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在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發(fā)明都離不開科學家的苦心研究。然而,也有一些發(fā)明出于偶然,“一不小心”就改變了世界,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就是其中之一。
1919年,植入式心臟起搏器的發(fā)明者威爾遜·格雷特巴奇出生在紐約州的布法羅市,二戰(zhàn)時曾在海軍服役,退伍后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電子工程學。迫于生計,拖家?guī)Э诘母窭滋匕推胬谜n余時間打零工,其中包括設計一種專門用于測量動物血壓和心率等指標的設備。
1951年,格雷特巴奇在與腦外科醫(yī)生交流的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一種名為阿-斯綜合征的心臟疾病。阿-斯綜合征作為嚴重威脅生命安全的心臟急癥之一,是由于心臟節(jié)律突然變化使心排血量在短時間內急劇減少,引發(fā)急性腦缺血的臨床綜合征。在知曉阿-斯綜合征中的房室傳導阻滯(心房至心室的電激動傳導異常)后,格雷特巴奇認為這是一個傳輸問題,可以用工程學的方法解決,于是開始積極投入心臟起搏器的研發(fā)工作中。
不過,當時研究心臟起搏器的并非只有格雷特巴奇一人。1952年,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醫(yī)生保羅·佐爾設計了一種體外心臟起搏器,并成功為心臟停搏患者進行了心臟復蘇。僅管這臺起搏器存在不少弊端,比如體積大、移動不便、電流強度無法調節(jié)等,但佐爾的創(chuàng)舉在心臟病學發(fā)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因此佐爾被稱為“心臟起搏之父”。
1957年,美國人厄爾·巴肯設計了一種便攜式心臟起搏器,不僅體積更小,因改用電池供能,電流強度也可調節(jié)。雖然這種心臟起搏器更實用,但需要將其掛在體外使用。
要想設計一種能置于體內的心臟起搏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解決體積大、體液侵蝕、供電時間短、反復充電等諸多問題。格雷特巴奇從改造動物心率監(jiān)測器入手,設計出心臟起搏器的雛形。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誤打誤撞就打開了通往成功的大門。
一天,格雷特巴奇正在測試一個記錄心跳的機器,原本計劃裝入一個1萬兆歐的電阻器,卻誤用了1兆歐的電阻器。結果,記錄器電路產生的信號與人體心跳非常相似。格雷特巴奇靈光一現(xiàn):這種電流或許能讓不規(guī)律的心跳恢復正常。
此后,格雷特巴奇一心撲在了心臟起搏器的研究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終于設計出可用于人體內的植入式心臟起搏器。格雷特巴奇與美敦力公司(如今全球最大的起搏器生產商)合作,將他設計的植入式心臟起搏器投入生產與使用。
但格雷特巴奇并未止步于此,他在美敦力公司工作的十年間,一直在優(yōu)化自己的設計。1970年,格雷特巴奇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公司,致力于心臟起搏器電池的研究。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剛上市時使用的是普通蓄電池,這種電池平均使用壽命為2年,無法在人體內長期工作。電子工程學出身的格雷特巴奇決定采用鋰電池技術,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這一次,他又取得了成功。
1983年,美國國家職業(yè)工程師協(xié)會將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列為近五十年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十項發(fā)明之一,為表彰格雷特巴奇在醫(y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1986年他被列入美國著名發(fā)明家紀念堂。