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語 編
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許多動物都是用腳尖走路的,比如喵星人和汪星人。似乎只有人類和少數(shù)動物在走路的時候,是腳后跟先著地。這是為什么呢?
這就要從地球上哺乳動物的走路方式說起了。
陸地上的哺乳動物按照足部結(jié)構(gòu)一共分成三種:蹄行、趾行、跖行。
蹄行是指用蹄子走路。比如馬、牛、羊、鹿等許多食草動物都是蹄行類,它們與地面接觸的是趾骨末端的蹄子。蹄行類的前腳掌——跖骨和腳跟——跟骨并不和地面平行。
許多食肉動物,比如貓、狗、虎、獅子都屬于趾行類,它們走路時與地面接觸的部分是趾骨,腳跟并不與地面接觸。如果你觀察一下喵星人,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走路的時候都是踮著腳的。
和人一樣,整個腳掌都和地面接觸的哺乳動物的走路姿態(tài)叫做跖行。除了人以外,熊、浣熊、臭鼬、嚙齒目(比如小老鼠)、兔形目(如兔子)、刺猬、有袋類動物都屬于跖行類哺乳動物,因為它們的腳掌可以整個蓋在地面上。
因此,跖行類動物和其他兩大類動物的腳的最大區(qū)別是,當(dāng)它們站立和行走時,趾骨、跖骨和跟骨是貼著地面的,而足跟往往是先落地的部分。在所有哺乳動物中,只有跖行類走路的時候能讓腳跟先著地。
從生物力學(xué)的角度講,腿越長、步子邁得越大、走路時用到的肌肉越少,那么走路就會更省力、更有效率。貓和狗的足跟遠離地面,這樣腿就相對變長。許多蹄行、趾行動物擁有較為修長的四肢,而且走路時只有腳尖著地,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