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冉
深秋,靜坐著,閑時隨意翻讀一本書,是馮至先生的《杜甫傳》。筆墨縱橫間,似乎有一雙無形的手徐徐推開數(shù)年陳舊的光陰,窺到那個在歷史風(fēng)云滾滾中聳立如初的身影。
杜甫是一個自幼飽讀詩書、極有天資的人,生活在受儒學(xué)“治國平天下”理念影響的中國古代,順理成章的,在長成后,他極其渴望著能步入仕途施展一番抱負(fù),為國家盡忠、為百姓盡力。然而事與愿違,盡管他才華橫溢,但科舉落榜、無人賞識,最終只被授予了一個名為河西尉的微小官職。
就這樣,時間來到天寶十四年,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fā),李唐王朝搖搖欲墜,百姓流離失所,杜甫在北上逃亂時被叛軍俘虜,押至長安。這場充滿血淚的動亂,不僅是唐朝的轉(zhuǎn)折點,也是杜甫一生的轉(zhuǎn)折點。安史之亂讓杜甫目睹了百姓的苦難,并且親身經(jīng)歷了許多苦難。他對于封建專制下的底層人民所受的欺壓與時常流離失所的艱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rèn)識。
也就是在這時,他提筆寫下啼血的千古名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一筆墨,落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入木三分,露出爛肉下腐朽的枯骨。
時運(yùn)不濟(jì),杜甫的悲劇,亦是那個時代的悲劇?;赝總€階段的杜甫所創(chuàng)作的詩篇:年輕時,杜甫心懷天地,他喝出一聲“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成為千古流傳氣勢磅礴的名句。而后來,天下盡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煎熬,他又渴望為君解憂、造福于民,卻屢屢碰壁,惆悵難安。這一生的漂泊輾轉(zhuǎn),因為經(jīng)受了痛苦,才明白眾生皆苦,而杜甫并未因為自己所承受的苦難整日抱怨、日漸涼薄,悲憫萬物的情思反而與日俱增。浩瀚的古今篇章中,無數(shù)文人墨客憂國憂民、慷慨陳詞,但細(xì)細(xì)品讀,杜甫所寫最能動人,也只有杜甫詩詞里蘊(yùn)藏的溫厚,字字入骨。杜甫從年少輕狂到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歷程,也恰是李唐王朝從繁華到衰落的歷程。
有人說,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他詩中所寫的一句詩來概述——“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但他對蒼生的關(guān)懷卻一刻也沒有冷卻過。這是他的崇高,亦是他的博大。杜甫時常憂思,但他的痛苦根植于歷史的土壤,絕不無病呻吟。他不憂男女風(fēng)月,不憂家徒四壁,不憂自身之憂,他憂家國,憂人民,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愛是淬煉在骨子里的,無論身心受到怎樣的摧殘,都不曾變過。他不曾身居高位,卻遠(yuǎn)比一些身在廟堂之高的人更高尚、更無私,始終有一種“縱使身餓死,我亦悲憫人”的情志。
生長在神州大地這片熱土之上,杜甫的一腔愛國心就猶如一柄高懸的寶劍,時刻警醒著我們、鞭策著我們,不因一己私利泯滅良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不可以忘記自己肩上所擔(dān)負(fù)的民族復(fù)興的偉大事業(yè)。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杜甫的詩篇千古流傳,他對家國的忠誠與熱愛,猶如長明的火種,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選自西部散文學(xué)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