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釋道視野下的孟浩然仕隱心態(tài)新考

2022-04-01 12:11:03紀(jì)懿恬
文學(xué)教育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孟浩然心態(tài)

紀(jì)懿恬

內(nèi)容摘要:孟浩然是唐代杰出的詩人,他文采斐然卻終生布衣。孟浩然的仕宦與隱逸之路具有特殊性,他固然有求仕心態(tài),但詩中一直流露出對“隱”的向往同樣值得關(guān)注。綜合考慮儒釋道三家對孟浩然影響的復(fù)雜性,并結(jié)合盛唐時代背景,緊扣具體詩作再來解讀,發(fā)現(xiàn)他內(nèi)心對“隱”有更深的向往。這樣認(rèn)識孟浩然的仕、隱心態(tài),助于對其人、其詩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關(guān)鍵詞:孟浩然 仕 隱 心態(tài) 儒釋道

孟浩然是唐代少有的終生未仕的文人。有人認(rèn)為他是純粹的“隱士”,李白曾將孟浩然描繪成一位不為官、不事君的高士,詩中贊曰:“紅顏棄軒冕……迷花不事君?!保ā顿浢虾迫弧罚?/p>

聞一多說:

隱居本是那時代的普遍現(xiàn)象,在旁人是一個期望……在孟浩然卻是一個完整的事實……[1]

也有認(rèn)為孟浩然非純粹的隱逸詩人,[2]而是“為仕而隱”:

他讀書、隱居是為了求仕;漫游的最終目的是求仕……初盛唐士人入仕的幾大途徑孟浩然都走過。積極求仕貫穿他的一生。[3]

另有認(rèn)為孟浩然其實一生處于“仕”與“隱”的矛盾中:

表面看來,孟浩然一生未取得功名,長期過著隱士式的田園生活……在他內(nèi)心深處,與隱士形象又有較大差距……這種仕與隱的矛盾幾乎支配了他的一生。[4]

以上研究孟浩然“仕”與“隱”的觀點,大多以通常模式研究浩然為何求仕,為何向隱。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重點從儒釋道三家對浩然的影響入手,同時考慮盛唐精神時代因素,并結(jié)合具體作品來分析。不單考察孟浩然內(nèi)心對“仕”與“隱”真實的心態(tài),同時也探究形成這樣心態(tài)的原因。試建立對孟浩然其人、其詩更全面的認(rèn)識,也為文學(xué)史上的隱逸詩人建立一種新的解讀方式。

一.孟浩然生平中的“仕”與“隱”

據(jù)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記錄:

開元二十八年……食鮮疾動,終于冶城南園,年五十有二。[5]

可推孟浩然生年約為永昌元年,終于玄宗開元28年,享年52歲。

浩然生平相對簡單,《舊唐書》只寥寥數(shù)語:

隱鹿門山,以詩自適。年四十,來游京師,應(yīng)進(jìn)士,不第,還襄陽。張九齡鎮(zhèn)荊州,署為從事,與之唱和。不達(dá)而卒。[6]

《新唐書》在此基礎(chǔ)上增加了“拜見玄宗”和“失約朝宗”二事:

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采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焙迫贿吃唬骸皹I(yè)已飲,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7]

由以上兩書可大致概括孟浩然一生:早年以隱居為主,中年求仕未果,晚年曾入張九齡幕府。中途有兩件影響仕途的事。一為拜謁玄宗時,因所吟之詩忤上,被放還,失去了一個進(jìn)仕機遇。因這段軼事的真實性有所爭議,本文考察浩然仕、隱心態(tài)時,未將此事作為主要依據(jù)。另有不赴約韓朝宗引薦一事,使他再次失去了進(jìn)仕機會??傮w說來孟浩然一生基本與仕無緣。了解孟浩然的相關(guān)生平,有助于更好地分析他仕與隱的心態(tài)。

二.孟浩然對“仕”的心態(tài)

盡管孟浩然布衣終生,但并非從未有過“求仕”之心。他在《自潯陽泛舟經(jīng)明海作》中寫道:“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盵8]有“人在江湖,心系王室”之意。在《田家作》中吟詠:“誰能為楊雄,一薦《甘泉賦》”,希望自己能像楊雄一樣得到引薦。舉進(jìn)士不第后,又感嘆:“猶憐不調(diào)者,白首未登科”(《陪盧明府泛舟回峴山作》),“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南陽北阻雪》)。這些都表現(xiàn)了浩然對仕宦似乎有熱心的態(tài)度。

一方面,孟浩然的求仕心態(tài)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浩然有詩云:“惟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fēng)。詩禮襲遺訓(xùn),趨庭紹未躬?!保ā稌鴳奄O京邑故人》)魯和鄒分別是孔、孟的故鄉(xiāng),浩然在這里暗示自己是孔孟之后,[9]且能秉承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的遺訓(xùn)?!墩撜Z·泰伯》有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又言“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焙迫凰幨⑻颇恕坝械馈敝畷r,應(yīng)當(dāng)出仕。他自己也說“圣主賢為寶,卿何隱遁棲”(《久滯越中贈謝南池會稽賀少府》)。是故浩然嘆曰:“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臨洞庭》),為自己在“圣明”時未仕,沒有建樹汗顏。儒家強調(diào)知識分子當(dāng)“以道自任”,考慮“道”的得失,而非個人的利害。[10]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可以理解為士人入世并不是“為己”,而是一種社會的責(zé)任,也即“忠欲事明主”(《仲夏歸南園寄京邑舊游》),輔佐君主建設(shè)國家。因此,浩然多次在詩中寫到“壯志”“壯圖”表明自己有心懷天下的責(zé)任感??梢?,儒家所倡導(dǎo)的濟世用事的精神對孟浩然的“仕進(jìn)觀”有頗深影響。

另一方面,孟浩然的積極求仕也很可能受到“盛唐精神”的影響。盛唐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思想開闊,形成了一種進(jìn)取昂揚的時代風(fēng)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文人有更多建功立業(yè)的機會,盛唐文人也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哪怕身處困境依然豪情滿懷、壯志千載。[11]這種時代精神也會對浩然的求仕心態(tài)造成一定影響。此外,浩然也說過“男兒一片氣,何必五車書”(《送告八從軍》),表達(dá)了對從軍者的贊揚,只要能為國做貢獻(xiàn),不在于何種方式。再次透露了在浩然求仕主要是為報效國家,不是為名利的心態(tài)。

然常被忽略的是,盡管孟浩然在詩作中表現(xiàn)出積極“求仕”的心態(tài),但他并沒有很早就參加科舉。他第一次應(yīng)試是開元十六年,已經(jīng)是四十歲時。浩然曾送好友張子容參加進(jìn)士考試,并作《送張子容赴舉》。據(jù)《唐才子傳》記載:

(子容)開元元年,常無名榜進(jìn)士……初,與孟浩然同隱鹿門山,為生死交。[12]

同隱鹿門山讀書,子容開元元年已進(jìn)士及第,浩然卻遲遲不應(yīng)試,令人不解。無獨有偶,浩然也曾送弟洗然應(yīng)試,并作《送洗然弟進(jìn)士舉》。為何浩然總是送親友考試,自己卻要等到不惑之年才參加科舉?可能浩然在參加科舉前希望走推舉、獻(xiàn)賦之路,前文所列的一些詩中也可證這一心態(tài)。也可能浩然二十五歲(開元元年)前,唐朝政治格局不穩(wěn)定,“無道則隱”符合儒家義理。但是一個真正汲汲于功名的人,似乎會盡早嘗試所有能夠使自己入仕的方法,而不是一再等待被薦,更不會得到引薦機會卻飲酒甚歡,遂不赴約。這樣看來,浩然內(nèi)心深處對“仕”的心態(tài)似乎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殷切。

若說“解貧困”是孟浩然入仕的目的之一,倒也未必。孟浩然有詩“先人留舊業(yè),老圃作鄰家”(《南山與老圃期種瓜》)??梢钥闯龊迫患矣凶孑吜粝碌奶锂a(chǎn),溫飽應(yīng)當(dāng)可以自足,詩作中也未曾流露過生活有危機。因此,浩然晚年曾短暫入張九齡幕府,多半還是因為希望自己在盛世能為社稷蒼生有所作為。然而入幕后浩然曾曰:“從禽非吾樂,不好云夢田”(《從張丞相游紀(jì)南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又言:“愿隨江燕賀,羞逐府寮趨”(《和宋太史北樓新亭》),透露出對官場的倦惡。幕僚生活非自己所想,也不能實現(xiàn)“鴻鵠志”。

可見,浩然雖有意“入仕”,但這種心態(tài)的形成受到了許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如儒家“進(jìn)仕”思想、盛唐精神,也可能受眾多親友皆入仕求官的影響。但浩然“求仕”乃是出于公心,士人的責(zé)任,是為了輔助君主安邦定國。浩然內(nèi)心深處是“好樂忘名”的,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朱紱心雖重,滄洲趣每懷”(《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xiāng)海亭宴集》)。

三.孟浩然對“隱”的心態(tài)

孟浩然有求仕之心,但無拘執(zhí)之念,[13]舉薦無門、應(yīng)試不第后便吟:“拂衣去何處,高枕南山南”(《京還贈張維》),這并非其無奈之言,這種隱逸思想由來已久。

浩然早年就有多首詩提到東漢襄陽隱士龐德公,表達(dá)了對龐公的懷念與尊崇,如:

聞就龐公隱,移居近洞湖。(《尋張五》)

何必先賢傳,唯稱龐德公。(《題張野人圍爐》)

此外,浩然多次借魏晉高士的典故表達(dá)自己的隱逸情懷。如:“且樂杯中酒,誰論世上名”(《自洛之越》),借張翰飲酒縱適,不為身后之名,表達(dá)自己也不追逐功名利祿,愿歸隱自適。再如“欲徇五斗祿,其如七不堪”,亦自比陶潛、嵇康,顯現(xiàn)出一種無意入仕,一心向隱的態(tài)度。

魏晉名士中對浩然影響最深遠(yuǎn)的當(dāng)屬陶潛,在詩中多有體現(xiàn)。他曾多次直言:“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我愛陶家趣,林園無俗情”(《李氏園臥疾》)等。這些詩無不流露出浩然對陶潛的仰慕,無論是行為上,還是思想上,都欲向其靠攏。陶淵明除了不茍流俗被后代稱道,還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任真”,任憑自己最真實的心意自然流露。[14]

浩然繼承了這一點,故王士源曰:

浩然文不為仕,佇興而作。故或遲行,不為飾動以求真;故以誕游,不為利期以放性。[5]

“求真”“放性”二詞精妙概括了孟浩然的精神特質(zhì),他創(chuàng)作、交游或隱居,并非出于功利或矯飾,而是為了保持身心自由,不受外界因素影響。[15]他追慕隱居的高士,實際也是追慕清高的人品和精神境界。[16]因此,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才能有“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17]之感。以頗具盛名的田園詩《過故人莊》為例,句句透露出浩然心神歸于自然時發(fā)自內(nèi)心的悠然與自適,不能不說他是真心向隱的。

另一方面,浩然對“隱”的慕求也有部分源于佛家和道家思想的薰陶。孟詩有言:“幼聞無生理,常欲觀此身”(《還山贈湛禪師》)?!胺鸺乙詾槟鶚勚胬頍o生滅,故曰無生。”[4]浩然自幼便聽聞佛家無生之理,并以此觀身。只有在“隱”中、“靜”中拋去凡塵俗世之功名榮利,甘于淡泊,才能體會這一妙意。正如浩然所說:“禪房閉虛靜”,“心靜水亭開”(《本阇黎新亭作》)?!皦m念具已舍”(《云門寺西六七里聞符公蘭若最幽與薛八同往》)帶來的不僅是“從此去煩惱”(《宿天臺桐柏觀》),更是超脫功名利祿后,達(dá)到隨造化而安的心態(tài)?!皶碇獰o我”(《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在空靜中達(dá)到“無我”之境,方能“始知靜者妙”(《宿終南翠微寺》)。這樣的心境在追求功名利祿的官場俗世中無法實現(xiàn)。此外,浩然回歸自然,“求隱”的思想也有部分源于道家。詩中有“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游精思題觀主山房》)?!靶怼蹦说兰倚搳W妙之理,“坐忘心”則出自《莊子·大宗師》,有“虛心無執(zhí),故能端坐而忘”之意。浩然意在表明塵世間一切已不在心中,有超然物外之感。還有一些與道家有關(guān)聯(lián)的用典如“酌霞復(fù)對此,宛似入蓬壺”(《與王昌齡宴黃十一》),“蓬壺”是“蓬萊”和“方壺”兩座道家仙山的合稱。再如“贈君青竹杖,送爾白蘋洲”(《送元公之鄂渚尋觀主張驂鸞》),其中“青竹杖”化用老聃與手握青筠之杖的黃發(fā)老叟談天地之?dāng)?shù),后與世人絕跡的典故。浩然借“蓬壺”和“青竹杖”這些道家用語,暗示自己愿遠(yuǎn)離塵囂,做隱逸之士,與道家返樸歸真的思想相契合。

由此來看,孟浩然對“隱”是真心向往的,“平生慕真隱”(《尋香山湛上人》)絕非虛言。浩然在“隱”中求得“真我”,得到了精神上的升華。詩中流露出的怡然、清空感是真切的,“沒有此心境,單靠詩歌創(chuàng)作技巧的錘煉,永遠(yuǎn)也學(xué)不到。”[18]從孟浩然同鄉(xiāng)好友張子容再到李白、杜甫等文人所作涉及浩然的詩文,沒有一篇認(rèn)定其是熱衷功名的。譬如張子容稱頌浩然“高才得孟嘉”(《除夜樂城逢孟浩然》),杜甫贊嘆:“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五首》)對孟詩給予了高度評價。白居易則從文才和品格兩方面表達(dá)了對孟浩然的仰慕:“秀氣結(jié)成象,孟氏之文章……南望鹿門山,藹巖有余芳”(《游襄陽懷孟浩然》)。

可見,同時代的詩人也都將孟浩然視為才高德賢的隱士,并沒有因孟浩然終生未仕,而替其惋惜;也沒有流露出追憶孟浩然求仕不得的遺憾。既如此,結(jié)合前文的分析,有更大的把握可以說明孟浩然內(nèi)心對隱逸有著更深的向往。而他所表現(xiàn)出來對仕途的渴求,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兼濟天下的社會公心。但實際上,這不是孟浩然內(nèi)心的終極追求,成為超然物外的隱者才是他更加渴望的。

孟浩然作為盛唐時期才華橫溢卻終身布衣的詩人,他的仕與隱引起學(xué)界眾多討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盛唐時代背景和儒釋道思想對浩然的影響,并且關(guān)注他不惑之年才參加科舉這些時常被忽略的細(xì)節(jié),結(jié)合孟浩然的生平和詩作,考察他對仕、隱的真實心態(tài)。認(rèn)為他“求仕”乃因士人“以天下為己任”,并非追求仕途的名利榮華。若說浩然的“仕”、“隱”心態(tài)讓人覺得有矛盾之處,大概因為他那顆渴求“歸隱”的心時時被濟蒼生的責(zé)任牽繞,在向往隱逸的同時,放不下士人的責(zé)任,但求仕并非出于個人名利目的。孟浩然“求隱”乃因“求真”,在隱逸自然的寧靜中回歸本性,獲得精神的超脫。因此他內(nèi)心是更加傾向于“隱”的,在歸隱中得到心靈的升華是他的最終目的。這樣認(rèn)識孟浩然的“仕”、“隱”心態(tài),或有助于對其人、其作品有更新、更深的理解。

參考文獻(xiàn)

[1]聞一多.唐詩雜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24.

[2]喬象鐘、陳鐵民.唐代文學(xué)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5:301.

[3]邵明珍.仕與隱:唐宋文人典型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2011:31.

[4]徐鵬.孟浩然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9:1.

[5]王士源.序[M]//孟浩然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8:1.

[6]劉昫等.文藝下·孟浩然[M]//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5050.

[7]歐陽修等.文藝下·孟浩然[M]//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779.

[8]孟浩然.孟浩然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8.本文所引孟詩皆出自此版本,不一一注明。

[9]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8:62.

[10]余英時.仕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4、37.

[11]劉懷榮.從魏晉風(fēng)度到盛唐精神——以文人個性和玄儒關(guān)系的演變?yōu)楹诵腫J].文史哲,2002(6):55-60.

[12]辛文房著,李立樸譯注.唐才子傳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70.

[13]張朝富.也談孟浩然的不仕[J].齊齊哈爾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3):54-56.

[14]葉嘉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7:201.

[15]張安祖.解讀孟浩然的隱居[J].北方論叢,2006(6):10-11.

[16]李華.孟浩然與陶淵明[J].北京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2(4):1-6.

[17]沈德潛.唐詩別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19.

[18]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

(作者單位:香港教育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猜你喜歡
孟浩然心態(tài)
第一單元知識梳理
春曉
舟中曉望
人這一生,都在為心態(tài)買單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2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有輕松的心態(tài) 才能克服困難
只要心態(tài)好,我就是班里最靚的仔
做謙遜的人
春曉
兒童繪本(2018年8期)2018-05-15 16:53:42
春曉
枞阳县| 安庆市| 德庆县| 崇信县| 富源县| 旌德县| 营山县| 阿拉尔市| 吉木乃县| 四会市| 奉节县| 南皮县| 汝州市| 长顺县| 大厂| 外汇| 寻甸| 翼城县| 延寿县| 武穴市| 北安市| 辽宁省| 南郑县| 开远市| 庆云县| 南陵县| 清徐县| 湘潭市| 定州市| 巩义市| 隆德县| 尉氏县| 山阳县| 沛县| 廉江市| 册亨县| 共和县| 邯郸县| 白朗县| 若羌县| 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