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宇科
在初中化學中,實驗教學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在現(xiàn)行的教材中也包含了眾多化學實驗相關的內(nèi)容,重視化學實驗,積極落實教材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操作能力,是化學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實驗設備不足、器材使用效果不佳等問題,導致實驗教學的開展無法真正符合教學要求,實驗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因此,要想在現(xiàn)有條件下,加強化學實驗教學的實效性,有效途徑之一就是進行自制教具活動。什么是自制教具?就是指教師和學生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通過較為簡單的方法,自己制作來的教學用具。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利用自制教具不僅能夠彌補實驗器材缺乏的問題,還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簡化和改進實驗步驟,讓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化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效率。本文將通過以下幾個案例,簡要闡述在實驗教學中自制教具的應用策略,以期為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
在初中化學教材“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實驗”中有一個探究環(huán)節(jié),就是“用火柴去點燃蠟燭剛熄滅時所出現(xiàn)的白煙,探究蠟燭是否可以重新燃燒?”依據(jù)實際教學經(jīng)驗,這個實驗在操作過程中很難成功,首先,白煙本身很難被點燃,再加上受到各類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白煙容易被風吹散,稍一拖延就可能錯失點燃白煙的時機,火柴的火焰若離燭芯太遠則不易點燃白煙,若離燭芯太近又會產(chǎn)生“點燃的是燭芯”的質(zhì)疑,因此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就必須采用自制教具的方式,將實驗裝置進行簡化,以此來提高實驗的可行性。
例如,教師可以在自制教具時,引導學生選取一根長約20cm的細鐵絲,并利用鉛筆將大約10cm長的部分鐵絲纏繞成直徑5cm、高2cm的一個線圈。這樣制作教具就非常簡單,但是在實驗中卻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具制作完成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首先,要將蠟燭點燃,然后使用制作的線圈從上而下地輕輕罩住蠟燭的火焰,大約5S后,輕輕將蠟燭吹滅,與此同時,立刻將點燃的火柴放置在線圈的上方,接觸產(chǎn)生的白煙,如此一來,就能迅速點燃白煙,蠟燭就會被重新點燃并燃燒。從實驗的原理上來說,由于自制的線圈高度高于燭芯的長度,這樣不僅能證明點燃的不是燭芯而是上升的白煙,且線圈本身對白煙能起到一定的匯聚作用,因此利用線圈更容易點燃白煙。正是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自制教具,不僅有效改進了實驗過程,增加了實驗成功的概率,加強了實驗的可行性與可信度,而且這樣的教具結(jié)構(gòu)非常簡單,操作也方便,學生完全可以自行制作和實驗,可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操作實驗的動手能力。
在化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化學實驗的效果并不明顯,尤其是一些演示類的實驗,也正是因為可見度不高,很多學生就會產(chǎn)生實驗與我無關的心理,在實驗的過程中只會被動學習,這樣一來就容易降低學生的參與度。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對化學實驗的重視度,通過自制教具的形式提高實驗的可視性,從而加強實驗的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水與酒精混合的體積變化”時,由于需要將50ml酒精與50ml水進行混合,得出總體積小于100ml來表明分子之間存在間隙的這一論斷。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比如,反應的速度太慢、可見度較低,因此非常不利于學生進行觀察。鑒于此,教師就可以利用自制教具進行改進:首先,在實驗儀器方面,選擇膠塞和變形試管;試劑選擇水以及由品紅所染成的紅色酒精;在變形試管制作方面,先利用15mm×150mm的試管,再使用噴燈加熱的方法,將原本1.5cm長的試管拉長為長約4.5cm、直徑為0.5cm的細頸試管,而細頸上方的試管長約2.5cm。隨后,在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先要使用膠頭滴管加入水至下方試管中的二分之一位置,再加入紅色酒精直至試管口,最后利用膠塞塞住試管口,并隨意搖晃使其均勻混合,這時就很明顯地看到液面會不斷下降直至細頸下端,大約下降45mm左右。通過自制教具的方式,不僅使得實驗過程更加簡單,也增強了實驗的可視度,讓學生觀察得更加清楚,更好地提高了學生實驗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同時由于儀器操作簡單,實驗步驟不繁瑣,能有效節(jié)約實驗所需的物品和時間。
初中化學屬于自然學科分類,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課程。而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化學現(xiàn)象的過程本身也充滿了新奇性,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從化學教材中的實驗出發(fā),在保證基本原理不變的前提下進行自制教具,從而讓實驗更加具有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積極地投入到化學實驗探究中,汲取更多的化學知識,增強實驗操作能力。
例如,教材中有一個“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探究實驗,學生可以在分析相關實驗現(xiàn)象中得知: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時會生成一種酸性物質(zhì),且這種酸性物質(zhì)非常不穩(wěn)定,容易受熱就分解,但受實驗材料所限,這個實驗無法進行反復操作,且教材中的實驗過程較為枯燥,學生興趣度不高。對此,教師就可以進行自制教具來對實驗予以改進:在實驗結(jié)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封管實驗,首先,準備16mm×200mm試管,2%的石蕊溶液及二氧化碳,然后進行封管制作,在試管中加入石蕊溶液約2ml,再加入充足的二氧化碳,等溶液變?yōu)榧t色后,再將試管稍微傾斜,使用噴燈試管口四分之一位置處進行加熱,直至變?yōu)榧t軟狀,這時再使用坩堝鉗將試管口緊緊夾住并慢慢將其拉細,再對細頸上端進行加熱直至紅軟狀,如此一來,就能更好地將試管口封住。學生通過這個實驗就能看到被密封住的二氧化碳石蕊試液,教師可趁機對其進行介紹,并引導學生與紫色的石蕊試液進行對比分析:為什么加熱試管片刻后,溶液就會從紅色變成紫色?原理是:碳酸本身易分解,這樣生成的二氧化碳就會逸出溶液,封存在試管上端就會變成紫色。為什么試管脫離火焰,冷卻后再搖晃時,試管內(nèi)溶液又由紫色變成紅色?原理是:二氧化碳本身溶于水,與水反應后會生成碳酸,碳酸使得石蕊溶液變紅。正是通過自制教具,使得實驗操作更加便捷,整個溶液的顏色變化非常鮮明,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對相關原理的理解,而且也能為實驗增添趣味性。
在生活中,有許多隨手可得的材料或廢舊物品能充當實驗器材,對它們進行簡單加工便可成為教學用具。自制教具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應用廣泛,不僅能有效增強實驗教學的效果,還能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這些自制教具所體現(xiàn)出來的“廢物利用、循環(huán)使用”理念,能更好地開拓學生的實驗思路,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與能力獲得有效開發(fā)與鍛煉。
例如,在進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實驗探究時,教師可以在生活中選擇一些簡單易得的材料,如輸液瓶,依據(jù)啟普發(fā)生器制取氣體的化學原理,制作一個簡易的啟普發(fā)生器。首先,在儀器選擇方面,我們選取一個250ml的燒杯,一個200ml的輸液瓶,然后將輸液瓶的瓶口進行密封,在其瓶底弄幾個小洞,再選擇一個具有良好密封性的膠塞、止水夾以及導管。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我們先將膠塞拿下,再從瓶口處加入固體藥品,并在燒杯口處加入酸性物質(zhì)。在使用這個啟普發(fā)生器時,我們要將止水夾取下,這樣能保證導管是通暢的,也能保證儀器中的固體和液體藥品能夠充分接觸并產(chǎn)生反應。如果需要讓反應停止,那么只需要將止水夾夾上或?qū)⑤斠浩恐苯幽贸黾纯伞_@個自制的實驗裝置,不僅有效彌補了實驗中正規(guī)啟普發(fā)生器的缺點(即發(fā)生反應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在密封容器中),而且還能進行廢物利用,節(jié)省實驗成本,更重要的是它還適用于“制取氫氣及氫氣燃燒”的實驗,不僅實現(xiàn)了實驗資源的共享,還有效避免了產(chǎn)生爆炸的可能性。
總之,化學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教師要想讓學生不再畏懼化學,就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利用自制教具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變廢為寶,將其作為學生化學實驗的有效工具,在促進化學實驗教學有序進行的同時,實現(xiàn)資源共享,有效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開拓學生的化學思維,更好地實現(xiàn)初中化學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