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豐
不假思索的道德評價或綁架只會對感情造成傷害,唯有保持一顆主動之心,做出選擇和改變,才能收獲長久的幸福。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愛情長期和道德綁定在一起,很容易讓人做出道德判斷。最簡單的道德判斷就是愛情中的背叛與忠誠,比如一個人是不是“渣”。
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需要先繞個遠,講一講我對道德的一些想法。
主動選擇的重要性
常和別人說,我不同于其他積極心理學家的一點在于,我從不相信人生而向善。這里的“善”并非哲學界定,而是世俗意義和樸素觀念上的善。
只要上網(wǎng),你就會知道,這個世界最極端的情緒是“道德義憤”,不停地給他人貼道德標簽、扣道德帽子。事實上,普通人對人的判斷通常都不精準。人是隨情境變化在善和惡之間徘徊的。因此,一瞬之間對某人做出道德判斷,就會忽略他的變化,也會產(chǎn)生許多偏差和謬誤。
平庸之惡是件有趣的事情,結(jié)合情境的小惡及平庸才是人性的深刻之處。在電視劇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劇情:但凡有利益的時候,人就容易“黑化”,而平時唯唯諾諾、看起來最好的人,反倒成了最壞的那個。我們并不會覺得這樣的戲劇沖突有什么突兀,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常見。
詩說不問蒼生問鬼神,我倒覺得,不畏鬼神畏蒼生。鬼神沒什么可怕的,因為這些根本不存在;而人才可怕,因為人性最可怕。有趣的是,在中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中,爹媽要教孩子“做人”,而在西方,則是教孩子“做好人”。如果我們生來不知道怎么做人,也不是一個好人,是不是能隨便做壞事,或者,把它作為作惡的理由呢?我的答案是,不能。我們不能用“是”推出“應該”,如果因為人皆自私,就可以隨便做壞事,那么就犯了休謨的自然主義謬誤。
舉個例子。從進化角度來看,男性要盡可能多地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但如果一個男性以此作為要求多娶妻子的理由,那他就犯了自然主義的謬誤。這種邏輯特別能糊弄人。但事實卻是,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把“人生來如何如何”當作理由,無論生來是怎樣的,我們都應該進行主動的選擇。
主動選擇的理由也是道德標準。人最怕有自己的道德標準,但也最愛有自己的道德標準。我們總在以自己的道德標準衡量別人,可道德的善惡邊界是模糊的。一旦做出道德判斷,有人不同意,你就會覺得反對者也是壞的。這是我們總會發(fā)生沖突的原因。
其實,何謂道德,如何道德,尚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我想說的是,人生而向善不一定為真,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理由地、理智地選擇為善—生而向善,不如選擇為善。
選擇是理性、自主、能動、自由意志的發(fā)揮,這就是積極心理學中“積極”的要義。積極并非強行正能量,而是發(fā)揮出人之為人最初的感覺。人能夠控制自己、調(diào)節(jié)自己,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由意志,這是人之為人的最初狀態(tài)。
積極心理學想讓大眾去追求的,無非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知情行,主動或策略性地改變自己的主觀體驗,無論堅持何種幸福觀,最終都能夠變得更幸福。
認知失調(diào)的愛情
講到這里,我們再來看開頭那個問題。說一個人是人渣,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道德義憤,即對背叛的義憤。
女性擇偶,偏好位高權(quán)重、富裕寬綽、勤奮上進、孔武有力的男性;而男性則偏好年輕貌美的女性。一言以蔽之,美貌換地位。這是因為早先的男性存在父權(quán)不確定,他無法確知孩子是否是自己的,而女性的母權(quán)則確定無疑。
為了更好地繁衍,男性選擇更多地去傳遞基因,因此,他選擇基因看起來優(yōu)渥的女性作為對象,那便是年輕貌美。而因為確定,女性則更需要讓自己的孩子安全生存,因此看重可提供資源的男性。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男性更害怕女性身體出軌,因為這會加重父權(quán)的不確定性;而女性更害怕男性心理出軌,因為這會讓他減少資源的投入。這是個簡單的進化心理機制,似乎無關(guān)道德。但當有女性真的講出那句“寧愿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時,社會對她投以的是道德批判。當然,我并不認為她這么說是對的。真相是,“是”解釋不了“應該”,這會犯下上述的自然主義謬誤。雖然是兩碼事,但我們經(jīng)常在論及進化時犯此錯誤。
無疑,忠誠與不背叛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愛情。心理學中最為出圈的愛情理論便是“愛情三元理論”,對于完美之愛來說,激情、親密和承諾三者缺一不可。
親密是以彼此信任為基礎的情感表現(xiàn),包括熱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點。激情則必然伴隨彼此間性的吸引,以身體的欲望激起為特征。激情的形式常常是對性的渴望,從伴侶處得到滿足的、強烈的情感都屬于此類。承諾是內(nèi)化為個體心靈需求的一種責任和約定,包括將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決定及維持感情的努力。承諾主要是認知的,親密是情感的,而激情是動機的。
很明顯,在愛情的初期,激情遠高于親密與承諾;而在愛情的中期,激情消退,親密上升;在愛情長跑的后期,承諾上升,而親密也趨于穩(wěn)定。你可能會問,到了愛情的后期,是不是就沒有激情和親密了呢?實際上,如果只有承諾,那一定是空洞之愛?,F(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三者兼?zhèn)涞拈L期愛情,令人艷羨,也值得稱頌。
靠道德所要求的忠誠維持的愛是空洞之愛,往往也面臨嚴苛的道德評判:沒有了愛,還要在一起嗎?這個問題或許更應該表述為:沒有了激情,還應該在一起嗎?明明不愛了,卻因為各種原因,不管是道德的還是現(xiàn)實的,必須維持愛的形式和表現(xiàn),這其實是一種認知失調(diào)的愛情,也是最悲哀的愛情。
努力經(jīng)營才是關(guān)鍵
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認知失調(diào)的愛情呢?這里和大家分享一個實驗。
有一組人被安排做十分無聊的繞線工作,持續(xù)繞1個小時。結(jié)束時,給他們500元錢,但有個條件—出來的時候,他得跟下面一個進來干活兒的人說,剛剛那一個小時的工作很有趣,說完就拿錢走人。還有一組人,也是干無聊的活兒,也要和別人說有趣,唯一的不同是,只給他們10元錢。
你覺得,哪組人會真的覺得繞線這件事有趣呢?我想大部分人可能會說是第一組人。然而,實際結(jié)果卻是,只拿了10元錢的人覺得真有趣。是不是覺得匪夷所思?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拿了500元錢的那組人多半會覺得:給了我這么多錢,你讓我干啥我就干啥,說這么無聊的事情有趣,這種昧良心的事情做一做也無妨啊。只拿了10元錢的人多半會產(chǎn)生心理沖突:我只拿了10元這么少的錢,但你卻叫我說這么明顯無聊的東西有趣,而我居然還說了。發(fā)生這種情況,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這事可能真的有趣,另一種是我是個白癡。沒人會覺得自己是個白癡,那只有可能是這事還真有點兒好玩。于是,他們就相信了這件事情真的有趣。這就是心理的免疫系統(tǒng)。說白了,我們的心理會給自己的遭遇和行為找到一個理由,并讓它合理化。
如果愛情最終只剩下認知失調(diào),那么,便會瘋狂地為現(xiàn)在的愛情尋找理由,以求心理平衡。確實,理得方可心安。但,這樣的愛情是殘缺和不完美的。哪怕認知失調(diào)后,已然強化了自己應該“愛”的感覺,但不甘與隱忍始終想要逃脫道德桎梏的情愫,在心里埋下一顆種子。這是一種繼續(xù)或者離開都可能要遭受道德譴責的狀態(tài),直面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努力經(jīng)營。
從某種程度上說,激情、親密和承諾齊備的長久愛情離不開主動的人心,也離不開兩個人的相似。這個世界上不一定有天定之人,但必然有相似之輩。不相似的結(jié)果一定是分開,這對雙方也許并非壞事。但如果相似而分開,則有些可惜。
完美之愛是所有人畢生之追求,它要求知情意合一,激情、親密與承諾交相輝映。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上來看,這需要我們始終保持一顆追尋它的主動之心。愛者,同德同心;德者,從直從心。愿所有人都能遠離愛的悲劇,享受愛的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