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孟文 張云
(西南林業(yè)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文件《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美麗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保護具有歷史和文化的村鎮(zhèn),傳統村落具有歷史、文化等多重價值,符合被保護的條件。出冬瓜村是我國國家級傳統村落[1],其原住民為德昂族,位于我國邊境,由于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其村落景觀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研究總結出冬瓜村的景觀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該村景觀,有利于其村落景觀的活態(tài)保護。
傳統村落是指較早形成的,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并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2]。在此基礎上,不同學者對傳統村落的釋義有所不同,見表1,本文總結多個概念認為,傳統村落是由物質和非物質共同構成的,具有多重價值的村落。
表1 不同學者對傳統村落的概念釋義
1993年,景觀特征開始作為景觀評估的重點,被認為是持續(xù)發(fā)生在某些類型景觀中、明確被肯定的要素形式,是獨特、可識別的景觀元素一致的形態(tài),并能使景觀不同于別處景觀,是創(chuàng)造一種特殊場地感受的因素[8,9]。
2.1.1 研究區(qū)域選擇
本文選擇中國唯一一個德昂族鄉(xiāng)(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臺山鄉(xiāng))的出冬瓜村作為研究區(qū)域。原住民德昂族屬于直過民族,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出冬瓜村的產業(yè)、文化、民居建筑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色,景觀亦有特別之處。
2.1.2 研究區(qū)域概況
出冬瓜村建于清朝,位于三臺山德昂族鄉(xiāng)東側,距離三臺山鄉(xiāng)政府約5km,距芒市約23km,是出冬瓜村委會下轄的8個自然村之一。該村約有140戶人家、600余村民,以茶葉為主要產業(yè),擁有自然和歷史人文資源[10],見圖1。
圖1 出冬瓜村平面圖
認識景觀特征首先需要認識到組成景觀的單個要素[9],而鄉(xiāng)村景觀同時包含了實體空間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多要素組合模式之間互相作用,形成了多樣的鄉(xiāng)村景觀特征[8]。村落景觀符合文化景觀強調人文與自然的結合[11]的特點。因此,本文依據景觀屬性,將該村景觀構成要素分為2類:物質類和非物質類文化景觀要素,見表2。
2003年,劉沛林開創(chuàng)性使用景觀基因理論來研究傳統聚落文化景觀[13]。文化景觀基因是文化“遺傳”的基本單位,即某種可區(qū)別于其它文化景觀的文化因子,對某種文化景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反之,文化景觀基因也是識別這種文化景觀的決定因子[13]。景觀基因分析法是研究傳統村落景觀的內在特質、外在表達及其傳承特點的方法[14]。
表2 出冬瓜村景觀構成要素分類
本文參照村落環(huán)境,結合村落景觀的具體要素,建立該村景觀基因識別體系,遵循識別原則,對村落景觀進行景觀基因識別;根據區(qū)域內不同的景觀類型,采取不同的景觀基因提取方法得出結果;按照景觀基因分析法對識別出的景觀基因進行分析并總結。
依據出冬瓜村景觀特色,建立其景觀基因識別體系,將出冬瓜村景觀基因劃分為5大類識別因子和16個識別指標,具體詳見表3。
根據出冬瓜村景觀基因識別結果進行分析,見表3、圖2,得出出冬瓜村的環(huán)境、村落布局、民居建筑、主體性公共建筑以及文化標志5方面的景觀特征。
3.2.1 環(huán)境特征
地勢起伏大,周圍植被環(huán)繞。出冬瓜村村落地形較為復雜,地勢起伏大但坡度較緩;森林覆蓋率高、森林資源豐富,村落被竹林環(huán)繞。村子位于山脊上、視線良好,村中主要經濟作物是茶葉,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和水稻。還有一些熱帶果樹和其它樹種,如香蕉、白花樹、榕樹等形成了出冬瓜村豐富的植被景觀,村落自然風貌和諧,獨具一格。
表3 出冬瓜村景觀基因識別結果
圖2 出冬瓜村景觀基因識別結果圖示
3.2.2 村落布局特征
村落空間布局大致呈T形,道路系統良好、交通便利。建筑空間布局依照道路走向在山脊上均勻分布;公共建筑均勻散布在民居建筑之間。村落街巷系統良好,街巷格局主要是進出村的道路和寨門附近的廣場。交通系統簡單,呈樹狀分布;對外交通便利,提高了出冬瓜的可進入性,隨著旅游村寨的發(fā)展,出冬瓜村道路系統越發(fā)通達。
3.2.3 民居建筑特征
出冬瓜村民居建筑保存狀態(tài)良好,可利用度高,但近年來在材質上有所改變。該村傳統民居建筑占村落總建筑數量的大半部分,為四檐出水二層干欄式建筑,風貌與周圍環(huán)境相和諧,已融入自然景觀。從功能上看,出冬瓜村的民居建筑主要是自己使用和改成民宿作為商用(如上上居)2種用途;雖然現在的民居建筑相較于20世紀來說已經由草頂換成瓦頂,但從中依然可以看到傳統民居建筑的風貌特征。
現出冬瓜村呈現“青瓦木墻”和“青瓦土墻”的整體村落風貌。民居建筑由一棟主樓和一棟副樓呈L型構成。主樓上層以木為墻,供主人生活;底層架空無墻,用來堆放雜物或者喂養(yǎng)家畜。副樓只有1層,一般用來擺放農具或進行炊事活動。除此之外,每戶人家都有庭院,用籬笆圍合后種植蔬菜、果樹、花卉等,以供自己食用和觀賞。
3.2.4 主體性公共建筑特征
主體性公共建筑有地域特色,具有文化內涵。公共建筑的文化內涵體現在舉辦民俗活動、宗教活動、建造時間、建造意圖等多個方面。如,雖然出冬瓜村已經建了新奘房,但是三百多年的老奘房依然在村落中保存良好。出冬瓜村的奘房為重檐二層四檐出水干欄式建筑,老奘房是青瓦木墻的材料。在出冬瓜村乃至在德昂族的村寨中,奘房會承接大部分宗教儀式活動、民俗活動,如澆花節(jié)第1天村民就要盛裝去奘房聽佛爺講經,新做的茶葉要先拿去奘房中舉行獻佛儀式,這都體現了出冬瓜德昂族對小乘佛教的信仰。
3.2.5 文化特征
出冬瓜村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民俗文化保存良好,但傳統技藝出現傳承危機。
德昂族澆花節(jié)(潑水節(jié)),見圖3,最初是為了紀念佛陀產生的活動,后來寄托了德昂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發(fā)揮了增強民族感情、民族凝聚力的社會功能,同時體現了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崇拜龍神的特性,以及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質。節(jié)日在清明節(jié)后第7天開始,一般連續(xù)舉行3d?;顒觾热萆婕傲说掳鹤迳钪械姆椒矫婷?,包括但不限于德昂族的民間舞蹈、音樂、宗教禮儀等,是德昂族最重要、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的節(jié)日活動。
澆花節(jié)開始前的準備活動。澆花節(jié)前,村寨中的老人在奘房附近搭建浴佛龍亭為澆花節(jié)做準備。澆花節(jié)前一天進行采花儀式,村民著盛裝去山上、田間采取所需的賞鑒花、芒母花等;戀愛的青年男女對唱并互贈賞鑒花,回村后將花插在龍亭上,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小伙子們會編制花籃,最好的花籃會以“串姑娘”的方式送給喜歡的姑娘,如果對方也愛慕這個小伙子,就會在節(jié)日期間背著這個花籃,否則就是心有他人了。
圖3 澆花節(jié)主要活動流線及場地
澆花節(jié)期間的活動。第1天舉行浴佛儀式,全村人著盛裝,帶著食物、鮮花匯集到奘房聽佛爺講經,將竹筒中的水澆在佛爺的手上、腳上,為佛爺洗手洗腳,請求佛爺為自己謀求幸福。第2天為取水儀式,根據佛爺推算的取水時辰,地點先近后遠(第1天取井水,第2天取山泉水,第3天取江河之水)地進行祭龍、祭物儀式后取水;把水背到村中奘房處,將水倒入水龍槽流入水佛房(龍亭)使花筒旋轉噴出清水為周圍象征著佛祖的佛像沐浴,意在緬懷先輩。用從佛像流下來的“圣水”洗臉、洗手、飲用等可治百病,來年吉祥;隨后,將各種吃食供于佛前齊聲朗誦祭詞,把吃食分給所有參加慶典的人,表示答謝恩人、年年有余以及展示各家女主人的手藝。第3天早上,家中晚輩要將準備好的熱水端至堂屋中央,向家里的長輩扣頭并未長輩洗手、洗腳,求得長輩的諒解,長輩們也檢討自己。同時相互祝福,午后則互相潑水。
出冬瓜村民俗文化延續(xù)良好,但在傳統技藝方面將會出現傳承危機。大多數年輕人在外工作,年輕女孩子對織錦并不熟悉,在外也不穿本民族服飾;德昂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德昂酸茶的制作由于過程繁復、耗時長等原因已經很少有人會做了,目前德昂酸茶的非遺傳承人只有1個弟子。除此之外,述說德昂族古老傳說的民間文學《達古達楞格萊標》全詩共有千余行,傳承難度較大。這些難以繼承的非物質文化景觀,隨著社會快速發(fā)展,村中人才流失、村落逐漸商業(yè)化等現象出現傳承危機。
3.2.6 出冬瓜村景觀特征的特殊性與多元性
3.2.6.1 特殊性
德昂族在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家也有分布,是典型的跨境民族,出冬瓜村景觀特征在環(huán)境、村落布局、建筑和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色。物質文化景觀特殊性表現在由于出冬瓜村地理位置和生存環(huán)境(氣候、高程、地形地勢)的影響,村落環(huán)境、村落布局依地形地勢而建,建筑形式反映當地氣候條件與生存需求,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使用竹材、木材等都表現了出冬瓜村景觀的特殊性,呈現出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特征。
3.2.6.2 多元性
非物質景觀特征多元性體現在多民族文化涵化上。非物質文化景觀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互融合,如龍陽崇拜表現了本民族的原始崇拜,民俗活動中的澆花節(jié)體現民族文化涵化性;在傳統技藝方向,德昂織錦與酸茶制作保持著德昂族完整的傳統技術,象腳鼓舞、水鼓舞則是傳統舞蹈的表現。
根據研究結果,出冬瓜村傳統建筑方面、傳統禮儀等方面保護得比較好,村落景觀之間相互聯系又有區(qū)別,現今的村落形態(tài)與村民生活方式是出冬瓜村長期以來留下的智慧結晶。德昂酸茶、德昂服飾、《達古達楞格萊標》等都有自己的非遺傳承人,但單一的傳承渠道(如口耳相傳),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讓出冬瓜村文化景觀面臨傳承斷裂的風險。
基于出冬瓜村景觀的基本情況,提出以下活態(tài)保護策略。
包括物質文化景觀(自然環(huán)境、傳統建筑、村落布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宗教信仰、民風民俗、傳統技藝等)的完整性。培養(yǎng)專業(yè)工匠對損壞的傳統建筑進行修繕,禁止影響村落布局的挖填方工程,村民的農田與耕地必須完整、以便保持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保護村落景觀完整性才能更好保護其景觀特征。
目前,出冬瓜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都有傳承人,但傳承人的年紀偏大,需要時刻關注其身體狀況,盡快找到新的接班人,多培養(yǎng),擇優(yōu)選擇傳承人。同時,對德昂酸茶的制作應加上文字、攝影等表達方式,讓更多的人可以學習;對《達古達楞格萊標》傳承,也不應該只是口耳相傳,使用錄音配文字的方式會更有效果。其余的非物質文化景觀(水鼓舞、象腳鼓舞、織錦等)也可以參照著拓展其它的傳承渠道。
保護村民的民俗節(jié)慶活動空間,讓民俗活動能順利進行,包括奘房周圍的廣場,澆花節(jié)的主要活動場所,以及寨心、佛塔等祭祀活動場所。
積極以各種方式傳播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使村民對村落的文化景觀產生更高的認同感,有利于村落景觀特征的保護。
4.5.1 推出旅游產品
將德昂酸茶、德昂服飾制作成旅游特色產品進行銷售,讓他人感受到德昂族飲食特色和服飾之美,讓民村得到經濟收益,以便利于德昂族傳統技術的傳承。
4.5.2 進行特色表演
為了《達古達楞格萊標》、水鼓舞、象腳鼓舞等傳統藝術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可以讓村民通過表演的形式宣揚民族傳統文化,讓游客產生重游意愿,推動經濟持續(xù)發(fā)展。讓“宣揚民族文化(推出民族產品)-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fā)展)-保護村落景觀特征(村落文化景觀)”三者形成循環(huán)模式,使出冬瓜村景觀特征得到更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