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素萍
紫砂壺產自江蘇宜興這座溫暖的城市,紫砂文化在這里繁衍發(fā)展,經過一代代紫砂藝人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紫砂文化得以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紫砂泥從毫不起眼的泥礦中提煉而來,從一塊塊低調的泥塊到紫砂壺的進化需要無數(shù)次的拍打加工,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中蘊含著紫砂藝人的無數(shù)心血,紫砂壺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也是人類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紫砂壺的魅力在于全手工的制作,上面的每一寸都飽含了人文的溫情。流水的機器制作的確具有超乎尋常的精準完美,但卻失去了溫度,全手工的制作使每一把壺成為獨一無二的孤品,增添其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
中國人特別的浪漫在于給每個意象的背后都賦予獨一無二的韻味。談到中國美,很多人都會想到一些漢元素,但其實,一些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事物也蘊含著中國風之美。月亮代表著思念,蓮花代表著高潔,松樹代表著風骨,菊花代表著隱逸,正是這些特殊的內涵,給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添了些許神秘的美感。紫砂花器就像是將自然糅合而成的藝術,紫砂藝人們用放大的手法去展現(xiàn)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美。
紫砂壺《歲寒三友》融合了松的氣勢、竹的不屈、梅的傲骨,將三者獨特的魅力毫無保留地表現(xiàn)在紫砂壺之上。從上往下看,梅花似乎沖破了寒冬的束縛,以蓬勃的態(tài)勢向上生長,一枝一花盡顯生命之魄力;松樹的虬干雖然低調,卻也堅毅挺拔;竹子更是以君子之態(tài),展現(xiàn)壯漢的氣勢。松、竹、梅這“歲寒三友”,都在以自己的態(tài)度,對嚴寒砥礪抗爭。
壺鈕以梅枝進行仿生,這不是一節(jié)光禿禿的梅枝,樹癭的點綴增添了自然生物的真實感。一節(jié)梅枝如玉無瑕,皎潔如明月,溫潤似柔荑,像橋梁一般傲然于壺的最高處,溫潤之中又有幾分堅毅。壺蓋上有幾朵競相開放的梅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十分養(yǎng)眼。古代文人志士尤愛梅花,些許是因為其出彩的外觀,些許是為其堅毅的品質,又些許有同病相憐之感,都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任憑風雪的吹打,毫不退縮,毫無懼色。那份剛強與堅毅,不言而喻。
壺嘴以竹節(jié)的形態(tài)為主,從壺身由粗到細,比例控制精準,保證出水性的同時也保證了美感的表現(xiàn)。此處的線條利落流暢,毫無拖泥帶水之意,這一點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果斷與一氣呵成,同時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高超的工藝水平。提到竹,我們總會想起幽居深山、遠離城市喧囂的隱士,有一種淡泊致遠之意。如果說將竹的造型精準地表現(xiàn)出來是考驗工藝能力,那將竹的內涵表現(xiàn)出來就是考驗創(chuàng)作者的文化素養(yǎng),這是一種與壺的共情能力。有著文化寓意的紫砂壺更有溫度,更有內涵。
壺把是傳統(tǒng)的環(huán)形造型,只不過這也是一段松枝。松樹代表著穩(wěn)重,這也與壺把的內涵相一致。傳統(tǒng)的壺把有了松樹紋路的點綴,更有自然的氣息,也更能體現(xiàn)紫砂花器的獨特魅力。松枝常常給人健壯的感覺,結疤的刻畫增添了歲月滄桑之美,讓兩種好不交融的感覺強化整體的立體之感,增添壺的審美價值。
從整體來看,此壺雖是典型的花器,卻擁有著圓器的光滑、方器的穩(wěn)重,是一件集大成之作。壺身呈罐狀,收放自如,給人視覺上的變化。壺嘴展現(xiàn)竹的品格,放大了寧折不彎的氣勢。壺把雖為傳統(tǒng)樣式,拙樸中見秀妍,有恰到好處之感。壺蓋微微隆起,寒梅在壺蓋上綻放。此壺在整體上的顏色具有一致性,棕中帶紅的顏色雖然低調,卻是越看越有味道,與“歲寒三友”的氣質有一種莫名的相似。此壺極其光滑細膩,在日常光下的光澤更是惹人喜愛,呈現(xiàn)自然的風貌。
冬天因為“歲寒三友”的存在而增添了幾分溫馨、幾分活力,紫砂壺因為文化意境的融入而增添了幾分內涵,幾分意境。千年風光在指縫中流轉,松、竹、梅的風骨,是野火燒不盡的,是風雪吹不倒的,是世世代代不可泯滅的,千秋萬載地在歲月長河中流淌。紫砂壺因為“歲寒三友”的文化色彩而得到升華,將一顆皎皎君子的心映照進每一個人的胸膛。
結語:《歲寒三友》是紫砂花器中的傳世之作,其精美絕倫的外型塑造經得起細細把玩,其深刻的精神內涵值得被好好推敲?!皻q寒三友”的品質早已刻入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無需用語言去描述,但卻需要用心靈去體會。此壺將“歲寒三友”的精神內涵完美地注入,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它是一把壺,更是愛壺人士的寄情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