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山
鄧石如(1743-1805)“印從書出”的印學思想,啟發(fā)了晚清印人的“印外求印”①,鄧石如之后名家迭起,在繼承“鄧派”的基礎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例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等。
吳讓之(1799-1870)早年從鄧石如弟子包世臣學習書法,被后世公認為鄧石如的再傳弟子。②吳讓之將篆書的書寫體驗運用到篆刻實踐中。吳昌碩在《吳讓之印存跋》中提及:“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漢印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習,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職是故也。”③魏錫曾在《吳讓之印存》中提到:“若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其在皖宗為奇品、為別幟,讓之雖心摹手追,猶愧具體,工力之深,當世無匹?!雹軈亲屩嘁孕∽淖秩胗?,更加突出用筆的輕重、緩急和體勢的方圓,通過獨特的刀法充分表現(xiàn)篆法的舒展凝練,如“觀海者難為水”,此印為吳讓之34歲時所作,已經(jīng)能夠在印面上比較自如地表現(xiàn)自身的書法面目。“學然后知不足”等印取法漢碑篆文,結體上緊下疏,突出縱長之態(tài),表現(xiàn)出吳讓之在以漢碑額風格的文字入印時,與鄧石如有著不同的取法方式。⑤
[清]吳昌碩 石人子室
[清]吳讓之 學然后知不足
趙之謙(1829-1884)早期刻朱文印“季歡”,款署:“鄧完白法,為季歡摹,丁巳十月。六朝人朱文只如此,近世貌漢印者多,遂成絕響耳,冷君?!边€有朱文印“陶山避客”款跋中也記述了對鄧石如篆刻的學習:“學完白山人作,此種在近日已如絕響,俗目既詫為文何派,刻印家又狃于時習,不知其難,可慨也。艾翁屬刻,重連及之,憨寮記?!壁w之謙可以說是鄧石如的知音。趙之謙“鄭齋所藏”印,款曰“略似六國幣”;“鄭齋”印,款曰“擬漢磚”;此二印邊款中提到的“六國幣”“漢磚”等,都是趙之謙在入京師后審美視野開闊的結果⑦。比較而言,趙氏的圓朱文以其篆體入印,是“印從書出”,而此類印作則顯然從民間書跡中汲取靈感,是將取法對象由印家的手寫體篆書擴大到其它范圍的“印外求印”⑧。趙之謙這種類型的篆刻作品對后人有啟發(fā)之功。
吳昌碩(1844-1927)一生研究石鼓文,并將金石的審美意向和書法的筆意墨韻融入到自己的篆刻藝術作品中,如“西泠印社中人”“石人子室”“且飲墨瀋一升”“人生只合駐湖州”“明月前身”等,字體結構一如其成熟期的石鼓文,篆法左低右高,筆意強烈,再輔以吳昌碩慣用的敲、削、磨等殘破手法,使原本神采逸動的線條變得斑駁凝練,印作氣息也更為渾穆高古,這些印章不僅完美地體現(xiàn)了吳昌碩石鼓文書法古樸渾雅的筆墨情趣,作品中一貫的高渾蒼樸、奇肆雄勁的藝術特色也展露無遺⑨。
黃士陵(1849-1908),是晚清印壇上開宗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黃士陵朱文印“實君”,印款記曰“仿鄧頑伯,牧甫”;另一方朱文印“翠巖”款記“完白篆書追唐人形(貌)作長體,而氣味直逼嵩山,先哲已祥言之矣,豈待后生小子之諜諜耶!摹其二字為□丈刻石即希教之,黃士陵并識”,由此印款可知,黃士陵傾慕鄧石如篆書,致力仿效學習。黃士陵篆刻不同類型的風格在南昌印行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印譜》,還有其“六朝管華齋”“丹青不知老將至”“人生識字憂患始”“書遠每題年”等印章中有所體現(xiàn),這些印章除了參照鐘鼎彝器銘文外,還旁涉六國泉幣、碑碣、碑額、鏡銘、瓦當、陶文、權量、詔版、磚文等金石文字。黃士陵是繼趙之謙之后堅持走“印外求印”道路,入印文字最為豐贍的一位篆刻大家⑩。
鄧石如之后,近代篆刻家將“印宗秦漢”“印從書出”進一步擴展為“印外求印”,“印內”“印外”互為印證,擴展了篆刻審美視野和入印文字范疇。此后,齊白石、來楚生等,也通過自己的書法、篆刻作品詮釋了“印從書出”的印學思想。
在“以書入印,印從書出”印學思想的視域下,觀照當前篆刻藝術教學及其未來發(fā)展,有很多值得探求的學術空間。如何圍繞“印宗秦漢”“印中求印”“印外求印”的核心理念,建構中國篆刻藝術學科獨立的技法生成機制,重新定義“書”的內涵和邊界,使其適應新時代的“印學”體系,是高等教育篆刻教學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課題。
[清]吳昌碩 臨《石鼓文》 135×65cm 紙本 韓天衡美術館藏
注釋:
①侯雁南《“印從書出”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以鄧石如對漢代篆書碑額的取法為例》,中國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4月,第24頁。
②武蕾《鄧石如印學思想及篆刻實踐研究》,《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11月第6期,第166頁。
③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598頁。
④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第595頁。
⑤武蕾著《鄧石如印學思想及篆刻實踐研究》,《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11月第6期,第167頁。
⑥韓天衡、張煒羽《中國篆刻流派創(chuàng)新史》,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第65頁。
⑦張小莊《趙之謙研究》,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8月,第273、274頁。
⑧張小莊《趙之謙研究》,第275頁。
⑨韓天衡、張煒羽《中國篆刻流派創(chuàng)新史》,第86頁。
⑩韓天衡、張煒羽《中國篆刻流派創(chuàng)新史》,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