944年發(fā)表的《科學書衡》中,以“直覺方法”和“科學方法”作為區(qū)別古今書學研究的標志,通過各三項、十一類的“真書作品給分表”和“行書作品給分表”,進行量化打分。[16]
在筆法理論上,民國書法文獻將其作為書法的一個基本功夫加以闡述。徐謙在《筆法探微》中提到:“書法之妙,大要有四。一用筆,二結(jié)體,三分布,四用意?!盵17]15在《中國文字與書法》中,提到了書法執(zhí)筆、用筆等注意點?!稌ㄐ睦怼房偨Y(jié)了歷史上一些名家的用筆方法,包括李斯用筆法、衛(wèi)夫人用筆法、王右軍筆勢論、歐陽詢八法、李世民筆法訣、智永永字八法、張懷瓘用筆十法、蔡邕的九勢為八等。此外還有譚組云的《答鮑梅林草書運筆法》(《文社月刊(上海)》1933年第2 期)等文都是對于書法筆法的專論。
刮耳崖前傳令急,霹靂一聲千騎入。弓刀匼匝網(wǎng)周遭,罪人黜伏將焉逃?鐵籠盛之負以斧,駭汗淋漓寫如雨。從征土目凡數(shù)千,咸使觀睹爭駢闐。穴中誰敢萌反復,請視今朝索諾木。遠人從此識天威,愿萬萬古安邊陲。[3]65
也有書法學者談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與西方美術(shù)藝術(shù)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陳彬和說:“西人力求形似,體物狀,寫風景,均以形似為歸,如出一轍。東方人則務(wù)在表現(xiàn)個性,似與不似非所計也。書之外包含甚廣,書之中其個人之精神寄焉?!盵2]76高云塍和韓非木則評價:“我國的美術(shù),無論書畫,皆以表現(xiàn)個性為主?!盵6]67
書法是人書寫的,書法文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對書法家的研究,其中分為對古代書法家與當代書法家的評價。
民國書法文獻對古代書法家的評價,主要集中于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quán)等知名書法家,也有一些對二三流古代書法家的評論。沈之善作《王羲之研究》,對王羲之的書法造詣進行了客觀的評價,認為“羲之雖享身后之名,惜余少數(shù)書家文士外,一般人士對此偉大美術(shù)家之生平與造詣,則未嘗瞭解?!盵18]5一些人物傳記、百科類著作也對古代書法名家有記載與介紹。如《中國名人傳》共收錄了42 人,其中藝術(shù)家8人,書法家則為歐陽詢、柳公權(quán)?!稌ㄕ齻鳌酚袝倚鳌?/p>
對于一些古代知名人士的書法作品、風格與成就,也有很多民國書法文獻給予了關(guān)注。樹昌頤寫作《王安石評傳》,“述安石而及其書法,末事也。相傳安石當國時期,其書法頗為并時所尚,甚至花押亦仿安石。”[19]276在這本人物評傳中,作者將各種后人對王安石書法的評價進行了羅列,使人印象深刻。還有《人物品藻錄》對于李鴻章的書法有詳細的展示,仲亮的《泛論書法:輯曾國藩論書法語之一、二》將曾國藩的書法理論進行了總結(jié),以及潘文德的《從“書法學說”論到書圣王右軍》(《法治》1949年第2 期)、盧德政的《曾文正公對于書法的指示》(《初杭》1934年第2 期)、《曾文正書法之秘》(《興華》1934年第25期)、漚盦的《曾國藩的書法論》(《鍛煉》1944年第10期)等都是此類作品。
對于當代書法家,民國書法文獻的著墨更多。無論是于右任、沈尹默這類民國書法界的活躍人士與書法派別領(lǐng)軍人物,還是馬一浮、張宗祥、黃賓虹、錢瘦鐵、豐子愷、張大千、呂鳳子、葉恭綽、溥儒、王福庵等一流書法家,都有很多民國書法文獻對他們進行介紹。
在這類論文中,對于右任的介紹尤其豐富,相關(guān)論文不下百篇。于右任所倡導的標準草書一度風行民國書法理論界,其人及其書法理論也處于風口浪尖,推崇者有之,揶揄者有之,反對者也有之。如道聽的《記于右任先生書法》(《上海畫報》1931年第749期)、緣岑的《于右任之草書與弈棋子》(《鐵報》1936年11月13日第4 版)、葛克雄的《于右任論標準草書》(《現(xiàn)實新聞周報》1947年第5 期)、陸丹林的《于右任氏的“標準草書”》(《雄風》1947年第3 期)等文都是對于右任及其書法理論的評述。
僧道之界也常有書法名家,民國書法文獻也沒有忽略。以弘一大師為例,有《弘一大師論書法》(《小天地》1944年第5-6 期)、梅瘦的《弘一法師的書法論》(《民國日報》1946年3月21日第3 版)等文。葉圣陶也曾專門寫過一篇《弘一法師的書法》(《文協(xié)》1944年3月21日第3 版),在這篇文章中,他沒有沿著書法專業(yè)人士的規(guī)矩去評價弘一法師的書法造詣,而是采取了另一種浪漫的風格去解釋自己對弘一法師書法作品的喜愛:“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么教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為他蘊藉有味,就全幅看,許多字是互相親和的,好比一堂謙恭溫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里從容論道?!盵20]33其實,葉圣陶此論恰恰道出了品鑒書法作品的最高境界,不拘泥于一筆一畫、一招一式,而是體會、感受作者人格魅力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實現(xiàn)了欣賞者與作者的心靈共鳴。對僧道人士書法進行評論的文章還有《海藏樓論清道人書法》(《海報》1942年11月22日第3 版)等。
此外,霜年的《樊云門之書法談》(《小日報》1931年3月31日)、《當代書家寶瑞臣書法》(《天津商報畫刊》1934年第24 期)、笠苑的《陶行知的詩文和書法》(《戲言》1938年第1 期)、《陳含光先生論書法》(《國學通訊》1941年第7 期)、葛康素的《談陳仲甫先生書法》(《書學》1944年第3 期)這類文章在民國書法文獻中都是平??梢姷?。
一些專業(yè)期刊曾經(jīng)系統(tǒng)地對書法家進行介紹,如上海美術(shù)期刊《金石畫報》在20世紀20年代每期都有藝術(shù)家專欄,介紹了顧青瑤、鄧鈍鐵等人。豐子愷還寫過《藝術(shù)修養(yǎng)基礎(chǔ)》,其中專門對一些重要的楷書大家進行了評價。這種介紹某種群體、某種書體、某種風格的書法家的文論,也是民國書法文獻的重要內(nèi)容。甚至還有對特定宗教群體書法家的介紹,如《介紹回教書法》(《震宗報月刊》1939年第4 期)對談黃野農(nóng)先生書法的介紹。其他如對女性、兒童書法家的評價與推介的文論,也不稀奇?!兑媸缊蟆肪桶l(fā)表過介紹兒童書法家張一飛個人書展的廣告。
圍繞書法這個核心概念,有許多衍生的研究領(lǐng)域,除了以上種種之外,民國書法文獻還比較集中的談?wù)摿艘韵聝蓚€方面的問題。
民國書法界都將書法學習作為一項需要付出巨量時間與體力腦力勞動的事情,在書法學習的重要性問題上,他們的認識十分統(tǒng)一。但在具體的書法學習方法上,卻大相徑庭。
有人泥古,如《張有為書法之研究》稱:“書為六藝之一,從來受人重視,萬不可師心自用,自取敗道。孟子說:‘無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古人的法帖,就是我們規(guī)矩準繩。”[21]1313主張學字也應(yīng)以古帖為根本。“學書如學畫一樣,沒有好的稿本,永遠畫不成規(guī)矩,必須以古人為法,朝夕臨摹,漸漸得到個中真味。”[22]1有人專論起初練字字體,《書法概論》說:“不管說法如何,就各名家經(jīng)驗,初學仍宜從楷書入手,此為公論?!盵22]28《書法概論》提出先小楷、中小楷、大楷,九宮格、臨帖的練字順序。亦有人說:“初學書法,顏書為宜,此為書家所公認。惟顏書碑帖充斥市肆,學者茍不加以辨別,貿(mào)然采用,仍不免誤入歧途,是不可以不辨?!盵23]10《字學及書法》突出筆的運用,分手法、腕法、指法,字的結(jié)構(gòu)分永字八法等,而練字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大楷、中楷;第二時期為小楷、行書、草書;第三時期為篆書、隸書。還有張?zhí)煊拥摹督榻B初學入門之行書備要》(《新聞報》1934年12月20日第15版)等。
有人創(chuàng)新,如虞愚編著的《書法心理》引用西方心理學、神經(jīng)學說的理論,對書法的學習過程進行了科學的解剖。他認為“寫字不是一種簡單的動作,乃是感覺與動作兩方面的活動?!盵24]5書法學習不但是身體的動作,也是腦神經(jīng)及身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協(xié)同作用。這本書的第一章就談書法生理的基礎(chǔ),包括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聯(lián)絡(luò)、書寫時各種動作(包括眼動、指動、腕動、肘動、腰動)、書寫姿勢的正確、臨碑帖的方法、時間的長短等,甚至引用了桑戴克、弗里門等西方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作為解讀中國書法學習的例證。
在書法學習工具的選擇上,民國書法文獻也有很多專論?!稌ㄐ睦怼氛f:“初學書寫,紙質(zhì)不妨稍劣,但是寧可稍粗澀,不宜光滑,因練習開始,當取其難。先在稍粗劣的紙面,天天練習,將來遇著純細光澤的,就覺得易寫,又不輕率?!盵24]71很多此類論述涉及了文房四寶的歷史源流、制作工藝、特色及名聲等方面,也給書法學習者以很大的啟迪。
陳康在《書學概論》中說:“中國書則一面固為生活上應(yīng)用的一種工具,另一面又可以與繪畫、雕刻,并稱為一種藝術(shù)?!盵22]7中國書法雖然是一門藝術(shù),但其所衍生的附加意義早已經(jīng)超越了藝術(shù)范疇,具有更廣更高層次的價值,民國書法文獻也對此有充分的闡述。
在中國書法研究會的《發(fā)起旨趣》中,是這樣論述書法與人生、與政治的關(guān)系的:“我們站在這個紅塵莽莽的人海里,要免掉生活的枯燥與煩悶,應(yīng)該各就各人的興趣去找安慰?!薄爸袊鴷ㄕ婵烧f是世界上特殊的美術(shù),我們生在中國的人,應(yīng)有發(fā)揚光大之必要?!盵25]31944年,《書學》刊載了向紹軒的《從書學中窺見中西民族文化異同之一斑》一文,其中談道:“西國文字教育之識字與習字,在國民教育課程上,不必視為重要科目;而中國文字教育之識字與習字,在國民教育課程上,則當視為基本的重要科目。其所以要視為基本的重要科目,并非如一般人士所謂中國文字繁難,在學校教育課程上,如不特別加重,則收效不易的見解。乃是謂民族本位文化教育,無形中即可于書學課程中間,普遍傳述到一般青年學子頭腦上去?!盵26]66此文坦率地將中國書法與政治的關(guān)系進行了聯(lián)系。事實上,很多民國書法事件背后都或多或少與政治因素有所關(guān)聯(lián)。就以于右任提倡“標準草書”為例,他在《標準草書與建國》一文中,提出“改良文字為建國之先決條件”[28]15。他反對楷書、提倡草書的政治目的是為了節(jié)省民眾書寫時間,為政治刷新而服務(wù),所謂:“建國事業(yè)至重,時間的爭取尤為重要,吾人不可再虛擲無益之時功于楷書之錄寫?!盵28]16張皇在《草書的藝術(shù)》中說:“西文有速寫法,因此文字的效用格外廣多、便利,而文字的價值也更加偉大了。我國有字,比別國早得多,可是,直到最近才經(jīng)創(chuàng)造速寫法,恐怕還不十分健全,實在漢字是太繁多了,也很不容易造成完善的速寫法,不得已,我們就把草書認為現(xiàn)成的速寫法吧! 那又是一椿何等重大而艱難的工程?!盵29]47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則很多民國書法文獻的批評就顯得雞同魚講了。如瓊公在《草書多誤》中稱:“于右任偏好寫草書,且以提倡‘草書學’為己任,其實于氏草書,實不高明,硬欲將章草與孫過庭書譜融合為一,遂致駁而不純,且多誤訛,不足為貴,賞鑒家對之不取焉?!盵30]能否理解書法與政治的聯(lián)系,的確是當時很多書法界人士的分歧所在。但正如豐子愷說的:“我們切不可貪鋼筆鉛筆的簡便而廢棄原有的毛筆。須知中國的民族精神,寄托在這支毛筆里頭!”[3]198
隨著民國時期書法文獻的重要性逐漸被學界所認識,對于民國書法文獻的研究工作正在不斷拓展,只是,“現(xiàn)有的書法文獻做了基礎(chǔ)性的資料工作,但遠遠不能滿足學術(shù)研究的需要?!盵31]52如何透過民國書法文獻的林林總總,看到近代社會轉(zhuǎn)型期背景下的中國書法人、書法理論與書法作品的轉(zhuǎn)變,看到中國書法的生命力與價值,是民國書法文獻研究的更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