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凱歆
(山西財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進入春秋時代開始意味著新的生產(chǎn)關系、新的階級、新的政治形態(tài)、新的文化思想逐漸萌發(fā),而傳統(tǒng)的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正被瓦解,新的社會結構在“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下正在形成。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孔子汲取傳統(tǒng)“仁”之思想內核,在改造和利用的過程中形成了“仁”這一思想體系,使“仁”成為整個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孔子作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創(chuàng)立“仁”的思想體系根本初衷在于拯救亂世為民謀利,重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實現(xiàn)大同社會的理想。因此,孔子基于解決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所創(chuàng)立的“仁”的思想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對現(xiàn)代社會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墩撜Z》是孔子“仁”的思想乃至全部思想的結晶,這部重要的著作對“仁”的詮釋和解讀從很大程度上對現(xiàn)代進行了啟示,具有時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當今,進入新時代已十年,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積極踐行孔子“仁”的思想不僅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有助于促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仁”這一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百余次,但關于“仁”的這一思想?yún)s非孔子首創(chuàng),可以理解為孔子“仁”的思想是對傳統(tǒng)“仁”的思想繼承與發(fā)展,從而豐富了“仁”的內涵,同時提出了實踐“仁”的原則,使“仁”這一思想更加體系化,對后世產(chǎn)生的影響綿延至今。
先秦典籍對“仁”的解讀定性為人的品格和德性,進入春秋時期《詩經(jīng)》對“仁”的概念延伸到了人的外貌,認為只有外貌氣質非凡和品德美好才能稱為“且美且仁”,到了春秋后期社會出現(xiàn)“禮崩樂壞”的局面,“仁”的內涵更加注重于關于人性的探究,其內涵也日益豐富,包含了“忠”、“直”、“勇”、“禮”等。在這些思想理論基礎之上,孔子結合所處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的生命體驗,從個人與社會相結合的角度拓展了“仁”的范疇,并注重“仁”的社會實踐性,賦予“仁”豐富內涵的同時提出了實踐“仁”的原則和方法,標志一整套的“仁”學體系被建立,從此“仁”這一思想成為儒家思想核心的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精神內核之一。
綜上所述,孔子“仁”的內涵豐富,包含“愛人”、“忠恕”、“克己復禮”、“孝悌”、“先難而后獲”等多層次的思想意蘊,既從個人角度強調道德規(guī)范,加強個人修養(yǎng),又從社會角度提出注重公利,即在面對公利和私利時要先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fā),當社會利益得以滿足時鼓勵對個人正當利益的追求。
“仁”這一思想最初就是對于人的人性和德性的探究,因此孔子在《論語》中首要從道德規(guī)范和個人修養(yǎng)角度對“仁”這一思想進行的論述,涉及道德素養(yǎng)、做事態(tài)度與方法、做學問之道等方面。例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強調了孝悌是“仁”之本,闡述了“仁者愛人”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和手足,即可以將“仁”的內涵界定為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叭收?,其言也讱?!薄捌溲砸沧?,斯為仁矣乎?”“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強調了“仁”對個人修養(yǎng)提出了謹言多思的要求,在做事情時要全面考慮問題,不能草率為之。
孔子“仁”的思想對傳統(tǒng)“仁”的思想進行了改造、利用和創(chuàng)新,從社會角度提出了新的內涵,實現(xiàn)了“仁”從愛父母兄長到愛血緣外的他人再到愛民,拓寬了“仁”的范疇,主張“仁”是一種博愛,從個人延伸到社會領域。例如,孔子主張“泛愛眾,而親仁 ”、“ 先難而后獲 ”闡明了“仁”之本雖在孝悌但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而實現(xiàn)“仁者愛人”的最高境界——博愛,由己推人,由個人上升到社會領域。
此外,《論語》在對“仁”的豐富內涵進行詮釋的同時又從如何做到“仁”的角度闡釋了“仁”實踐方法。例如,“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是孔子首次提出實踐“仁”的方法——推己及人,也就是以切身或身邊親近的人的事情或行為作為范例,來逐步推行“仁”,從愛自己的家庭成員上升到愛一切人,實現(xiàn)從小愛到博愛的升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從學思結合加強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提出實踐“仁”要做到學思踐行,先學何為仁,再思考如何為“仁”,最后在實踐中做到“仁”。
“仁”是孔子思想乃至儒家學說的精髓所在,而由孔子基于時代背景、社會問題、個人生命體驗所創(chuàng)立的一套“仁”學的體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可以說從古至今都對個人及社會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從古代朝代更迭到進入新時代,我們始終都在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面臨制度的創(chuàng)新和文化的碰撞,在中西方文化思潮的激蕩中尋找精神上的支撐,而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孔子“仁”的思想能夠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
“仁”最初在先秦典籍里的釋義指向個人品德修養(yǎng),孔子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了延伸,因此《論語》中“仁”的思想對于大學生加強個人修養(yǎng),實現(xiàn)人生價值具有現(xiàn)實的導向意義??鬃诱J為“仁”是以內在修養(yǎng)為基礎,注重培養(yǎng)個人美好品德,同時推己及人,樹立“仁愛”的人生信仰,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鬃印叭省钡乃枷刖哂泻軓姷膶嵺`性,能夠啟迪人們守住“仁心”,引導人們自覺加強個人修養(yǎng),錘煉個人品德,在生活中實踐以“仁”為理想人格的人生信仰,從而成為黨和國家所需要的德才兼?zhèn)渲拧?/p>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用“恭、寬、信、敏、惠,”從個人角度闡述了“仁”的內涵,同時啟示當代大學生通過培養(yǎng)謙恭、寬厚、誠信、行事迅敏,惠施于人的高尚道德品質來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此同時“克己復禮”,用禮節(jié)、制度和規(guī)則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從而實現(xiàn)內在修養(yǎng)與外在行為的統(tǒng)一。此外,個人修養(yǎng)除包括培養(yǎng)自身高尚的品德還包括能夠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做到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統(tǒng)一?!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孔子在《論語》中闡述了“仁”的具體表現(xiàn),同時能夠啟迪大學生學會以利他之心來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不因受個人主義影響而只注重追求個人利益忽視社會利益。
當前整個世界都處于變革之中,各種文化思潮在我國相互浸染,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如果一旦意志不堅定就容易誤入歧途,迷失自我。人要想立身于世需要被廣泛認可,也就需要錘煉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人們應當學習和踐行孔子“仁”的思想,在實際生活中不斷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在做到愛己的基礎之上孝敬父母、尊敬手足,從而由己推人,由個人小愛升華到愛民的博愛,從而能夠心懷一顆“仁愛”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孔子的“仁”學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核對于人際交往有重要的意義,“忠恕”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忠恕之道”要求尊人、愛人、不強加于人,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際交往原則,要求個體在滿足個人欲望的同時,尊重他人權益,不損害他人利益?!爸宜≈馈币蟆耙匀蚀?,將心比心”,做人嚴于律己,做事誠信待人,理性處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群體之間的關系。
“仁愛”之人心存“仁”之品質,不被世俗名利困擾,不為個人利益損傷他人利益,能夠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做人做事可以把握分寸,其與他人相處過程中,能夠讓他人感到愉悅舒適,其散發(fā)的人格魅力能夠也能影響他人。在當前社會,“仁愛”能夠讓人際關系更為和諧,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規(guī)范。人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不能脫離社會規(guī)范而存在,更不可將自我意志強加人他人。在此基礎上,通過合理方式調節(jié)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推進自身行為與社會規(guī)范相適應,推動自身價值與社會文明發(fā)展要求相適應。
孔子的“仁”所包含的“仁愛”之情,不僅局限于人與人的關系,還涉及“泛愛眾,而親仁”?!皭郾姟鄙婕胺秶鼮閺V泛,包含對弱勢群體的扶助,對自然萬物的博愛等,從“愛人”推及“愛物”。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人類必須關注的話題,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自然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環(huán)境,自然理應得到人類的愛護,人類若踐踏自然環(huán)境,必將使自身生存成為無本之木。
孔子的“仁”學要求人類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環(huán)境,有效節(jié)約資源,不可過度消耗自然環(huán)境,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可索取無度等,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才能使人類代代延續(xù)。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不同的形態(tài),而在社會不斷變革中孕育了文化。我國歷史悠久,五千年文明積淀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凝聚了不同歷史時期國人集體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其中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創(chuàng)立到歷經(jīng)發(fā)展始終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孔子在繼承傳統(tǒng)“仁”的思想基礎之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的“仁”學體系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精神內核??鬃訉⑵鋵Α叭省钡慕庾x以及實踐方法融于《論語》中,而《論語》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其蘊含的各種思想對當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的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但更突出的是其對個人發(fā)展起著巨大的指引作用。由此可見,孔子《論語》中蘊含的“仁”學體現(xiàn)了孔子強烈的文化傳承意識也突出了文化育人的功能。
當前已進入新時代,我國正處在轉型發(fā)展時期,而這一時期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風氣。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力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仁愛”精神,以“仁”守住內心,有助于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
孔子被尊為孔圣人,其凝結在《論語》中的“仁”的思想是其留給后世乃至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財富,而“仁”的豐富內涵及實踐方法對現(xiàn)代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追本溯源,孔子的“仁”具有思想理論淵源,是其對傳統(tǒng)“仁”學的繼承、改造、利用和創(chuàng)新,因此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墩撜Z》中的“仁”具有豐富的內涵,一方面繼承了傳統(tǒng)“仁”學強調的個人品德修養(yǎng),又延伸了“仁愛”的范疇,由己及人,從而擴至社會領域,將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相融合?!墩撜Z》中對“仁”的解讀詮釋了豐富的內涵,提出了實踐“仁”的方法,因此對個人、對人際交往、對文化傳承都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孔子及《論語》的學習,從而深刻認識和把握孔子的“仁”,做到以“仁”愛己、束己的同時傳播“仁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