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隆基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笛子,也被稱為竹笛,通過普遍稱謂便可知道笛子在如今以原料為竹質及木料偏多。器如其名,在笛子不為竹質或木質前不會叫“笛”這個字,竹字頭的偏旁,下為有空有吹頭的象形部首,更像是有孔且四方穩(wěn)健的樂器,更像是塤的外形。什么時候出現(xiàn)“笛”這個字,又在什么時候用笛這個字特指現(xiàn)如今普遍認同橫吹邊棱音開管類的樂器,不禁讓我有了興趣?,F(xiàn)如今竹笛單指橫邊棱音開管類樂器,必備的特色為有一笛膜做強迫振動。笛子的發(fā)展史幾乎和可追溯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進程同步,這就使得笛類樂器的歷史悠久、精華沉淀,廣而傳之,使得人跟笛子的互相需要越發(fā)貼切。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及物質的發(fā)展,笛子作為樂器或者精神標志在人們的生活文化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成為演奏者們表達感情的工具,在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音樂史中,笛子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客觀屬性,其樂器除了自身所體現(xiàn)出的最原始的意義,還延伸到了哲學、歷史、聲學、文化、律制、科學等不同方向。笛子擁有悠久的歷史,其清澈深邃的音質和寬泛的音域在中華文化傳統(tǒng)樂器中具備與眾不同的影響力。韓寶強教授在《音的歷程》一書的封底,引用了一句源于《猶太法典》的篇言“欲求無形世界,須細究有形之物”。中國竹笛作為具有原始形態(tài)的一種能演奏樂律的樂器,不必增加太多功能性組件,卻能表現(xiàn)出無比豐富多彩的藝術,令人驚嘆。笛在古代稱為“篴”。對于這一樂器,便可由吹管類樂器的祖先“龠”引導我們去探尋笛的蹤跡。
根據(jù)安徽省藝術研究院劉正國發(fā)表在2001 年10 期《人民音樂》的《中國龠類樂器述略》中得知,古龠是從古至今吹奏樂器的原型,后中國的笛、簫等樂器都由古龠發(fā)展而來。古龠最慣用的方法是斜吹,這個方法最為質樸,不必在笛身管體另制吹孔,只要把嘴巴下唇貼近一端,使氣流從端口外沿45 度左右的角度進入,在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鳴響出獨特的樂音。這個演奏方法最接近管樂自然之道,也可稱得上最原始吹奏方法,實為吹奏萬法之宗。欲要追溯其源,它極可能濫觴于人類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老子《道德經(jīng)》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篙乎?!笔侵百摺弊直玖x乃可作“吹火管”解??芍@一器物有用作實質性的功能,再發(fā)展成為樂器便通順了。由此“吹火管”即為無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開口律管。這種最原始的中空之管,運用“斜吹”之法,至少可以演奏出三聲音階的旋律,此古人所謂“吹律”是也。如何由龠發(fā)展為笛,或者說龠類樂器什么時候稱之為橫吹的“笛”。笛的發(fā)音表為di(陽平聲)。東漢文人應劭在《風俗通》中寫到笛,滌也,所以洗滌邪惡污穢,納之高雅正直也。
追溯笛子最早的起源離不開考古學的研究,中國最早的骨笛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于1865 年首先提出的)。新石器時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在考古學上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人類物質文化發(fā)展不可忽視的階段。這個時代在標志著整個時代發(fā)展中已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不可否認之前是否有更古老的時代,骨制品肯定先于石制品,逐漸演變成專門用來演奏的樂器,吹奏樂器的起源與狩獵時引誘禽獸的擬聲工具及人體自我發(fā)聲的口哨有關。已發(fā)現(xiàn)的原始社會吹奏類樂器有號角、塤、哨、笛等數(shù)種。
在原始社會狩獵的生活方式中,人們以鳥獸為食,在吃肉之后,發(fā)現(xiàn)骨頭有更多用途,堅固的管狀物體可以敲擊。骨管中空的特質使得空氣可以灌入,在不斷嘗試中發(fā)現(xiàn)不但可以吹響,還可以用于驅趕產生危險的野獸,更可以在掌握吹奏方法后發(fā)出悅耳的有變化的樂音。于是,作為最原始人類社會生活產物的骨笛——這一最初的樂器雛形出現(xiàn)。
1987 年在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時代的骨笛——賈湖骨笛,是目前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久遠的空氣柱振動類吹管樂器。在全世界范圍內來看,賈湖骨笛是型制保留接近完美,迄今仍能演奏的吹管樂器。經(jīng)放射性同位素14C 及樹輪校正等相關測試測定為9000 年至7500 年前,中國古代文明最不可忽視的實體證物體之一。1999 年,經(jīng)中國科技大學科技考古研究室和外方相關專家全力合作,英國科學雜志《自然》以《賈湖新石器遺址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可演奏樂器》為題介紹了賈湖骨笛的基本情況,被全球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被譽為“中華第一笛”,特別是自然官網(wǎng)上用骨笛演奏的中國民族民間歌曲《小白菜》,更加讓人耳目一新。當時賈湖出土的骨笛共有二十一支,有五孔形制、六孔形制、七孔形制、八孔形制之分,兩端長約二十厘米,都是飛禽走獸的腔骨管制作而成的。觀察其音孔的開口設置位置細致準確,其中有一根甚至在鉆音孔時預先劃有刻度線。為此,湖北省教委、武漢音樂學院成立了由童忠良教授、姜教授、榮政教授組成的“舞陽骨笛研究小組”,對舞陽骨笛子進行了科學研究和一比一仿制。1991 年初,鄭榮教授和姜教授以舞陽夾湖骨笛中編號為M282:20 的長笛為模仿對象,對一比一仿制對對象進行演奏和測試;1998年,仿做了具有相同模仿對象的骨笛;1973 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一批骨笛(又名“骨哨”)。除舞陽骨笛外,已有7000 多年的歷史,并有多個音孔。宋代陳《樂譜》記載:“篪、有底之笛也,橫吹之?!蓖瑯佑邪l(fā)現(xiàn)在1978 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兩支篪,很大可能黃帝時代(公元前2400 左右)中國竹笛由骨制轉變?yōu)橹裰??!秴问洗呵铩す艠菲酚涊d:“黃帝命伶?zhèn)愖髀?,伶?zhèn)愖源笙闹?,乃至昆侖之陰,取竹之嶰谷,以生空竅厚薄鈞者斷兩節(jié)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曰‘含少’;次制十二筒……”趙松庭先生認為,“我國最遲在黃帝時代已經(jīng)有了竹制的笛子”。這里指的最遲,還有可往前追溯的希望。1973 年,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兩件2300 多年歷史的竹笛。公元前126 年(元朔三年),張騫回到西漢,距今2100 多年。除此之外,許多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也已有更多吹管類樂器“橫吹”樂手的畫像。毫無疑問,中國笛類樂器因其根源的原始形態(tài),起源于中原。漢代的長笛與現(xiàn)代竹笛相似,而唐代的橫笛與現(xiàn)代的竹笛基本相同。日本奈良正倉院《獻物賬》記載有許多唐代竹笛,其中一些至今保存完好。至宋代,由于橫笛的流行,加上源自閩南泉州尺八(“南音”),這一樂器又衍生出了“豎笛”“中管”“尺八管”“簫管”等名,因此許多人已搞不清唐代以前的長笛、笛與宋代橫笛的區(qū)別,以至于沈括花了很大力氣去解釋這一變動。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類》里也做過這樣的澄清:“今之簫管乃古之笛,云簫方是古之簫。云簫者,排簫也?!笨梢娞拼畎住罢l家玉笛暗飛聲”中的玉笛也可指代是如今的簫。趙松庭先生在《竹笛源流》中表示笛子是最原始的樂器,也是最古老的樂器?!稌x書》中有列和笛子演奏家的一段話,“每合樂時隨聲之清濁用笛有長有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日此三尺二調也聲濁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日此二尺九調漢魏相傳施行皆然……。”說明了這時候已經(jīng)有了長短不同的笛子。
近年以來,在“中國竹笛發(fā)源時長”難題上,世界各國科學研究各不相同。此外,在羅波灣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支竹子類材料制成的七孔笛子,有二節(jié)竹的形狀特征。此外還有很多戰(zhàn)國時期的文物,這些資料及實物足可以表明笛子是一種伴隨中華文明的前進傳承了數(shù)千年歷史的古老樂器,依據(jù)各類古代文獻記載,竹笛早就在黃帝時期就出現(xiàn),但在漢朝,已經(jīng)有人依據(jù)音律學以笛子管長長度區(qū)分高低音調。直至宋朝,竹笛的型制與今日的六孔笛子相差無異。
依據(jù)考古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的協(xié)作,對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汝州中山寨河姆渡文化遺跡發(fā)掘出的10 孔骨笛的測音結果顯示,中山寨骨笛的音階早已擁有了一些類似純律、二十四平均律、十九平均律和五度律的要素,表明七千多年前的音樂環(huán)境早已存有十二平均律律制的一些要素。科研成果將笛子的發(fā)現(xiàn)年代提前了5000 年,否認笛子是由外傳入的基礎理論都是強有力的證據(jù)。東漢之前就時興笛子了。屈原的學生馬融就曾經(jīng)在《笛賦》中講笛子的吹奏。1973 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兩件笛子類的樂器。它能夠證實,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笛類樂器就在我國廣為流傳。隋唐時期已有關于笛類樂器大橫吹,小橫吹的記載。在宋朝,笛類樂器在民間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時候有一種民間演出叫《鼓笛曲》,鼓和笛是最主要的兩種樂器(吹奏及擊打類樂器)。除此之外,笛類樂器與大家日常生活的密切相關,在很多文學名著中都是有記述。明清時期,笛子在民間廣泛應用。笛子已變成一種民族器樂,作為民歌、曲藝、中國戲曲、民族舞蹈里的關鍵樂器之一,其保持本質傳統(tǒng)的同時也在為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而不斷發(fā)展。
我們通常把西方管弦樂隊中的笛子稱之為長笛(flute)。這個英文單詞來源于拉丁文flatus,詞根flat=to blow(吹)有動詞吹動的意思,原意為微風輕拂。很多不同的區(qū)域都流傳著關于長笛的傳說。希臘神話中有這樣的描述,山神潘“(Pan,古希臘語:Π?ν)是希臘神話里的牧神,掌管牧羊、自然、山林鄉(xiāng)野,伴隨潘的是自然寧芙?!睈凵狭俗匀慌裎髁湛私z(Syrinx)是希臘神話里阿耳卡狄亞(Arcadia)的山林女神,不斷地向她求愛。為了躲避潘的追求,緒任克斯向父親河神拉冬(Ladon)求助,哀求他幫助她,Ladon 就把Syrinx 變成了一根蘆葦。最終Pan 用這根蘆葦做了一支可以演奏出非常美妙聲音的長笛來紀念他所愛戀的人。在此之后,我們就將這種笛叫做“Syrinx”或者“Pan 笛”。關于長笛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有人推斷,人們最初想要制作長笛的思考來源于聽到蘆葦稈被風呼嘯過的聲音。根據(jù)其他的說法是,最先出現(xiàn)的長笛是由動物的管狀空心骨頭而來的。這一說法有證物證實,更有文獻記載,鳥兒的鳴叫聲或者是人類發(fā)出的口哨聲激發(fā)了人們制作出長笛的思考。
為了能追溯西方國家長笛樂器的發(fā)源,我們應該詳細說長笛的先祖。長笛的先祖有兩種,橫著吹奏笛子和豎著吹奏的笛子。早就在古代埃及,就發(fā)現(xiàn)頂端有開口用黏土做成的豎笛。新長笛記錄了德國西南部最早的音樂傳統(tǒng)。2008 年在德國西南部,考古學家發(fā)掘出了一只35000 年前手工雕刻的骨質橫笛。通過科學的碳物質檢測,考古學家稱這是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人為的手工制作的樂器,這一發(fā)現(xiàn)為歐洲初期當代人搭建繁榮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帶來了全新直接釋義。這支笛子是通過考古學家從德國西南邊的Hohle Fels 洞窟中發(fā)掘的,由12 塊分散的禿鷹骨骼手工雕刻成的。圖賓根大學考古學家尼德普康納德(Nicholas Connard)領導工作組用挖掘出的這12 塊零散的骨頭拼接了一支笛子。這些部分包含1個8.6 英寸(22cm)長,上面有5 個眼的管狀樂器和1 個有凹口的長笛末端。康納德稱,這根笛子有35000 年了。康納德說:“顯然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該研究報告發(fā)表在《自然》雜志上。維多利亞大學考古學家埃普爾·諾維爾稱,這種長笛比以前發(fā)現(xiàn)的樂器更古老,但追溯日期并不太古老,不會引起意外或爭議。這根霍勒·菲爾斯長笛相對完整,看起來比康納德和他的同事近年來在德國南部挖掘的其他七根長笛的骨骼碎片和象牙碎片還要古老。在澳大利亞出土的一支笛子據(jù)說有一萬九千年,而在法國比利牛斯山脈發(fā)現(xiàn)的22 支笛子可以追溯到3 萬年前。德國出土的古笛可追溯到3.5 萬年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笛。這根長笛是康拉德研究小組于2008 年9 月發(fā)掘的。同一個月,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六件象牙碎片在女性雕像洞穴。荷蘭萊頓大學考古學家威爾·洛貝洛科斯(Will lobelokos)表示,在同一沉積層中發(fā)現(xiàn)的骨笛和人類雕塑,足可以表明,它們在3.5 萬年前建立了一個高水平的文明。洛布羅科斯說,很難說這些人的認知水平和社會發(fā)展是什么樣的。然而,這些事物所在的時期在生活中的物質方面,包括對藝術的欣賞、個性裝飾和各類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可以與我們現(xiàn)代文明相媲美。洛布羅科斯說:“這根骨笛表明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進入了歐洲……當時所取得的物質文化可以與現(xiàn)代性相媲美。”他同意康拉德的觀點,認為這根長笛似乎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樂器,為歐洲初期當代人搭建繁雜的創(chuàng)造文明帶來了全新直接證據(jù)?,F(xiàn)實存在的例證是很難讓我們構成古長笛的連續(xù)歷史的仍然可以說明了羅馬人和伊特魯利亞人(Etruscan)演奏過類似于笛的這一類樂器——雖然發(fā)現(xiàn)出的例據(jù)較少,但不能否認笛類樂器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古希臘人卻是普遍演奏的。西方笛類樂器的源頭通過證據(jù)的中斷,在西羅馬帝國崩潰以后,長笛很少能在西方藝術作品出現(xiàn)了,再次能追溯到蹤跡也就到了10 世紀和11 世紀初。
其實經(jīng)過思考分析,便可以知道笛類樂器絕不一定是在漢代才被傳播的。至于是這時才把橫吹的笛的傳入還是技法或是樂譜都更適合當?shù)氐杨悩仿?,舶來品會非常有吸引力,張騫即使從西域帶回的“胡樂”中有西域橫笛類樂器,也與中原早就有笛類樂器的事實并不矛盾。其樂器的產生也如文化的形成如出一轍,形如兩根幼竹擁有各自的根系及種子,只是在生長中枝葉的交連,無可置疑誰傳誰而成誰。其中關于樂器在內的音樂文化氛圍也是沒有國界的,各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彼此促進成長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中原笛類樂器或者會因為西域笛類樂器而有所學習交融也就不足為奇,但這并不可否認中原早就有笛類樂器的客觀事實。骨頭可以長期留存,但竹子等木質結構很難保存,由骨頭為材料轉變?yōu)槟局竦炔牧辖^不是輕易變化來了,器物的作用發(fā)生變化的同時,為了應用更為貼切才會轉換成其他材料,這一變化絕對是有目的性的,堅固變?yōu)楸銛y,出聲發(fā)展為動聽,也是符合當時審美而產生的。
就笛子的起源與發(fā)展就像是不同地域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樣的,都有屬于自己起源成長的個性,又在擴散及傳播中因不同人的理解更新迭代,進而不斷融合發(fā)展。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已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人類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進化階段的人體化石,這些時代的人體化石分布極廣,這些實物證據(jù)可以否定有關中華民族起源的一元論和外來說,而肯定多元論和本土說。笛子的起源也可和這一點相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由多元的文化組成,組成的過程及結果便是文化的融合。竹笛演奏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近代以來,才作為獨奏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里,而從文獻史料的閱讀中發(fā)現(xiàn)對竹笛的研究從20 世紀50 年代之后才活躍起來。笛子作品的多元文化融合即是隨著時代前進的。笛子文化是樂器文化,是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音樂是無國界的,文化也是交相呼應的。
豐富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文化缺一不可,中華各民族的各類文化共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完整和進步。在漫漫長河的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各文化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模仿,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自己的個性又有共性的關系,不斷促進了各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活力、影響力、凝聚力。各類文化都是中華文化這個大的百花園中的每一個盛放的花朵,共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不可估計的魅力。各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不同區(qū)域的文化能夠尋找到共鳴點,人們對優(yōu)秀文化喚起美好情感方面是可以達成共識的,這也是不同文化進行借鑒和交融的基礎。文化融合的過程:首先需要接觸,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這一動作往往產生誰向誰傳授的問題,其次需要文化間的碰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揚長避短,相互交融。
2019 年9 月27 日,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講到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展現(xiàn)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融合是文化自信的根源,由此可知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并不需要證明本民族的東西是完全從一而終且一脈相承的,經(jīng)過漫漫歷史長河,能留存且活躍才是優(yōu)秀的凝聚。我們大可不必只渴望擁有和承認,況且有人曾不停表示什么都是他的,我們也只需一笑而過。
我認為笛這類樂器在中國出土的可考究歷史在賈湖遺址,只是目前認知的中國地域的最早證物。和德國三萬五千年前的骨長笛相比時間并不能說明什么。文明的輪替也極有可能。更多未發(fā)現(xiàn)的真跡還藏匿在這片深厚的土地。也許最早的文明都各自萌發(fā)出空心長管類的樂器經(jīng)過改良精簡的發(fā)展所表現(xiàn)的歷史文化也是不同的。抑或多地獨立發(fā)展出相似同類的管狀空氣柱振動樂器,或由為了生存捕獵狩獵而來;或由為了安全防范危險而來;或由為了生計制作食物而來;或由為了祭祀舉行儀式而來;或由精神消遣豐富文化而來;所以并不存在誰傳給了誰。但張騫出使西域使文化中笛類文化產生了碰撞,文化交流,才稱之為羌笛,也只是對外來笛類樂器的稱謂,傳入的是不可知的技巧及演奏音色,或許會影響一時的流行指向,但歷史仍在繼續(xù)。笛類樂器的起源仍可待追尋,它的神秘值得我們繼續(xù)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