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子偉
斗轉星移,光陰荏苒,不知不覺又到了年尾歲末。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年歲是一個天增年歲人增壽的非常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因此,對年歲的描述和記錄也是十分豐富和精到,既有想象力,也有感染力,充分地體現了民族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對年歲的別稱、俗稱和戲稱林林總總不下百余種,不勝枚舉。
來自《論語》的記年:而立之年,三十歲;不惑之年,四十歲;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之年,六十歲;古稀之年,七十歲;杖朝之年,八十歲;耄耋之年,九十歲;期頤之年,一百歲。十年一個稱謂,轉眼就是百年。
中國人崇尚五福臨門。長壽是五福之首,所以壽年的別稱也頗為有趣。古人利用漢字的音、形、意來記年祝壽,估計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舉。七十七歲,稱為喜壽(讀音);八十歲,稱為傘壽(字形);八十八歲,稱為米壽(字形);九十九歲,稱為白壽(一百缺一);一百零八歲,稱為茶壽(字形)。這些別稱真是易懂易記,平添樂趣。
還有一些記年歲的時間單位,更是五花八門,但至今還在使用。對此我們必須有所了解,避免說錯用錯。在詩詞中有很多記年歲的詞,給詩詞增添了韻味和魅力。白居易在《中隱》中寫道:“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蹦敲础耙皇馈笔嵌嗌倌昴??“世”的本意是三十年。據說造字的時候就定了,一個“十”字(十年),一個“廿”字(二十年),下有一橫相連,共計為三十年。故“一世”很短,三十年也。李商隱在七律《馬嵬》尾聯中寫道:“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那么“一紀”是多少年呢?一紀為十二年。唐明皇在位四十八年,故詩曰“四紀”。一紀的說法出自《國語》,“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意思是木星繞太陽一周約需十二年,所以古時候以十二年為一紀。毛澤東主席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中寫道:“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泵飨f,百代以降,歷朝歷代治國安邦,都是行使秦朝嬴政立下的法度,郭老寫的《十批》不是好文章。那么“一代”是多少年呢?一代是二十五年。四代同堂即是“四代百年”。一般人在二十五歲會結婚生子,正所謂一代一代往下傳,或者是傳宗接代。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國際間的交流更為方便,對時間的定義更加科學、規(guī)范和嚴格。時間是國際單位制(SI)的基本單位之一,也是我國的法定代表單位之一。我們常用的還有“世紀”,一個世紀為100年。但光年可不是記時間的,它是長度單位、天文單位,是記距離的。國家標準《空間和時間的量和單位》(GB 3102.1-1993)明確:1光年是電磁波在自由空間1年內所傳播的距離(9.460 730×1015m),即9.46萬億 km。請不要搞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