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森
陳才生教授新近出版的《自在文錄》文集共分兩集,一集以散文為主叫《太行漫筆》,另一集《林慮紀事》小說居多。在此,我談一下才生教授的《林慮紀事》,同時也兼談一下我對安陽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些膚淺思考。
總體來說,無須諱言,過去一個時期甚至到目前,安陽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是個弱項。這是很多人的共識。去年,在興舟先生的新書發(fā)布會上,我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困擾了我很久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陜西那片厚土孕育出了以陳忠實、賈平凹、路遙為代表的文學陜軍;而打開河南的文學版圖,從南往北看,南陽有二月河,許昌、平頂山那一塊兒有李佩甫,鄭州是省會且不說它,再往北到焦作有李洱,新鄉(xiāng)有劉震云,但怎么到我們安陽就沉寂了呢?安陽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發(fā)生了那么多驚心動魄、蕩氣回腸、悲歡離合的故事,有那么厚的文化底蘊,有那么多的墳頭,怎么說,也應該冒股青煙,是到了該冒青煙的時候了??!
帶著這個問題,我曾經(jīng)一度很迷茫,也很悵惘。才生教授《林慮紀事》的出版,讓我眼前一亮,也讓我看到了安陽真正靠作品說話,要出當代文學大家的征兆。
在這里我想強調(diào)一下我的文學態(tài)度。我認為,文學作品既然寫出來了,就是給人看的。得獎,是一種認可,是一部文學作品走了有多高、走得有多寬的一個標志,但寫作又不能只奔著得獎去,還要達到“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境界。這是一部文學作品在時間的長河里能漂流多遠的實力。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睂Υ耍隙〞腥藛枺盒≌f,不都是虛構的嗎?怎么會是歷史?對巴爾扎克這句話,我們怎么理解?
小說是虛構的,這毋庸置疑,但小說因其基礎和支撐——生活的真實和邏輯的真實,決定了其描述的人物,只是一個概括性的代表符號;其情節(jié),是平凡日常生活片段的一種凝煉和升華。由此我認為,秘史就是心靈史,是思想史;之所以稱為秘史,是因為這種邏輯的真實性,使它多年以后,就是一種隱身歷史深處的真實存在。
如果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那么,才生教授的《林慮紀事》,就是林慮山的秘史,是八百里太行的精魂。
尼采說:“太陽底下就沒有新鮮事?!庇纱宋揖拖?,天下小說所寫,無非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某時某地某一群人的生存狀態(tài);一個是人性在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歷史背景下的某個事件中的具體而細膩的呈現(xiàn)。小說寫得好不好,就看這兩方面的表達精彩不精彩,深刻不深刻。
在才生教授筆下,林慮山就是這么一座山,環(huán)境就是這么一個環(huán)境,時代就是這么一個時代。他文中的人物、事件就像我們身邊的那誰誰誰和那啥啥啥:我們熟悉的張三李四王五馬六,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他們的影子。才生教授的這本小說集,濃縮了當下這個時代,寫出了我們安陽這片土地的溫度,寫出了林慮山人的生命張力。
我覺得,多少年以后,要了解林慮山和洹河畔在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的人文歷史,看才生教授的《林慮紀事》就行。如果說,紅旗渠及其精神是一棵參天大樹,那么才生教授筆下描摹的就是這棵大樹生長起來的五彩斑斕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環(huán)境。才生教授這本書,可以說,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段秘史。而這段民族秘史,由林慮山這片地方來呈現(xiàn),且出自才生教授之手,安陽何其幸也!安陽文壇何其幸也!
大作家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他是扎根于一片沃土,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自己成長起來的。才生教授格局大、視野寬,文學修養(yǎng)深厚,文字功夫精純,無論散文還是小說,他的文字表現(xiàn)力都已經(jīng)到了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境地。錦繡文帛鋪滿天,任君撕扯任君裁。才生教授用自己六十年的人生積淀,寫出了這兩本書的厚重與深沉。
千古不衰,代代被奉為經(jīng)典,是最大、最高的文學獎。才生教授的這兩部書,填補了安陽文壇的空白,雖然目前還沒有得大獎,但不影響我認為它們是當代安陽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我覺得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才生教授的這兩本書,都注定要成為安陽本土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經(jīng)典。
才生教授有今天的成就,不稀奇。他這兩本書,是厚積后的噴薄,是虬干老枝上爆開的嬌艷花朵。人品即文品。那些傲慢、虛偽、輕狂、狹隘的人,是寫不出這么樸實、厚重、深刻的作品的。
我想,這兩本書,對才生教授的人生來說,應該是劃了一個標點符號,但這個標點,我認為絕對不是句號,而是分號。我不知道在這個分號之后,才生教授還能不能再拿出更有分量的作品,因為那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所謂的井噴,其前提都需要能量長期集聚和不斷裂變。不過,依我和他交往的經(jīng)驗來看,才生教授是經(jīng)常給人驚喜的,他今后會取得多大的成就,雖可能是意料之外,但也都在情理之中。
一部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現(xiàn)在還是個文學圈外的人,說的都是一些外行話,不著調(diào)。姑妄言之,姑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