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鳳凰漢語方言夾雜個別土家語詞,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在一些土家族語言研究的專著和《鳳凰縣志》中都有相關記載和論述。文章主要考察鳳凰漢語方言詞匯系統(tǒng)中土家族語詞借入的情況,分別從“全借”“半借”“變換語音”三個角度來分析土家語借進鳳凰方言的方式及特點,討論其借入后詞義擴大與縮小的變化情況。
【關鍵詞】鳳凰方言;土家語借詞;借入方式;詞義變化
【中圖分類號】H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2-127-03
【本文著錄格式】 楊基軍.鳳凰方言土家語借詞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2,01(02):127-129.
基金項目:2021年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湘贛方言語音與詞匯研究”(項目編號:YCX21034)。
引言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漢族人稱謂“土家人”。土家族人主要分布在湖南、貴州、湖北、重慶四省份的交界處。鳳凰縣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阿拉營鎮(zhèn)與貴州省銅仁市交界為鄰。根據(jù)第七次全國人口大普查(2020年11月)統(tǒng)計結果,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83466人,占23.74%;少數(shù)民族人口為268153人,占76.26%。其中,土家族人口為69055人,占19.64%。鳳凰土家族雖然不會說土家語,但是所操鳳凰方言零星地散落著土家語詞。據(jù)1988年《鳳凰縣志》記載:“鳳凰木江坪鄉(xiāng)、橋溪口鄉(xiāng)部分村寨群眾所說的漢語夾雜個別土家語詞匯?!痹诼L的歷史長河里,土家人與漢人長期交往,互相接觸,互相影響,客觀地促進了鳳凰縣漢語發(fā)展與變化,也形成了鳳凰方言獨特的詞匯特征。
本文的材料是筆者通過田野調(diào)查,并參考楊再彪《湖南西部四種瀕危語言調(diào)查》及田德生、何天貞等編《土家語簡志》等其他著作附錄的土家語詞匯綜合所得。文中例詞及土家語的音標全部來自參考文獻附錄的土家語詞匯,方言音標參考李啟群《湖南鳳凰方言同音字匯》。文章判斷是不是土家語借詞的標準有三:第一,基本詞義方面,鳳凰土家語借詞基本詞義與湘西州境內(nèi)和周邊貴州土家語的基本詞義相同或趨同。第二,語音方面,聲母、韻母參考鳳凰本地方言,酌情考慮湘西州境內(nèi)及周邊貴州土家語的語音相似度及由于鳳凰土語語音的影響呈現(xiàn)有規(guī)律性變化借入。第三,聲調(diào)參考鳳凰方言的聲調(diào)升降變化。土家人發(fā)音合作人田茂云,男,65歲,木江坪鎮(zhèn)橋溪口村人,小學文化,基本生活在鳳凰縣木江坪鎮(zhèn)。林永茂,男,48歲,木江坪鎮(zhèn)蘿卜溪村人,大專文化,基本生活在鳳凰縣。
一、鳳凰方言中土家語借詞的借入方式及其語義變化
詞匯在語言接觸中變化最快,它是最容易反映民族語言文化交融的晴雨表。鳳凰是一個“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地區(qū),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為土家語和漢語提供了有利的接觸場所,催化兩種語言的相互影響、詞匯的相互借用。土家語借入漢語唯一的方式就是借音,進入漢語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全借的借詞
全借是指鳳凰方言借土家語時,連同土家語語音和語義同時借入。這類借詞有單音節(jié)、多音節(jié),例舉如表1所示。
本次表1中考察土家語借詞,從詞性角度分析,大部分是實詞,動詞占絕大多數(shù),其次是形容詞,最后是數(shù)詞、量詞及其他。在田野調(diào)查記錄詞匯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發(fā)音合作人對動詞總是脫口而出,而對于別的詞則要思考片刻,甚至考慮很久才能說出。為什么動詞能很好地被鳳凰方言吸納?因為動詞與人們的勞作有關,最能真實刻畫土家先輩認識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艱辛歷程。鳳凰方言全借土家語,說明這些詞能客觀、生動、全面地描述適合本土事物,彌補鳳凰漢語方言詞的缺失。
(二)半借
半借就是音譯+注的形式,即土家語素音譯和漢語方言語素注釋。半借的重要形式是音譯+注的形式,即一部分是鳳凰土語,一部分是土家語。在結構形式上有兩類,“漢語語素+土家語語素”“土家語語素+漢語語素”,由兩部分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詞。具體例舉分析如下。
1.漢語語素+土家語語素
在“漢語語素+土家語語素”組合借詞結構中“ka55”“ka55la55” 是一個土家詞綴,作用是強調(diào)漢語詞的意義。這類詞的土家語素除了注釋補充之外,還有分別詞類別的作用。例如,“ka55”多粘附在名詞、形容詞后。
2.土家語語素+漢語語素
(四)詞義的擴大與縮小
鳳凰漢語借入土家語之后,有些詞的詞義發(fā)生了變化,詞義的擴大或縮小是最突出的特點。
1.詞義擴大
2.詞義縮小
以上土家語通過三種借入方式進入鳳凰漢語方言詞匯中,在一定程度打破了鳳凰漢語方言的統(tǒng)一性和一致性。因為土家語和鳳凰漢語是相對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語音、語義、構詞及造句等方面都擁有各自的特點、規(guī)律。但土家語借入的鳳凰方言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可能的完全遵從輸入語的語音形態(tài)。構詞上“音節(jié)的變換”(上文有例詞)就是為適應方言表達習慣而改變的。同時,鳳凰土家借詞詞義的擴大或縮小體現(xiàn)了兩個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產(chǎn)生了對事物認知特點的不同。
二、結語
參考文獻:
[1]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鳳凰縣志[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如龍.漢語方言研究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田德生,何天貞等編.土家語簡志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4]楊再彪.湖南西部四種瀕危語言調(diào)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5]鄧佑玲.民族文化傳承的危機與挑戰(zhàn)——土家語瀕?,F(xiàn)象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鄧慶夏,田靜.仙仁土家語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7]李啟群.湘西州漢語與土家語、苗語相互影響[J].方言,2002(1):71-81.
[8]李啟群.湖南鳳凰方言同音字匯[J].方言,2011(4):341-353.
[9]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作者簡介:楊基軍(1983-),男,湖南鳳凰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