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呈平
高中政治課程是高考必修科目,也是學生接受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在高中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公共參與、法治意識與科學精神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與學生今后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政治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對公民規(guī)范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和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作為新時代的公民,應當具有相應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因此,在高中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時事熱點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讓學生通過具體事例了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還可以利用時事熱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課時,筆者便運用時事熱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政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便運用“兩會時事”進行了導入,讓學生從中了解人大代表的選舉流程,以及人大代表產(chǎn)生的方法與形式,以此加強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認知。
此外,筆者十分注重挖掘、積累生活中的時事熱點素材,并將其與教材內容、學生的興趣點、學情等進行融合,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同時,筆者運用時事熱點素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養(yǎng)成了關注時事熱點新聞的良好習慣,樹立了公共參與意識與社會責任意識。
中外法治發(fā)展歷程表明,公民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指標,極大地影響著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和建設效果。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要素,法治國家又是法治意識形成的基本載體,二者互相作用、互相促進。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易沖動、做事不計后果、法治意識相對較為淡薄。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校園霸凌事件屢禁不止,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也是在為校園安全提供保障。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索。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讓學生從中了解法律的作用與效度,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舉止。
例如,在講授“全民守法”一課時,筆者便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帶領學生探索全民守法的內涵,增強學生對法律覆蓋面的了解,讓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筆者帶領學生探索了全面守法的內涵,并結合一則校園霸凌案例提出問題:“你認為該案例中哪些個體行為沒有遵守法律?”學生回答后,筆者總結道:“校園不是法外之地,作為高中生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有正確的認識,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全民守法從你我做起。”在這節(jié)課中,筆者通過案例讓學生認識了校園中可能存在的違法行為,加深了學生對法律的認識。
高中階段的學生主觀意識較強,具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與學習能力,希望也樂于在同伴面前進行展示。筆者采用案例的方式進行教學既可以滿足學生認知世界、認識社會的好奇心,又可以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保護自己,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權利。
主題探索最早是在大學思政課上出現(xiàn)的教學方式,其主要過程是教師確定主題內容,學生圍繞主題內容提出問題,并采用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解決問題。主題探索是鍛煉學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的,設計主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校的辦學條件與學情,確保提出的主題與問題可以滿足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才能發(fā)揮主題探索的作用。
例如,在講授《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一課時,筆者便采用主題探索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讓學生了解我國基本經(jīng)濟制度運行的現(xiàn)實依據(jù),以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筆者組織學生以“我國的經(jīng)濟制度”為主題進行了社會探索,讓學生了解父母收入來源的主要形式。學生實踐后,筆者組織學生對家庭收入來源進行了分類和歸納,學生從中認識了公有制和其他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為學生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主題探索方式的運用,能夠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此外,主題探索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收獲學習的快樂,提升發(fā)散思維能力。
政治認同是政治建設的重要范疇,是政治發(fā)展的重要前提。政治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發(fā)展中所產(chǎn)生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政治認同既是把社會成員團結和組織起來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勵和促進社會成員共同奮斗與前進的重要思想基礎,還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目標和理想歸宿。高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向師性與小學、初中階段相比已經(jīng)減弱了很多,但教師的言行依然可以影響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教師通過語言、行為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打下基礎。
例如,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一課時,筆者便利用思想道德教育,激發(fā)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我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歷程,明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樹立為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樹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重點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內容,幫助學生了解了我國近代發(fā)展的艱難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通過大量的史實,運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此外,筆者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還積極尋找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點,讓學生認真觀察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自覺接受積極思想的熏陶,增強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認識世界時要具備一定的精神與品質,這種精神與品質指的就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包括理智、自主、反思、辯證思維等多個方面。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網(wǎng)絡信息技術,面對魚龍混雜的網(wǎng)絡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事物,讓學生在繁雜的信息世界中學會辨別信息的真?zhèn)?,提升社會生存能力。同時,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離不開生活素材的運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選擇生活化的素材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科學精神。
例如,講授《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一課時,筆者便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理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真理的含義,學會區(qū)分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具體性,了解真理與謬誤之間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信念,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真理、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筆者設計了較為生活化的問題鏈:“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古來有之,你知道哪些說法呢?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嗎?你是如何辨別的呢?”學生回答后,筆者順勢引入本課的主題:“真理都是客觀的、有條件的、與謬誤伴生的?!痹诒竟?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運用問題鏈有效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真理積極性,為學生深入探究課堂教學內容打下了基礎。
生活化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已有認知為切入點,這個已有認知可以是學生學習過的內容,也可以是學生的通識知識或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新舊知識之間的遷移及完善知識體系。
總之,在高中政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能夠收獲知識,又能夠鍛煉技能,為以后的社會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